嗟來之食辯論會的資料

    時間:2023-02-04 17:12:52 辯論賽 我要投稿

    有關嗟來之食辯論會的資料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我自橫天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非

    有關嗟來之食辯論會的資料

      我更欣賞后者,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所為

      一時的嘴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確實可以表現(xiàn)氣節(jié)或者骨氣,但往往自己把后路切斷,再無翻身之日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我更敬佩忍辱負重的人

      可是,不受嗟來之食的最終結果是餓死,這樣真的值得嗎?

      再說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跨下之辱。史書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嗟來之食與跨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認為該是后者。可恰恰是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最后成為一代名將,難道我們能說他沒有骨氣嗎?

      兩個故事相比較,我覺得,那個不食嗟來之食的人的精神盡管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我們學習。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死百了,肯這樣輕易的死去,至少說明這個人沒有什么志氣和抱負,或者他可能本身就對這個世界失望了,而尊嚴就是他對自己唯一的寄托,所以寧可為尊嚴而拋棄生命。

      這樣的人頗象“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齊,結果同樣是餓死,同樣留給我們一篇勵志故事,讓后人讀之不勝感慨佩服之余還有一絲惋惜與疑惑。“死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他們這樣的死法究竟算哪個?

      與為臣子的伯夷、叔齊相反的是伊尹和呂尚,他們出身卑賤,是奴隸和市井,受盡世人的恥笑和白眼,可他們忍了,因為他們懷抱究才,因為他們心系天下,所以他們在等待,等待能有個時機讓自己一展抱負。為此他們一等就是幾十年,在世間經(jīng)受著磨難,最后天可憐見,他們等到了,成為一代不世之才。王安石曾有詩曰:伊呂兩衰翁,歷盡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遠了,拉回來。其實韓信也在忍,作為血氣方剛的少年,被要求受跨下之辱,他心里肯定也掙扎過要不要拔劍相向,和那幫惡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如果他真那樣做了,只會有兩個結局:一是戰(zhàn)敗橫尸街頭;二是殺了惡少,然后遠走他鄉(xiāng),躲避官府的通緝。而不論哪個結果,都將使他的未來蒙上陰影。所以韓信忍了,他受了跨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蘇軾《留侯論》里曾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其實在“嗟來之食”的故事里還有個情節(jié):黔敖后來知道自己錯了,向那人賠禮道歉后,還請他吃飯,可那人堅持不受,終于餓死。這就有些迂腐了,孔子的孫子曾子就不以為然的說:既然黔敖知錯道歉了,那個齊人道聲謝也就可以吃了。

      個人感覺曾子的話還是有道理的,馬克思不是也認為生存是最重要的么,其次才是溫飽和發(fā)展。其實我們現(xiàn)在又何嘗不是要忍呢?雖然不會受到“嗟來食”之類的侮辱,可是看臉色、懂世故還是不得不做的,不僅要看領導、老板的臉色,還要注意同事、朋友甚至親人的的態(tài)度。“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想達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境界,必須要忍字當頭。“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墻”,就算我們并無經(jīng)天緯地之才、兼濟天下之志,但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還是不得不忍的。有些悲哀、有些無奈。

      當然,我們每人的人生觀的不同決定了我們有著不同“忍”的底線,一旦我們承受的超過了這個底線,便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孟子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看來,那個齊人的底線便是自己的尊嚴,一旦有人觸犯了他的尊嚴,他就寧可餓死。毛澤東說過:“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可不吃嗟來之食就要被餓死,該如何取舍?還有不食救濟糧餓死的朱自清先生,說心里話,我倒寧愿他吃著救濟糧然后象魯迅那樣以筆做槍,智慧的戰(zhàn)斗。這個想法錯了嗎?或者我也已經(jīng)“失其本心”?

      忽發(fā)奇想:如果韓信在河邊遇到的不是漂母,而是一群游玩的富家公子,看到饑寒交迫的他,偶發(fā)善心的說:嗟來食。韓信會怎樣呢?寧可餓死還是象忍跨下之辱那樣的忍辱求生?一念之差,也許歷史就因此而改變。還有,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貧困時也當過乞丐,那他有沒有受過嗟來之食呢?

      (1)不食嗟來之食視骨氣比生命還重要;

      (2)韓信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

      (3)在必要之時,當忍則忍;

      (4)面對原則問題,定要堅持;

      (5)有時死要面子活受罪;

      (6)如果骨氣是人最重要的東西,那么生命,行動,親情等是骨氣的載體,如果載體沒了,骨氣也沒了。

      個人認為忍比過分堅持骨氣更重要,但在某些不能忍的時候絕對要堅持骨氣。要是有外國侵略,違反法律,破壞公德等,決不能忍!

      1、伯夷、叔齊于商亡后隱居首陽山,決心不食周粟。

      2、西晉大音樂家、“竹林七賢”頭面人物嵇康寧可被斬首洛陽東市,也不為司馬氏王朝所用,臨刑前還當眾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廣陵散》。

      3、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潛):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4、唐朝詩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戲萬乘若僚友,視儕列如草芥”。他高揚人格,宣稱“君不能貍膏金踞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鄭燮,號板橋,乾隆元年進士,做過山東范縣和濰縣知縣,后因請求賑助農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罷官歸,“擲去紗帽不為官”,居揚州以詩書畫自適。

      6、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頻頻向反動當局和一切惡勢力揮去他的“投槍”。他那不為權勢為國為民堅持真理的傲骨簡直是金石鑄成的。

      7、朱自清:

      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美國的救濟糧。

      8、梅蘭芳:

      蓄須明志,不為日寇演戲。

    【嗟來之食辯論會的資料】相關文章:

    上網(wǎng)的壞處辯論會資料02-19

    善意的謊言辯論會資料04-12

    善意的謊言辯論會反對的資料11-12

    善意的謊言辯論會正方資料04-05

    善意謊言辯論會反方資料11-12

    善意的謊言辯論會正方資料11-12

    辯論會善意的謊言反方資料11-13

    善意的謊言辯論會200字資料11-13

    誠信與善意的謊言辯論會反方資料11-13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日韩AV一级午夜在线 | 在线看黄Ⅴ免费网站免费看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免费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