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我國現行增值稅的改革
畢業論文
摘 要 我國的生產型增值稅在增加我國財政收入,促進我國上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經濟形勢的向前發展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議從增值稅類型、征收范圍、稅制結構的合理調整3方面加以改革。
關鍵詞 生產型增值稅 現狀 改革思路
1 增值稅的淵源
增值稅作為1種正式的稅收制度投入使用,始于1954年的法國的改革。改革前,其前身是營業稅,開始只是針對商品批發環節和生產征收,體現的是道道征收,全額征收的特點。這種稅收方式導致稅負不公,不利于經濟的發展,需要對此加以改革。增值稅正是對此不足加以改革的產物,體現的是道道征收、稅不重征的設計理念。自1954年由法國開始實行且取得成功以來,已被世界很多國家普遍推行和采用。
根據對購入固定資產所征收的增值稅的抵扣處理的不同,可以把增值稅分為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和收入型增值稅。這3種增值稅各有其特點。生產型增值稅最大的特點在于不允許扣除購入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增值稅,課稅依據既包括生產資料,又包括消費資料,與國民生產總值范圍1致,因而被稱為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在征稅時,則允許把當期購置的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增值稅價款1次全部扣除,課稅依據只限于消費資料,所以稱為消費型增值稅。而收入型增值稅又與前兩種方式不同,允許分期扣除購入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增值稅,按固定資產當期的折舊部分的比例來扣除,課稅范圍相當于國民收入,所以叫做收入型增值稅。,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我國選擇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是受我國當時的經濟狀況所制約。我國在1994年對稅制進行了重大改革,生產型增值稅作為流轉稅的核心稅種主要是基于國家財政收入的考慮。根據當時數據表明,我國1年新增資本投資額2 000億元,按17%的普通稅率,若采用消費型增值稅的計算方法,要減少340億元的稅收,國家財政難以承受。從當時國情出發而選擇生產型增值稅,確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由于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對當期購進的固定資產做任何抵扣,因而其稅基最大,在納稅人銷售收入和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取得的國家財政收入最大。而消費型增值稅與生產型增值稅和收入型增值稅相比,扣除了當期用于生產應稅產品的全部固定資產價款,稅基最小,取得的國家財政收入雖然也因此而最少,卻有利于刺激加大投資力度,所起的作用與生產型增值稅正好相反。至于收入型增值稅,則是界于生產型增值稅和消費型增值稅之間的1種稅,上可行而實踐中卻由于受其計算的復雜而被限制廣泛使用。
2 我國增值稅實行的現狀
自1994年改革以來,我國1直實行是以生產型增征稅為核心稅種的稅制結構,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發揮了作用,我國財政狀況逐年得到好轉。據統計,我國的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自改革以來1直保持在90%以上。但是由于生產型增值稅本身固有的抑制投資的特點,卻并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形勢。為了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外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目前我國實施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為主要,采用生產型增值稅卻對其產生了許多不利的:
2.1 生產型增值稅制約了資本投資
在我國現行增值稅制度下,在購入固定資產的時候,該項資產便已在銷售時繳納了1道流轉稅,且已1并記入其原值,如再將該項資產的折舊并入稅基計征增值稅,勢必導致稅基存在重復征稅的現象。對于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技術密集型行業或企業來說,單位產品折舊含量大,將折舊計入稅基,造成其稅負大大高于其他行業或企業,對運用高、精、尖技術的機電設備、計算機等高企業尤其突出。這種稅負不公的情形客觀上加重了企業的稅收負擔,挫傷了企業技術更新和改造以及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資本有機構成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企業卻不利于先進技術企業發展的局面,而這是與我國轉粗放式經營為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高薪技術產業的產業政策相矛盾的。這是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最大的弊病。
2.2 生產型增值稅提高了出口成本
對出口產品徹底退回國內已繳的增值稅,實現出口產品增值稅的0稅率,加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而采用生產型增值稅的征收模式,由于出口企業購入的固定資產所含的稅金不能抵扣,相當于產品在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又征收了1次投資稅,提高了出口產品的銷售價格,加大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壓力,無形中起到了抑制出口的消極作用。
$False$
2.3 我國增值稅稅收征收范圍不全面 國際上規范化的增值稅范圍為所有貨物銷售、生產性加工、進口、修理裝配、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建筑安裝業、勞務服務業等。而我國的征收范圍僅限于和商業領域,主要在商業的生產、批發、0售環節,尚未擴大到農業和服務業。增值稅鏈條在農業和服務業的中斷必然導致其環環制約的功能發揮不夠全面,了其對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地區和產業平衡的調節作用,不利于第1、3產業擴大再生產,亦不利于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基礎產業如交通行業的發展,阻礙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3 我國現行增值稅改革思路
我國在1994年改革時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的征收模式已不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這種局面在我國加入WTO后因其不適應WTO的相關規則而表現更加明顯。增值稅轉型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改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
與生產型增值稅相比,消費型增值稅雖然由于允許抵扣固定資產稅金的緣故而減少了稅基,從而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但是從長期來看,卻可以刺激加大投資力度、更新設備、改造技術、加快發展,從總體上擴大稅基,仍達到增加稅收的作用,更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世界上其他國家亦多采用消費型增值稅。據統計,在目前實行增值稅的68個國家中,有57個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實行收入型增值稅的國家有7個,僅僅只有4個國家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包括我國在內)。
3.2 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
增值稅的設計理念是,“道道征收,環環相扣,稅不重征,稅負公平”,為此對增值稅范圍提出了要求。而增值稅征稅范圍越廣,稅款征收的鏈條就越緊,越有利于消除重復征稅,并且征稅成本越低,這也有利于控制稅源。因此,參照國際上通行做法,可以考慮首先將征稅范圍延伸到整個工業生產流通領域,以及與工業生產聯系緊密的服務領域,主要包括如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倉儲業、租賃業、廣告業、無形資產轉讓、不動產銷售等領域。當條件成熟時,還可以適時把保險業、娛樂業、文化業也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從而減輕服務業的稅收負擔,促進服務業的發展,緩解由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而帶來的就業壓力。
3.3 完善稅制,合理調整增值稅在現有稅制中的地位
稅收杠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工具之1,卻可能因增值稅的高稅率和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過大而導致排擠其他稅種在整個財政收入中應有的地位,不利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現。而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個人所得稅上升勢頭猛烈。個人所得稅由于實行累進稅率,不僅可以隨著收入的改變而改變,而且變化的速度往往快于國民收入變化的速度,可促進國民經濟更快發展。因此,結合現實國情,可考慮把我國以增值稅為主的模式,逐步過渡到以所得稅為主的更合理的稅制結構。
我們相信,在加快推進稅制改革,逐步完善稅制體系的基礎上,我國將可以為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創造1個更加寬松的財稅環境。
1 徐國慶.淺議增值稅改革[J].山東紡織經濟,2004(2)
2 雷雅春.關于加入WTO我國稅制改革的探討[J].引進與咨詢,2004(5)
3 丁1琳.關于我國現行增值稅制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4(1)
4 陳玲.對消費型增值稅與生產型增值稅的比較[J].兵團黨校學報,2004(2)
5 呂文珍.我國增值稅存在的及其改革方向[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
6 閆瑋.我國現行增值稅制轉型分析[J].山東經濟,2004(1)
【淺議我國現行增值稅的改革】相關文章:
淺議我國增值稅轉型改革及其影響05-15
試論我國現行增值稅存在問題及其改革設想10-14
淺談我國現行匯率制度及改革08-13
我國現行增值稅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08-09
我國現行增值稅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論文06-08
論我國增值稅制度改革之路10-24
淺議我國人事檔案管理機制的改革07-14
探析我國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缺陷及校正10-06
淺析我國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缺陷及校正10-01
我國現行民事再審程序的弊端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