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分布

    時間:2024-08-16 21:55:03 地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我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分布

      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原因,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我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分布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摘要】喀斯特地區因其地形中存在可溶性水對可溶性巖石產生相溶作用形成的地表結構和地下形態,也稱石灰巖地形和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原因。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中的碳酸鹽類巖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于水中。經過長時間的溶解和沖刷,就形成了現在的喀斯特地形。其分布位置大都形成在溶洞和地下河地區。

      【關鍵詞】喀斯特地形;成因分析;地貌分布

      1.喀斯特起源及形成原理

      喀斯特在當地的意思中就是布滿巖石的區域。經過長時間的水流侵蝕,形成的地區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質學家根據這樣的情況將其命名為喀斯特地形。

      由于當地氣溫的溫帶氣候PH值較低形成的酸雨和當地的巖石所形成喀斯特地形。隨著地表下的巖石不斷與水反應,將不溶的碳酸鹽在與二氧化碳發生作用生成可溶但不穩定的碳酸氫鹽,一個比較大的溶洞形成條件只是需要一個好的排水口就可以滿足。溶洞中的水在流動時,其溶解的碳酸氫鹽就可能分解,將無法溶解的碳酸鹽成分擴散在表面。從溶洞頂部滴落到地上的過程中,會凝固形成在頂端,而另一部分則會在地面沉降。在頂端上部分形成的部分就是鐘乳石,在地表表面的則是石筍。

      2.喀斯特地形分類

      2.1按其發育演化

      (1)經過地表水的不斷沖刷和溶解,其巖石層內部形成了一個可裝載的凹槽,之前固有的巖層部分則被形成了石柱或石筍。

      (2)在向巖石流入地下水的溶解過程,超過100m后就形成了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在地下水對巖石溶層作用的同時,最終會形成坍塌,而根據具體的情況可分為坍陷漏斗或者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在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可以在過去的溶洞中和地下水中可繼續發揮作用。

      2.2按出露條件

      按照其當地的石巖層分布和溶蝕分布可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其中裸露型喀斯特地貌是比較常見的,由大量的石灰巖層分布在廣闊的地表上。覆蓋型喀斯特和埋葬型喀斯特是在形成的過程中,地下水的溶蝕在巖石表面和內部的溶蝕程度不,形成的外表和內部結構不同

      2.3按氣候帶

      針對喀斯特地貌種類上,我國的喀斯特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從熱帶到寒帶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齊全,按具體種類劃分,可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干旱區喀斯特等等。

      2.4按巖性

      當地的巖層結構分布上,也不僅僅只是石灰巖層喀斯特,還有例如:白云巖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等,其中石灰巖喀斯特和鹽喀斯特在我國喀斯特總體地形地貌的分布中,比較常見。

      3.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及其分布

      3.1地表喀斯特地貌類型與分布

      3.1.1溶溝和石芽

      睡著地下水在巖石裂縫表面和內層的流動變化,逐漸形成了石質溝槽。在云南當地的一些石林內就存在比較完整的石芽,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

      3.1.2天坑和豎井

      在我國四川和重慶等地區容易形成因巖溶不斷塌陷而產生的漏斗狀的圓形洼地或豎井狀的洞,大都分布在陡峭的兩地、洼地、和盆地之間,因為流水沿著巖石的裂隙侵蝕強烈,形成的天坑深度可以達到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3.1.3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洼地其形狀是圓形的封閉巖溶地帶,在雨季容易造成洪澇,旱季形成旱災。面積在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隨著其洼地的不斷擴展可形成溶蝕谷,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其地表徑流比較明顯、地勢平坦,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在我國的云貴地區類似于這樣的“喀斯特”地形還有很多。

      3.1.4干谷

      隨著地表徑流消失后原來的溶巖區山谷則形成了干谷,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從地表轉化為地下徑流的過程我們稱之為伏流。也可以通過人類對河道方向的改變也可以形成這樣的情況,在我國東北地區這樣的情況比較多見。

      3.1.5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在巖溶的作用下形成了廣西省獨特天然屏風的自然風景。

      在經過可溶性物質的溶蝕過程后形成的聚集在一起的巖石層,則是峰叢。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峰林和峰叢之間在地質結構的作用下也會發生互相改變。山峰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喀斯特地區中峰林和峰叢的存在比較獨有的一道景觀。

      而孤峰在形成溶蝕的過程中則要求相對穩定的地質變化。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而由可溶性巖層經過河水的不斷沖洗后形成的類似于拱橋的形狀就是天生橋。

      3.1.6地表鈣華堆積

      在喀斯特地區形成的獨特地形中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巖溶泉華。

      瀑布華:在地表瀑布進過迅速的加速過程中其內力作用不斷減小,內部的二氧化碳不斷溢出,最終形成壯觀的瀑布景象,而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于這一種。

      鈣華堤壩: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在地下水下滲透中由巖溶水經過地下徑流形成。隨著水流量的變化和水溫的升高、藻類植物的大量產生就會產生大量的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受到水生植物的影響,其鈣化的表現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其當地的黃龍寺旅游發展業正是和喀斯特地形的相似而得到提高。

      巖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其內部的泉水溫度的不斷升高,并且內部的壓力還在減少,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隨著長時間的沖刷過程,其形成的景象也十分特殊。

      3.2地下巖溶景觀

      3.2.1溶洞的概況

      3.2.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溶洞頂部某一個區域內的某一點,在受到強烈水流溶蝕的沖擊后,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該地區形成的弧形面狀,稱之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產生的凹槽地貌,在溶洞中屬于比較常見的部分。

      3.2.3堆積地貌

      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可以欣賞到溶洞中最精華的部分,堆積地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大量的巖石經過不斷的溶解,在從頂部滴落到地表時,不斷積累,最終形成一系列奇特的堆積物。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小從幾厘米到幾米不等,并且會在原有的表面進行延伸。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物,呈現出尖筍狀,在結構上和石筍一樣都屬于同心圓結構。石柱形成的過程則是由石筍和石柱同時生長的結果。石幔是巖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其外形為層片狀。在溶洞的兩邊邊石堤位置存在大量的堆積物,形成獨特的地貌。

      4.地勢分布及運用

      在氣溫比較溫暖的石灰巖地層區域就容易形成喀斯特地形。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例如云南、廣西、四川等。當地的碳酸鹽分布比較廣泛,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云貴地區和廣西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著名的景區有云南石林。

      當地特有的喀斯特溫泉中有大量豐富的有益元素,對人體的醫療方面具有的重大的研究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其內部的構造非常適合石油氣儲存。獨特的溶洞奇峰景觀、河流流徑、養身的泉水都是當地可以開發的旅游景點項目。

      參考文獻:

      [1]宋林華;喀斯特地貌研究進展與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00年03期

      [2]趙景波;邵天杰;郁科科;李恩菊;成愛芳;孟靜靜;董治寶;;騰格里沙漠民勤實驗點夏季沙丘CO_2濃度變化[J];地理科學進展;2010年11期

      [3]彭建,楊明德,梁虹,王尚彥,戴傳固;"三元剝蝕"與路南石林發育[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淺析我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分布】相關文章:

    “喀斯特貧困”的原因與對策分析11-26

    我國的CFO制度淺析03-18

    淺析泊松分布及其應用03-07

    淺析我國夫妻財產制度07-10

    淺析我國動產抵押制度12-09

    淺析我國企業成本控制03-28

    淺析我國企業本錢控制03-29

    淺析我國的外貿依存度03-19

    淺析我國酒店員工培訓03-07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大片在线免费看 | 日韓無碼中文字幕 | 免费在线观看网站亚洲 |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国产亚洲 | 亚洲色性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