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鄉村落地人才

    時間:2024-10-23 01:09:51 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鄉村落地人才

      摘要: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黑龍江省實施的“村村大學生計劃”是一項利民利農的教育工程,也是快速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人才工程,旨在為農村培養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帶動群眾致富的“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層次鄉土落地人才。本文對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在畜牧獸醫專業“村村大學生”培養中優化人培養模式問題進行交流,為高職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鄉村落地人才

      為了促進黑龍江省農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我省首先啟動了“村村大學生”計劃。2003年12月2日,黑龍江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黑教聯「2004」3號文件《關于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的意見》,決定從2004年到2008年,共培養近10000村村大學生(每村至少1名),畢業后回到所在鄉村為民服務。近5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省教委的具體部署下,經過各培養院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針對村村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作為“村村大學生”培養牽頭學校之一,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在“村村大學生”培養期間,共招收四個專業350名來自省內各鄉村的學生,按照為農村培養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帶動群眾致富的“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層次鄉土落地人才,也就是要為農村培養一批懂技術 、會經營、善管理、通市場、扎根農村、服務“三農”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采取了諸多有力措施,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課程開發、實踐教學、師資配備、經費投入、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優化和強化。本文就我院“村村大學生”畜牧獸醫專業工學結合的“15+5”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優化問題進行闡述。

      一、工學結合“15+5”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背景

      針對村村大學生的學制較短,生源基礎總體偏低,文化水平良莠不齊,年齡相差較大,部分學生已成家立業等現實問題,我院知難而進,認真研究和探索,制定詳實的實施方案。“村村大學生”培養能否立足龍江、面向鄉村、服務“三農”,為農村畜牧生產一線培養適用、實用的落地人才,構建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

      1.培養目標準確定位,面向“三農”,培養落地人才

      黑龍江是畜牧業大省,畜牧業產值在農業中占有較大比重,已經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時機地提出在全省范圍內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主輔換位”,2010年以后,畜牧業產值要達到農業經濟70%以上。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人才支撐至關重要。據統計,全省1100個鄉鎮現有畜牧科技人員4384人,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僅占1.33%,平均每個鄉鎮不足0.5人。由此可見,我省鄉鎮畜牧行業生產第一線極其缺乏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確定“村村大學生”畜牧獸醫專業的培養目標,既要立足本土,結合當前農村基層養殖業的現狀,又要著眼于未來發展,使學生掌握常規技術外,熟悉規模化、現代化、工廠化、自動化畜牧業的生產技術。

      2.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突出關鍵技術環節

      畜牧獸醫專業面向比較寬泛,涉及行業的養、繁、防、治、管、加、銷等技術環節,涵概了畜牧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及服務體系,在有限的二年時間內,學生不可能每個技術都能做到精通,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把握好特殊與一般、基礎與應用、寬泛與突顯的關系,增加針對性,淡化或刪除繁瑣、無應用意義的理論知識,強化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根據學生的意愿,提供若干個專業方向,在實踐中加以強化。

      3.體驗基層生產環境,強化服務意識

      村村大學生畢業后均回鄉工作,在校期間必須讓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達到統一和共識。通過加開必要的與農村工作相關的課程外,每學期安排5周的專業生產實踐,使學生熟悉養殖一線工作場景,從事專門專業工作,練達專業技能。假期內安排2周的社會調查,讓學生在任務中了解農村畜牧工作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及改進措施,對其學習、工作大有益處。

      二、工學結合“15.5”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基于“村村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結合行業現狀和發展態勢,從“村村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實際出發,在總結和借鑒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工學結合的“15+5”人才培養模式。

      “15+5”意為每學期20周的教學進程中,15周為校內教學,其中包含必要的理論、課堂實習、教學實習。每學期安排5周的專業生產實踐,學生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專門的實踐活動或頂崗實習。

      在校學習期間,在教學方案的指導下,按著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的具體要求,學生學習必要的專業基礎理論,練達必備的專業技能,融“教、學、做”為一體,專業能力螺旋式遞進,從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專業應用能力逐漸上升。

      學生在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期間,實行現場技術人員導師制,學生在生產崗位從事專門的技術工作。第一、二學期,學生在畜禽飼養管理、常見疾病防治、繁殖育種、飼料加工調制等崗位進行輪換實訓;第三、四學期,根據學生的意愿,結合本鄉工作特點進行定向培養和頂崗訓練,達到勝任崗位工作之目的。

      三、科學構建理論教學體系

      根據“村村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結合畜牧獸醫專業崗位能力的需要,圍繞“養、繁、防、治、管、加、銷”七大要素,打破原學科制教學體系框架,對課程進行解構與重構,專業基本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體現實用、適用、應用的理念,課程內容刪繁就簡,及時補充行業新知識和新技術。

      1.增設部分課程。結合畢業生工作場景的需要,增設農村社會學、農村發展規劃、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經濟管理、農業技術推廣等課程。通過專題講座、參觀、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使學生熟悉農村發展的現狀,把握農村發展動態,具有適應鄉村工作環境能力,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獻身農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盡心盡力。

      2.整合部分課程,使之與生產環節相吻合將牛羊飼養管理技術、豬飼養管理技術、雞飼養管理技術、動物內科疾病診斷及治療技術、動物外產科疾病診斷及治療技術、動物傳染病防制技術、動物寄生蟲病防制技術等7門課整合為牛羊生產、豬生產、禽生產三門課;將解剖生理、藥理、病理、動物臨床診療技術整合為獸醫基礎;將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整合為應用化學。整合后的課程更具有崗位針對性,內容設置與生產一線關鍵技術和環節相融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即為工作過程。

      3.教學組織靈活多樣根據畜禽生產周期,結合行業生產特點,依照教學計劃的整體安排,科學有序地組織教學。有些內容和課程可先講后練,亦可先練后講或邊講邊練,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結合現場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突出重點,其它課程與之相匹配、有機穿插教學,達到時間、空間多維利用,信度、效度相統一。

      四、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

      1.以崗位需要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線,構建由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專業應用能力三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課堂與實驗室相結合、實驗室與校內生產基地相結合、基地與行業企業相融合。

      2.將實踐環節貫穿于教學始終。學生入校后即接觸專業生產實際,營造專業學習氛圍,達到早實踐、多實踐,整個學程實踐能力培養不斷線的目的。

      3.遵循從簡到繁、從專項到綜合的原則,與畜禽生產周期和主要環節密切結合安排教學,通過緊密結合實際的螺旋式周期循環,使學生掌握綜合專業技能。

      4.加強校企合作,實行產學結合。充分利用校內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強化專業技能訓練。積極與省內、外行業生產企業合作,通過工學結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5.實行雙證制,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認定有機融合。在畢業前,按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鑒定,每名同學畢業前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都能獲得高級動物疾病防治員、高級家畜飼養工、高級家禽飼養工、高級畜禽繁殖工等2個以上畜牧獸醫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資格證書。

      五、特色及效果

      1.隨著我省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畜牧業產業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現在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新的經濟生長點。借鑒以往的辦學經驗,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畜牧獸醫崗位(群)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進行“村村大學生”畜牧獸醫專業教學體系的全新設計。

      2.以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及畜牧獸醫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與養成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3.調整課程設置,對原有學科體系課程進行科學的整合,刪除陳舊的教學內容,及時補充行業新知識和新技術,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4.加強實踐教學,建立與理論教學即相互聯系又相互滲透的實踐教學體系。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由片面加強單項實習向畜牧獸醫生產綜合應用轉化,基層畜牧業生產定位由分散型、粗放型向規模化、現代化轉化。

      5.根據培養模式的要求,認真編寫與教學計劃相配套的教學大綱、“村村大學生”實用教材、教學講義,形成完善的教學文件和教學資料。

      6.注重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每門主干專業課制作CAI課件,專業核心課建立網絡互動平臺,創建試題庫、技能考核方案,教學資源庫豐富完備。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合理選用專業教室、實驗室、校內實訓基地及省內外生產企業等教學場景,融“教、學、做”為一體,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接軌。

      7.工學結合的“15+5”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科學,運行良好,各教學環節嚴謹,實施得當,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達到了預定培養目標,得到了學生、學校、社會等多方認可。目前已有近200名畜牧獸醫專業“村村大學生”圓滿完成學業。這些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強,現場工作適應快,吃苦在前,勇挑重擔。在本土畜牧業發展建設中做到了“技術能指導、生產能示范、致富能帶頭”,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和農民的信賴。

      參考文獻

      [1] 楊樹國 李春霞 董繼學等村村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職業教育研究 2006.1

      [2] 李慶章 于廣建 梁云福 林洪金 新農村建設適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高等農業教育 2007.7

      [3] 樊流梧 試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4] 耿明杰 吳學軍 畜牧獸醫專業“一主N輔”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及效果 中國科技信息 2007.11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鄉村落地人才】相關文章: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再分析03-24

    我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探析03-21

    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03-22

    試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03-16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03-11

    基于“軟能力”培養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03-22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03-28

    關于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03-21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對策03-18

    關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03-21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ⅴs日韩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 | 日韩另类在线综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