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

    時間:2024-10-27 12:06:53 護理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

      摘 要:本文從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編輯的特點出發,認為此類期刊編輯應具有基本能力為:敏銳組文、慧眼識文、啟導改文、膽識刊文、規范編文、適時撰文。

    淺談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

      關鍵詞: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基本能力;醫學倫理學

      醫學人文社科期刊是以刊登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學科為主要內容的期刊。由于這些期刊的內容涉及醫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其肩負著警示糾偏、降熱扶弱、理論導向等責任,與一般醫學期刊不同,所以,其對編輯人員的能力要求也與一般醫學期刊不同。因為一般醫學期刊僅刊登醫學理論、技術類論文,較少涉及由醫學的人文性、社會性而產生的政策性和社會責任。因而,對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的要求與一般醫學期刊應有所不同。

      作者根據20年的編輯實踐,對醫學人文社科編輯的基本能力作一探討。

      一般來講,作為科技編輯應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科學鑒別能力、采編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等。筆者所講的醫學人文社科編輯的基本能力是其應具有的必備能力,這些能力主要有:敏銳組文、慧眼識文、啟導改文、膽識刊文、規范編文、適時撰文。

      1 敏銳組文

      作為反映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法學、衛生管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語言學的期刊,常常會涉及醫學發展的方向、醫學的人文性、醫療衛生行風建設、醫患關系與醫患糾紛、醫療衛生改革的價值取向等重要而又復雜敏感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醫療改革的公益性與市場化取向,醫學的人文性與技術性、醫學人道主義與功利主義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和激烈的爭論,醫療衛生的行風問題、醫療價格上漲過快問題,都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作為醫學人文社科編輯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深厚的人文社科功底,必須具有對人民健康負責和呼吁的良知,必須肩負“警示糾偏”和“降熱扶弱”責任,這就要求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應認真學習、理解黨和國家有關衛生改革的政策、方針,認真學習掌握古今中外人類醫學文化中醫學人道主義的優良精神傳統,恪守人道主義的底線,用真實的事例和無可辯駁的邏輯論證宣傳醫學領域的公益論、公正論和公平論。而要做到這些,編輯就必須在及時分析學科和行業發展現狀,審時度勢有針對性地擬定選題計劃和進行主題策劃,組織廣大作者和一些著名作者關注撰稿,以便通過組織一定數量的稿件形成一定的沖擊力、影響力,從而起到警示糾偏的作用,發揮期刊對醫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改革正確的理論輿論導向作用。

      《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作為我國惟一的醫德醫風和醫學倫理學專刊,全體辦刊人員一直把促進醫療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醫德醫風好轉作為自己辦刊的宗旨之一。近年來,采取圍繞醫德醫風的難點、熱點和學科發展的弱點策劃主題等辦法,策劃了“ 醫療糾紛產生的根源”、“ 醫療糾紛與醫德醫風建設”、“紅包的根源與社會倫理對策”、“ 急救醫學中的醫德問題”等主題,組織刊登大量的相關論文,對促進醫療行風的好轉出謀獻策,呼吁吶喊,受到了衛生部領導和廣大讀者的好評。2003年以來,連續被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在創刊十周年時贊揚我刊“ 是為醫德醫風建設進行輿論呼喚的十年,是為醫德醫風建設提供理論支持的十年,是為調整醫學倫理關系提供實踐范例的十年。十年立言,為醫界立了功,這是一件不朽的事,堪當贊許、祝賀!”

      尤其是我刊新開設的“專家論壇”欄目,連續組邀和發表了陳竺院士的《生命倫理學在中國》、《和而不同:生命倫理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吳孟超院士的《為醫重在德、重德貴創新》、鐘南山院士《簡論醫德的內涵》等文,學界反響強烈,提高了醫學倫理學學科和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 啟導改文

      啟導改文就是編輯要啟發、引導作者對來稿進行恰當的修改,使之得以提高。科技編輯不僅是科學宮殿的守門人,又是科學論文的鑒定者,更應該是引導、啟發作者對論文進行恰如其分的修改,使之得以提高的朋友和老師。

      特別是在把論文作為晉升條件之一的今天,一部分作者寫論文的基本動機就是為了晉升,這部分作者的大部分稿件質量較差、結構不全、內容較浮淺,一些稿件還有抄襲之嫌。如果不進行較大的修改,是很難達到發表水平的,即便發表了,也會遭到同行的批評和蔑視,從而影響期刊編輯和作者的聲譽。編者對這些稿件中一些尚可修改的稿件,應恰如其分的指出其修改的方向和應增加的內容,應刪修的部分。提出從學科內容到文獻學上的完整修改意見,使作者從中得到修改的信息和信心,從而也使作者本人在稿件的修改中得到提高。

      當然,編輯修改意見,應在尊重科學公理、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也應該尊重作者本意,而不可將自己不公正的個人好惡加入其中。但對文中涉及抄襲的部分,應嚴肅指出。

      《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開辟的“ 臨床醫德”欄目,其論文大多來自于臨床醫生。許多論文雖有資料,但理論性、邏輯性較差,編者把與作者的交流溝通、提高論文質量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作者進行多樣化、個體化指導,使原來質量較差的不少論文在反復溝通互動中變為質量上乘的好文章,作者也在論文修改中提高了自己的倫理道德素養和寫作能力。

      3 慧眼識文

      慧眼識文的就是編輯應有識文之知,識文之能,從大量來稿中發現有價值或有新意的稿件,使之盡快發表。如我刊2002年底收到樊民勝編委推薦來的由奚益群等四人撰寫的《開展醫學倫理學查房的體會》一文,該文篇幅較短,沒有太強理論性,但卻頗有可操作性,隨即以最快速度發表在我刊2002年第6期上,許多人反映該文延伸了醫學倫理學的功能,是醫學倫理學在實踐中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少醫院同行前往參觀學習。之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用整個時段向全國醫院介紹了曙光醫院進行醫學倫理查房的作法和經驗。這里的慧眼是編者學科素養、知識水平和編輯水準的多種體現,來源于編者長期的學科鉆研和實踐。在這個問題上,有以下幾點應特別注意:

      (1)不因作者單位、學歷、職稱之高低而影響稿件的取舍

      要特別關注基層單位和學歷不高者的稿件,公平對待“小人物”。為創造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創造條件。

      (2)一視同仁地對待基金和非基金論文

      由于有關部門把基金項目論文作為對期刊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所以,編輯易出現重基金項目論文而輕非基金項目論文。這是一種值得糾正的現象。

      論文的質量高低與是否基金項目毫無關系,其質量關鍵取決于論文本身的原始創新水平和實際應用價值,把是否基金項目作為取舍因素必然造成論文發表上的不公平,從而引發晉升、提拔等一系列問題的不公平。而且,據筆者觀察,醫學人文社科類期刊所刊論文中,不少具有原始創新的非基金論文包含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其質量遠非某些基金論文可比,并且,非基金論文基本由作者自力更生完成,在建立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更應得到發表方面的鼓勵與支持。

      筆者建議國家科研管理部門建立相關制度對非基金論文優秀者以獎勵,鼓勵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進行科學研究,而不是僅依靠國家科研經費進行科學研究,更不應因為是非基金項目而在發表、評獎、晉升方面被另眼看待。

      (3)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爭鳴

      科技期刊是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產生“ 火花”的陣地。編輯要有“鼓勵勇于創新、寬容失敗、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弘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開展平等的學術批評與學術爭論,保障不同學術觀點的公開發表和充分討論”。還要公平對待“非共識”項目。

      醫學人文社科期刊刊載內容廣泛,有創新的論文往往學科跨度大,交叉性強。編者要特別重視這些移植性、交叉性內容的文章的刊發。《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辟有專門的“學術爭鳴”欄目,刊發了不少的不同學術觀點爭鳴的論文,受到讀者喜愛。

      4 膽識刊文

      膽識刊文就是編輯要敢于發表那些表面看來有悖時潮,但實則是代表客觀事物發展方向的文章。因為,在紛繁復雜的醫學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常常會用一種習以為常但可能有失公正的觀念、思維對待一種事物。而往往這種觀念已經流行,得到了大多數人的默認。如果有人撰文指出其偏頗之處,并持之有據,言之有理,(這不但需要較高的學科素養,而且要有一定的科學勇氣和膽略),這些文章如果遇不到有科學膽識的編輯,很可能被“打入冷宮”,難見天日,而遇到具有一定科學膽識的編輯,則會排除障礙,予以刊發,為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面貌,防止醫學事業走彎路作出努力。

      如在衛生界倡導市場化的2001年,我刊在第1 期的顯著位置,刊出中華醫學倫理學會前主任杜治政的《時代的呼喚》一文。該文旗幟鮮明地“ 反對無條件的保健服務市場化”,嚴肅地批評當今社會中某些物欲橫流、金錢第一的現象,“期盼關心人的醫學,期盼醫學仁學的復歸,期盼醫學人性的復歸。”并堅信“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終將蕩滌一切污泥濁水。”一代醫學倫理名家的呼喚,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和深思。之后,我刊相繼刊發了不少此類文章,毫無疑問,它為今天從改革方向上否定醫療改革的市場化取向作了倫理上的呼喚和支持。

      5 規范編文

      規范編文應是科技編輯最基本能力。這不但要求編輯對經過三審的稿件的內容從學科發展的角度進行公正客觀的學科內容編輯,也要從科技期刊規范化文件要求出發,通過與作者不斷溝通,使論文達到結構完整、計量單位準確,提要、參考文獻符合要求的水平。這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現在科技論文結構形式要求較之過去明顯增多,而且還會增加、變化,這些情況一般作者并不了解,許多來稿普遍存在著重內容輕結構規范的問題。要使一篇論文真正達到內容結構規范的程度并非易事。要做好這件工作,除了編輯有成效地溝通引導外,還需要編輯部長久不斷地在《稿約》中向作者介紹有關論文規范化知識。編輯還應針對來稿中的不規范現象撰文發表,以及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教育作者提高論文的規范化寫作水平。

      《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除在稿件及修改意見中連續不斷地向作者介紹稿件的撰寫要求外,編輯還針對來稿中的問題在刊物上發表相關文章,以使作者更清楚地了解現代論文寫作規范,取得一定效果。

      6 適時撰文

      學者型編輯是最理想的編輯,作為一個學者型編輯,不但要熟知編輯學、文獻學、傳播學的相關內容,更要熟悉自己所編期刊的學科內容和行業狀況,不但要組稿、約稿、審稿、編稿,還要適時地撰寫本學科的稿件,而且應該是較有影響的稿件。因為作為一個專業雜志的資深編輯,應該對本學科的知識有深刻的鉆研,對本學科的發展有自己獨有的統攬洞察全局的功底。因而,應該適時地撰寫本學科內有份量的論文或評論文章,這樣才能做到與學科發展共進步、與作者共研討、與讀者共交流,從而使自己所選編的稿件切中學科發展與行業發展之命脈,為學科行業發展明理指路,在領導和專家學者心中具有威信。

      《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自創刊以來,一直把創建學者型編輯團隊作為辦刊的戰略之一。首任主編石大璞,是我國醫學倫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撰寫了數十本專著和大量的論文,曾任中華醫學倫理學會副主任;現任主編王明旭,擔任學院黨委副書記和研究生導師等職,雖然工作較忙,但一直把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研究作為自己的重要方向,承擔多項省部級相關課題,為國家統編教材《醫學倫理學》的副主編。

      筆者從事編輯工作以來,在領導和同行的帶動下,一直把學者型編輯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編輯工作之余,寫了一些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的文章,其中《關于當前醫療衛生發展中若干問題的對策》、《盡快強化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完善防治體系,切實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篇文章發表后,不但被《健康報》所摘發,還被《人民日報》內參所摘發,供高層領導部門參考。

    【淺談醫學人文社科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相關文章:

    淺談醫學生的人文學教育論文11-28

    淺談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03-26

    人文醫學論文02-25

    淺析縣級電視新聞編輯具備基本能力的認識02-28

    能發表特種醫學論文的醫學期刊03-26

    國際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11-16

    淺談合唱的基本訓練03-13

    關于計算機提高期刊編輯含量的論文03-04

    醫學類核心期刊發表推薦03-26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本人妖视频一区一区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区 | 日本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制服丝袜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