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橋梁預應力施工技術論文
1.橋梁預應力工程的施工技術分析
1.1嚴格把握錨墊板的具體安裝工藝
在對錨墊板進行安裝之前,應以設計圖紙為參考指標,仔細檢查錨具孔數與錨具型號是否符合既定要求。在對錨墊板和張拉槽進行連接時,應以螺栓作為其基本紐帶,且兩者間應當保持密切緊貼的關系,確保連接面和孔道處于對中垂直的狀態。此外,待張拉槽完成安放操作之后,需對其進行定位牢固,且在穿插波紋管之前還需裝設螺旋筋。
1.2嚴格把握孔道成型工藝
待橫梁鋼筋、腹板等成型之后,即可對孔道的定為鋼筋進行焊接,并裝設波紋管。對于管道而言,其安裝程序必須嚴格按照圖紙要求坐標進行,確保其牢固性。如果普通鋼筋和管道之間的位置出現沖突,必須將普通鋼筋移開,管道位置禁止出現改變。在波紋管方面,其定為鋼筋實際間距應當控制在50cm左右,若平彎轉折位置管道的彎曲率相對偏大,需要縮小其鋼筋間距。同時,在管道接頭位置,其連接管材質以塑料型波紋管為主,長度控制為6倍管道內徑,必須超過30cm。而接頭兩端還需以防水膠帶對其進行纏繞,確保管道的牢固性于密封性。此外,接頭管的安放位置以預應力直線段為主要選擇,以免孔道出現角度變化或者是曲線突變等情況。
1.3嚴格把握穿束工藝
一般情況下,若預應力呈現出橫向狀態,應當實施人工穿束;若預應力呈現出縱向狀態,則應當實施機械穿束。對于橫向兩端的全部預應力筋,都應當采取多根編束或者是整束編束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再將其穿入至孔道內。將預應力筋正式穿入至孔道之前,應以膠帶對其前端進行包裹,有利于穿束的順暢性,防止交叉纏繞等情況的發生。對于縱向類預應力筋,建議以穿束機實現穿束程序。而在穿束之前,嚴格把握穿束機的安設位置,以腳手架對捆狀預應力筋進行固定處理,以防出現傾倒等問題。待穿束操作程序完成之后,還需密封管道端口,以防進入大量濕氣。
1.4嚴格把握預應力筋各項張拉工藝
基于預應力筋各項張拉工藝技術而言,必須嚴格把握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張拉準備工作。選購張拉設備,并對相關配套設施的性能進行檢測。檢測完畢后需要對油表、高壓油泵以及千斤頂等進行試運行,確保其操作的穩定性。待混凝土材料已經滿足拆模標準后,將其模板拆除,并對張拉槽口進行清潔處理,對承壓板后面的混凝土進行檢查。第二,張拉程序。首先,選定準確位置安裝錨具,使之與孔道處于對中狀態。在對夾片進行安裝時,確保夾片外露長度的一致性。其次,對預應力筋進行兩端張拉操作實踐時,一般需要同時張拉其兩端,張拉至某個既定應力狀態之后,需要進行持荷操作,以此方式提升應力的有效性與穩定性。而如果以應力控制手段對預應力筋進行張拉,則需仔細校核其伸長值。一般情況之下,標準伸長值和實際伸長值之間的誤差應當控制在(-6.0%,6.0%)之內。再次,在張拉操作過程當中,應當仔細做好記錄工作,并將記錄表交予監理人員進行確認。待張拉的控制力已經趨于穩定之后,即可執行錨固操作。對于夾片狀的錨具,應當保證其頂面的整齊性,兩者間的錯位應當控制在2mm以內,同時露出高度應當控制在4mm以內。最后,張拉完成且檢測合格之后,以砂輪鋸對預應力筋超出部分進行切除,確保其外露長度在3cm以上。第三,張拉順序。如果圖紙中未對張拉順序進行嚴格要求,需要施工人員根據相關原則執行張拉操作,確保構件受力處于對稱狀態。對于橫向束,在張拉時應當先中間后兩邊,以中間為起點朝著兩端張拉,而針對腹板束來說,應當以腹板底部的中部為起點進行張拉。
1.5嚴格把握孔道壓漿工藝
在灌漿之前的十五天,結合設計要求、施工環境等基本信息,對水泥漿進行試配,并提供配比報告,根據質量要求選購適合的膨脹劑、水泥以及外加劑等原材料。接著對壓漿設施進行嚴格檢查,用以提升其使用性能,確保灌漿程序的流暢性。待張拉工藝完成后的十二小時以內,即可執行孔道壓漿操作,如果水泥的粘稠程度符合既定要求,就可用該水泥漿對灌漿管道實施潤滑處理,用以提升管道漿體整體穩定性。等到管道漿體達到凝固狀態之后,需對空穴進行有效清潔,并根據既定要求執行封錨操作。
2.結束語
橋梁預應力工程的施工對于施工程序的嚴肅性與謹慎性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為了提升橋梁整體利用價值,需要相關部門與技術人員嚴格把握預應力筋制束及下料工藝、錨墊板的各項安裝工藝、孔道成型工藝、穿束工藝、預應力筋各項張拉工藝和孔道壓漿工藝等,通過優化橋梁預應力工程的施工技術,確保橋梁能夠充分體現其價值。
【橋梁預應力施工技術論文】相關文章:
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施工質量控制10-21
淺析預應力施工在市政橋梁建設中的應用10-25
檢測技術在道路橋梁施工中的具體運用論文08-13
淺談橋梁樁基施工技術10-05
支架現澆預應力連續箱梁高架橋施工技術論文04-26
公路橋梁T梁施工技術探討論文07-21
橋梁現場施工管理論文08-28
道路橋梁施工工藝分析論文10-18
橋梁砼防撞欄施工技術探析10-14
淺論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