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品德與生活成為需求
讓品德與生活成為需求 沈玉蘭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求和為了這種需求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如果說,語文是人們因為交流的需求產生的,數學是在物品交換的需求產生的,那么,我想,品德與生活也應該成為孩子們的一種需求,因為有需求才會變得必要,因為有需求才會熱愛,因為有需求才更容易內化行為。需求是行為的動力源泉。
那堂課上《品德與生活》第四冊《我會打電話,看電視》一課。文中一開始就是辨析行為對錯,共有四小題:1、小男孩:喂,我找小亮!2、貝爾熊:嘿,你已經聊了好長時間啦!3、老爺爺:你爸爸是誰?小男孩:我就找我爸爸。4:小男孩:你好,我是盼盼。請問園園在家嗎?小女孩:你好,我就是園園。找我有什么事嗎?在我看來,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與電話結緣了,對打電話的一般禮儀應該知道,所以這一題幾乎不是什么問題,明眼的一看就知道前三個有問題,只有最后一個才是正確的。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除了一些沒看明白圖意的孩子以外,大部分都認為這些做法沒什么問題。看來,孩子們需要知道打電話的一般禮節!
在給孩子們做完簡單的講解之后,我布置了一項任務:請在一周內給同學或者老師打一個電話,要注意禮節。一些孩子真的給我打了電話,我在電話里贊美他是有禮貌的好孩子,他們別提有多高興了!孩子們收獲了注意禮節后的快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1943年著的《調動人的積極的理論》和1954年著的《動機與個性》里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七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關于激勵機制的理論,它揭示了人類行為被激勵的原因和規律,它認為需求產生動機,動機形成動力,當人們有了某種需求,人們就會為滿足(實現)需求而積極主動地實施相應的行為。需求越必要越強烈,行為就越執著,積極性主動性就越高,甚至會達到忘我(癡迷)的境界。
小學低年級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可塑性很強。而在品德行為養成過程中,因其閱歷淺,對行為的判斷能力也有限,這就需要我們教者能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社交需要進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
滿足孩子交往的需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人際交往是一種基本智能。最近,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而孩子們對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怎樣學會克制獨占、利己的想法,與他人共同協商等等,這些體現的就是孩子們交往的能力。
在品德與生活第四冊中,有一課《游戲快樂多》,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孩子不喜歡游戲,然而在游戲過程中只有遵守游戲規則,才能玩得輕松,玩得愉快。孩子們也會在游戲過程中,懂得如何與同伴交往。我先讓孩子們預習課本,了解“背擠球”的規則,然后就讓孩子們進行游戲。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在選擇同伴的時候大多選擇自己比較好的朋友,大概他們認為這樣的配合會更加默契,有的選擇比自己身強力壯的,大概認為力氣大些球擠得回更穩些。比賽開始后,有些孩子就在求勝心切和規則之間徘徊了,不是用手扶了球,就是跑到規定路線外面去了。別的孩子也不忘時刻提醒,不準他們犯規,直到對方改正為止。操場上到處是歡聲笑語。正是大家積極遵守規則,才使得活動順利開展了下去。
孩子們在游戲中享受到了遵守規則后游戲的快樂,更享受到了和同伴合作的快樂。
滿足孩子認知的需要
小學二年級,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才剛剛起步,在他們眼中什么都是新鮮的,都是學習和模仿的榜樣,而且他們學習起來特別快,學會了就不會輕易忘記。然而,因其年齡特點,這時候的他們所得有限,正是像小苗拼命吸收甘露的階段,要靠書本不斷充實自己。
在品德與生活第四冊,有一課《我最愛讀的書》,要求向同學推薦一本好書。孩子們為了向大家推薦自認為最好的書,就必須博覽群書,有所選擇。在“好書推薦會”上,孩子們有推薦《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有推薦《昆蟲記》的,有推薦《一年級的小蜜瓜》的,……可以說,科學、歷史、童話……都涉及了,看來孩子們讀的書可真不少啊。推薦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書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知識,讓我們開闊了眼界,書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讓我們成為受人歡迎的人。在出示了高爾基和歌德關于讀書的名言后,孩子們更加堅定了堅持讀書的信心。于是課間三五成群一起讀書的孩子們成了我們班級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孩子們通過書本,不斷滿足著自己的求知欲,享受到了讀書了讀書的快樂!
滿足孩子展示自己,實現自我的需要
讓學生有發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成就感,達到讓學生身心愉悅而滿足的目的,而最能滿足尊重需要的就是個人的成就感,就會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
在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二單元是“春姐姐的腳步”,孩子們在尋春、議春、詠春的過程中,對春天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噴然而出。我想,要給孩子們一個舞臺,讓他們表達愛春之情,更要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學校走廊的宣傳櫥窗,規定每兩周要更換內容,由各班輪流負責。我想起品德與生活上有關春天的內容,要求孩子們能做一份有關春天的手抄報,何不二合為一?雖然孩子們從未接觸過手抄報,但凡事都要經歷第一次,何況是在全校內展示自己,孩子們不缺熱情,在老師的指導下肯定能獲得成功的快樂!于是大家在我的指導下,組隊、分工、找資料,忙得不亦樂乎,上課時做,下課了也做,有的不滿意了就重做,絲毫不嫌麻煩。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精美的手抄報誕生了,我讓他們在顯眼的位置大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貼上學校的宣傳櫥窗。孩子們興奮不已,每天都要過去看看,指指點點,更對別的班的孩子介紹著自己的作品。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學會了制作手抄報,更收獲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自信!
滿足孩子愛的需要
二年級的孩子正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呵護的階段,他們的生活從來不缺被愛,但可能會缺少愛,就是關愛他人,所以有的孩子養成了自私的壞習慣。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愛心?不妨讓孩子從關愛身邊小動物做起吧!
第四冊品德與生活有一課《我與小動物》,我先讓孩子們看了一段動物園的視頻,孩子們在“呀”“呀”的驚奇聲中感受了動物的可愛。然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將各種小動物如小狗、小貓、小雞、小魚等合成的視頻,當看到小狗在階梯上滾來滾去,小魚在魚缸里轉圈圈,小貓在籃子里嬉戲玩耍時,孩子們一個個發出了天真無邪的笑聲。我看到愛心也在笑聲中慢慢生根、發芽、長葉……接下來的環節變得順理成章,寫動物明星卡片,交流動物小百科,孩子們在交流的同時,忽然發現,平時習以為常的小動物居然會有那么多本領,身上藏著那么多秘密,不由得好奇心起,興趣盎然。當孩子們看到一些動物目前面臨生存危險時,不由發出“救救他們!”的呼喊!大家一致認為,要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保護動物,不讓他們再受傷害。我們還討論了如何飼養小金魚的問題,當圖書角出現了一條小金魚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去給它換水、喂食,甚至陪它聊天。
看著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笑臉,我不禁感慨,誰說現在的孩子沒有愛心?是我們沒有給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機會啊!
一直以來,傳統的教育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權威,往往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孩子也是有需求的,現代的社會要求我們教育者也能“與時俱進”,有一種服務的意識,能根據孩子的需求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我想這樣的品德與生活課,才會讓孩子們更易于接受教育,更易于內化自己的行為,這樣才會綻放生命的華彩!
【讓品德與生活成為需求】相關文章:
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07-19
關于《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的思考10-20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情境創設策略08-08
適應時代需求05-30
對AMIS的功能需求分析09-27
讓語文課堂成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教育論文08-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品德教學論文07-27
機構養老的需求及問題分析07-01
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對策06-18
淺談科學教育的發展需求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