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入WTO以后關稅降低對國內相關行業影響分析
[摘要]加入WTO以后我國履行承諾不斷調低關稅,2005年以來平均關稅水平已降到10%以下。與根據我國各行業與國際市場的不同情況有選擇地降低關稅不同。加入WTO以后,關稅降低多少,哪些產業要降低不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而是需要雙方、多方協商決定,這就形成了一定的強制性和外在壓力,勢必對國內尚不成熟需要保護的產業造成沖擊。本文就中國入世以后關稅變化對國內制造業與農業的影響做出分析,并探討適應WTO環境下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
[關鍵詞]WTO、關稅、汽車業、農業、比較優勢
入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數據顯示,自入世以來,我國工業,農業,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但是具體到某個行業而言,隨著關稅不斷降低,一些長期受保護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幼稚產業如汽車,化學等行業受到了較大沖擊,因為這些行業起步較晚,生產沒有達到一定規模而成本較高,同時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選擇入世以后受關稅影響比較顯著的汽車業和農業進行分析,剖析關稅降低給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就入世以后相關產業面對國際市場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一、關稅降低對汽車業的影響
入世以來,關稅下降并未使進口汽車降價。海關計稅的到岸價不是直接用到岸價做基數,而是以經過重新評估的價格作為計稅基數。重新估價就會提高進口車的價格。并且,國內進口車代理商的利潤是很高的,進口汽車因其獨有的產品特點而擁有了特定的消費群體,所以代理商不會輕易的把關稅下降帶來的更大利潤空間讓給消費者。相比之下,我國在關稅降低后國產汽車逐漸降價,有關資料表明,入世后第一年(2002年)我國轎車總體價格水平下降了10%。其中,微型車下降幅度達30%以上,中級車下降了約7%,中低級車下降了12%,中高級車下降了9%,只有高級車的價格基本保持不變,汽車價格的不斷走低降低了人們汽車消費的門檻,具備汽車消費的群體快速增加,使一些原打算購買進口車的消費者轉而購買價格低廉的國產車,國產車市場需求增加,所以關稅降低后進口車對國內市場沖擊力不大。
零部件與其他各種投入品的進口價格降低,使國內廠商提高了產量,形成了規模經濟。關稅降低使國產汽車的生產成本降低,提高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外關稅降低同樣使國產汽車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降低,使其在價格上的優勢更加明顯。目前,國產汽車已經以其低廉的價格和較高的品質進入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
總之,受宏觀和微觀方面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汽車行業在入世后沒有受到嚴重沖擊,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汽協會發布的行業損害預警檢測報告顯示,入世以來我國轎車行業的總體運行基本處于綠燈區,進口車并沒有對國產車造成嚴重打擊。相反,進口車的國內市場份額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雖然中國的汽車行業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未遭受實質性損害,但其在面對國際競爭時仍然很脆弱。入世第一年國家通過控制整車和關鍵許可比例,許可證投放時間,抑制了進口車進入國內市場的數量和速度,緩解了關稅降低進口車大量涌入國內市場的沖擊,使國內汽車產業充分享受了關稅降低的好處。但與此同時國內汽車行業在同進口車的競爭中也暴露出了不可掩飾的缺點:
1、汽車零部件發展滯后。我國汽車行業國際競爭力不強與汽車零部件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國目前大部分零部件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對國際市場的需求彈性低,依賴性強使國內汽車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弱,同時也不利于成本降低。
2、效益水平低,市場范圍狹窄。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經濟效益兩極分化現象極為突出;在出口方面,我國汽車出口對象主要集中在非洲,亞洲,尤其以東南亞為主,市場過于狹窄,必須努力擴大對外銷售市場。
3、缺乏自主品牌,民族品牌。加入WTO以來國產車良好業績并不能掩飾國產車競爭能力依然不強的事實。中國汽車行業至今仍以外資為主,缺乏自主開發的能力。加入WTO以后,許多國產汽車廠家還是看重眼前利益,走上了整車組裝和部分組裝的道路。三大汽車集團的支柱性產品幾乎都是國外汽車品牌,而我國除擁有紅旗等少數品牌外,幾乎沒有什么民族產品。如何創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是我國汽車業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
二、政策與措施
面對關稅降低以后國內汽車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結合日本,韓國汽車業發展強大的經驗,可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政府方面,應對汽車產業采取其他保護形式,大力扶植國內幼稚汽車業。
(1)采用技術方面的限制,對進口車的安全性,污染排放,燃油經濟等方面嚴格技術標準和法規。
。2)銷售體制限制。
。3)根據有效保護的原則,可以適當再降低中間投入品的關稅水平。
。4)政府提倡使用國產車。
2、企業方面,首先,應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會使我國勞動力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競爭力更強,同時也會因勞動邊際產出的增加提高勞動者的實際收入水平;其次,通過產業整合與重組建立有效的產業鏈,使生產模塊化,規;,從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再次,增加創新投入,不斷推出新產品,促進消費者需求的產生,從而擴大銷售市場;最后,建立有效的營銷與售后服務機制,通過培養消費者感知與忠誠度打造自身的品牌。
三、關稅降低對農業的影響
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我國承諾降低農業貿易保護程度,逐步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這就意味著在參與世界農業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國內農業的發展將遭受風險與挑戰。
由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入世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平穩發展,農產品生產結構趨于優化,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生產增長迅速,但糧食生產有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我國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無明顯增長,有的還出現了下降的情況。以入世的第二年為例,與入世前的2001年相比,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等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谷物、黃紅麻、甜菜等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雖有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明顯,農作物單位產量的狀況表明,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狀況并未隨入世而得以改善,相反由于關稅降低,低價進口農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導致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農業生產者收入的減少與預期惡化,加之國家農業補貼的相對滯后,使農業生產積極性下降,缺乏投入和創新,使生產萎縮。分析內在原因,入世后國內農業暴露出來的缺陷主要在于資源與技術的約束:
1、突破資源與環境約束。首先,可以利用關稅降低的機會,依據承諾進口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如糧、棉、油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花卉、水果、蔬菜、養殖業產品,以此進行農業資源置換,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安排農業生產,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國內農業資源壓力。其次,以節水灌溉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生態農業。再次,國家需要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
2、突破技術約束。首先,對于關稅保護減弱的中國農業,必須從自身內部著眼,加強科學技術的運用,建立更多農業科研機構,可以派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宣傳與指導;加強國際合作,及時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改革生產模式與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內部優勢,才能在自由化的國際競爭中生存發展;其次,農業要專業化和規;a經營。從經濟學上講,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規;a和經營,既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又會降低分攤成本。農業現代化的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生物工程等等是要支付成本的。小規模生產和經營無法負擔這種農業現代化的成本。只有農業的規;a和經營才能分攤農業現代化的成本,使現代化成為現實。
中國入世以來,隨著關稅壁壘不斷降低,中國逐漸融入到貿易的自由化進程中,入世前種種預測和推斷也逐漸被現實數據所證實。入世給中國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認真分析各行業面臨的形勢,提出符合時宜的發展政策是中國能否利用好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的重要環節?偟脕碇v,政府應從干預企業徹底轉變為服務企業,在經濟發展方向上引導企業。企業則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創造比較優勢,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和生存能力。長遠上講,加入WTO必將使中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敬孝 張伯偉:WTO框架下中國經濟發展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服夏仙:WTO與中國經濟——對入世后我國相關產業分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楊歡進 武義清:WTO與重點行業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4]徐耀耀 王令浚:加入WTO后的中國市場經濟[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5]鄭 適:中國產業發展監測與報告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6]李坤望:國際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龍 茜 孫莉蘋: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年第9期
【加入WTO以后關稅降低對國內相關行業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分析01-12
論加入WTO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影響03-23
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的挑戰及對策03-20
外資保險對國內保險業的影響分析03-24
關于影響會計創新的相關因素分析03-21
電子商務中相關稅收題目的幾點思考03-21
降低公路客運油耗成本的途徑分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