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影響

    時間:2024-07-20 08:22:46 會計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公允價值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影響

    [摘 要] 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的引入從一個側面反映會計觀念正由“受托責任會計”向“決策有用性”轉變,而這又對財務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公允價值會計與傳統歷史成本會計在會計計量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了公允價值的引入對公司財務報告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影響,并對今后如何正確、有效地理解和運用財務信息提出建議。
      [關鍵詞] 公允價值;決策有用性;受托責任會計
     
      引 言
      
      FASB與IASB在2006年7月4日發布的聯合趨同框架提出: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信息。這一趨勢在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中也有一定體現,公允價值的引入與應用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實施環境以及確認、計量與歷史成本會計不同,這對公司的財務分析以及相關者運用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進行決策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公允價值會計:歷史發展的產物
      
      傳統的財務會計以報告受托經濟責任為主要目標,因此,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比相關性重要,歷史成本計量基礎自然是其最佳選擇。而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許多國家的資本市場也在迅速發展、不斷完善,全球化的資本市場已初見端倪,它在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作用也逐步顯現。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虛擬化對傳統的受托責任會計觀提出了挑戰,因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信息日益失去其相關性。葛家澍(2001)認為,重成本而輕價值、重歷史而輕未來、重利潤而輕現金流量是現行財務報告的局限性。同時,傳統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相關性和及時性不足的問題一直以來都為各界所詬病。
      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決策有用觀已經得到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認可;而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存款儲蓄行業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所引起的公允價值會計實踐要求與熱潮,就是公允價值對不穩定經營環境有較強適應能力的最好例證。
      
      二、公允價值會計下財務信息的特點
      
      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機構有不同的解釋,但綜合這些定義,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要點:(1)當事人無關聯關系,交易是自愿、公平的;(2)是缺少真實交易下的一種估計價格,使買賣雙方意欲成交的現行交易達成的金額。
      可以這樣認為,公允價值不是價值,而是價格,是對價值在某一時點的估計。雖然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都是基于交易價格和市場價格,但歷史成本是以實際交易的價格確定的,而公允價值是以假設的交易及預期所能達到的交易價格確定的,在完全有效的市場中,公允價值就是資產或負債的內在價值。公允價值的本質屬性使它能更好地克服傳統會計的一些局限,而它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體現在:
      第一,公允價值的計量依賴于公開有效的市場或完善的估值技術,因此一般來說,相同或相同的項目得出的結果大體一致。這就避免了以歷史成本計量時不同項目可能產生相同的結果、相同或相似的項目產生不同的結果的現象,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第二,能反映預期經濟利益的流入與流出,因此不止反映了繼續持有決策對業績的影響,也能反映資產取得或處置決策對業績的影響,從而如實反映期間損益,也更好地反映了市場價格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第三,引入風險管理戰略,注重資本的保全,著眼于企業長期的發展,克服了歷史成本注重過去的經營結果而不關注未來經營利得的缺點。
      
      三、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后對財務信息的影響
      
      財務會計為公司利益相關者提供可靠、相關的財務信息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并提供相關的信息不是財務會計的任務,而應該是公司理財等其他學科的任務或使命。但是,如果僅僅保持財務會計的傳統特色,顯然不能順應會計發展的趨勢,也不符合理論應該不斷與時俱進從而逼近真理的內在發展邏輯,更不能滿足外部投資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公允價值會計代表了財務會計未來的發展方向, 它將起到連接財務會計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作用。
      公允價值計量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及時反映發生因市場風險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及因信用質量發生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能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減少不穩定性事件的發生及其嚴重性。引入公允價值后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影響主要有以下3方面:
      1. 收益決定模式由凈收益向全面收益轉變
      經濟學中的收益除包括凈收益之外,還包括一切預計或已經發生的利得和損失。全面收益雖然未達到經濟學所說的“收益”的全部標準,但在全面收益的所有計量屬性中,公允價值是最能接近如實反映經濟學收益本質的一個屬性。公允價值會計主要對歷史成本會計下的某些資產持有利得和損失進行表內確認與計量, 因此并沒有否定歷史成本會計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一些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而只是根據時間的推移和市場價格的變化進行調整。這些確認、計量所依據的主要是相同資產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在各要素和產品市場發達的情況下,這些市場價格還是比較可靠的。只有在缺乏可比價格的市場下, 才運用各種估計、判斷,但應該承認:只要評估機構從客觀、獨立的角度出發,做出各自的判斷,那么他們的專業判斷結果是相對可靠的,也是應該認可的。   2. 收益計量由收入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觀轉變或回歸
      在20世紀以前,企業只編制資產負債表,而不編制收益表,因此資產計價處于第一性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1)企業規模小;(2)融資方式單一;(3)稅收主要依靠資產。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上述3種局限被打破以外,企業產權趨于社會化和分散化,每一位股東在公司股份總額中所占有的比例較小,這決定了他們在主觀上沒有欲望參與直接控制公司,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使自身短期收益最大化,包括股利收益和買賣股票所獲取的差價收入。他們客觀上無力對公司及其管理階層施加直接的控制,也迫使其在主觀上不去關心公司的長遠發展。因此這些投資者對企業的利潤信息尤其關注。
      收入費用觀能恰當地反映企業的盈利情況,并能詳細說明利潤的來源,有助于預測未來的利潤。但由于其沒有關注交易和事項的實質,而是僅僅考慮與某類交易相關的收入和能與之相配比的費用,不能確保企業在各時點上資產和負債存量的真實準確,導致大量性質不明的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等進入資產負債表中,而這些“費用”一旦發生即屬于沉沒成本不可收回, 只是為了遵循配比原則需要分若干次在不同期間分攤計入收益表, 將之列進資產負債表作為過渡,而其本身并不符合資產的定義。
      20 世紀70 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波及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對會計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幣值穩定假設、歷史成本原則等提出了嚴重挑戰,致使會計信息前后各期沒有可比性,財務報表不能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產生了很大影響。并且,隨著金融衍生工具、股份支付管理人員薪酬等新生事物(特點是價值變動大,以歷史成本計價不能反映其真實信息)的出現,人們開始關注資產的質量。特別是進入21 世紀后,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制度較完善、會計規范最系統的會計大國相繼出現了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利潤操縱事件。為此各會計團體也紛紛改用或采用資產負債觀,認為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是核心,其他要素都取決于它們,收益是期初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和期末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之間的差額。資產負債觀的采用,突破了在傳統的歷史成本模式下受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限制而不能進行確認的多個內容,如物價變動或者自創商譽而導致企業資產或盈利能力實際上發生的變化都可以作為收益,進而使會計收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實收益,所反映出來的信息也更有用。
      
      3. 財務信息由反映受托經濟責任向為企業決策提供判斷依據轉變
      受托責任會計下的歷史成本注重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把資產或負債項目的計價功能主要轉交給了市場,而僅僅對取得成本或收入進行估計性的跨期配比,同時假定市場的交易價格均為合理、公允的,并不會發生大幅的變動,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不會發生嚴重的背離,從而確保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而決策有用觀下的公允價值更注重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強調必須動態、及時地反映企業的價值變化,即使交易或事項尚未發生,只要有證據表明某項資產或負債項目的市場價值或預期價值發生了變化, 財務會計就必須在表內進行反映,同時還需在表外進行披露。
      許多人認為,公允價值雖然能夠提供相對及時、有用的信息,但它卻不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表面上看,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同甚至矛盾之處,但通過深層次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都試圖為企業的財務決策提供更有用的財務信息。首先要澄清的是: 任何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不能提供絕對可靠的會計信息。因此在現實情況下,人們只能通過不斷地改進會計信息系統來滿足外部投資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至少在反映企業真實的價值方面,公允價值反映的信息相對歷史成本會計而言可能還是可靠的。雖然在缺乏有效的、可靠的市場價格情況下,公允價值充滿了估計、判斷,還對一些涉及未來的交易進行了預測,如金融衍生產品的未實現損益,這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傳統會計所倡導的收入“實現”原則和權責發生制,表面上看確實是不可靠的。但一些金融衍生產品涉及的金額巨大,如果不及時地在表內反映它們的價值變化,將會給許多外部投資者帶來極大的風險, 如果在報表截止日不及時反映其價值,那么也會發生傳統的利得交易,在此情形下的會計信息是不相關也是不可靠的。
      總之,盡可能地反映企業真實的情況是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盡可能地體現企業各項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是財務會計各種計量屬性的目標所在,這也是會計信息決策有用觀的基本要求。
      
      四、結論及建議
      
      公允價值雖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在理論上的優越性是十分明顯的。從信息觀的角度來看,會計數據向投資者傳遞信息,信息作用的結果改變了投資者的預期,進而影響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和市場定價。因而,公允價值會計只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公司各項資產要素的公允價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個公司的公允價值信息,這意味著公允價值會計反映的公司價值也是相對的,與理財學中的公司價值并不完全相同。公司理財研究公司的定價問題,其核心概念為價值,公司的價值等于未來流入公司現金流量的現值;而財務會計也研究公司的價值,不過更多的是強調成本概念,因為它在衡量公司的投入方面具有更強的可靠性。成本意味著努力與付出,往往強調過去時,而價值代表著產出,并面向未來。
      但是,從本質上看,公允價值概念的出現反映了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今后改革與發展的方向。顯然,歷史成本會計主要提供公司過去的財務信息,而公允價值下的會計將更多反映公司現在和未來的信息。公允價值概念的提出反映出財務會計正從過去提倡成本計量逐步轉變為經濟學所要求的價值計量。而這就對今后提供與分析企業財務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公允價值的應用與理解:
      (1)公允價值是價格,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價值會出現波動。因此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除考慮市場狀態、經濟環境、政策因素之外,還應注意企業所提供的財務信息是某一時點的財務信息。
      (2)可靠性與相關性的抉擇與平衡。這是公允價值能否在實踐中貫徹實施的關鍵。公允價值相關性增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財務信息更可靠,對管理者決策更有用,而絕對不是故意讓會計計量出現隨意性,這與引入公允價值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公允價值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貫徹執行,把握好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平衡是關鍵。
      (3)對財務信息的理解分析與運用要求有較高的財務知識背景,對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出現公允價值判斷的不一致應該不足為奇;決策者所要做的就是依據自己的資源或能力分辨這種判斷證據是否充足,邏輯是否合理,所做的假設和得出的結論是否讓人信服,以此做出自己的策略選擇。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既是會計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經濟進步的具體體現。我們應當探索并把握公允價值的實質,在實踐中逐漸掌握其作用機制,更好地指導我國的財務會計發展,促進國家的經濟穩定與繁榮。
      
      主要參考文獻
      [1] 黃學敏. 公允價值: 理論內涵與準則運用[J]. 會計研究, 2004,(10).
      [2] 路曉燕. 公允價值會計的國際應用[J]. 會計研究, 2006,(4).
      [3] 羅勝強. 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分析[J]. 會計研究, 2006,(12).
      [4] 葛家澍,徐躍.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歷史成本、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J]. 會計研究,2006,(9).

    【公允價值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影響】相關文章:

    淺論公允價值計量對獲取審計證據的影響03-20

    淺論公允價值03-02

    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分析03-29

    談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的運用及影響03-18

    基于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價值評估03-02

    公允價值審計題目先容03-22

    公允價值在中國的特別性03-04

    公允價值與計量屬性研究02-27

    公允價值應用的成本效益分析03-25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 在线上观看免费a级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人成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