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經濟結構變動中的農業力剩余

    時間:2024-07-16 04:25:43 理工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元經濟結構變動中的農業力剩余

    二元經濟結構變動中的農業力剩余?
    〖jz〗黃〓勇?
    一、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運動對農業勞動力的影響。按照阿瑟·劉易斯的解釋,二元經濟結

    構有如下特征:(1)它包括“現代的”與“ 傳統的”這兩個部分,現代部分通過從傳統部分

    吸收勞動力而得到發展。(2)在提供同等質量和同等數目的勞動條件下,非熟練勞動者在現

    代部分比在傳統部分得到更多的工資。(3)在現行工資水平下,對現代部分的勞動力供給超

    過這個部分的勞動力需求。(4)現代部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對于傳統部分來說是擴張的

    。在我國,從50年代到70年代,隨著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完成了由傳統單一農

    業經濟結構向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80年代至今,由于國民經濟的超常和非均衡發展,二元

    結構趨于強化,對農業勞動力剩余產生了影響。?
    (一)現代產業和傳統農業。40多年來,我國工農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總產值在工農

    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0%下降到1990年的24.2%;1991年農業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

    所占份額下降到59.8%。這表明二元在其矛盾運動中使產業部分產生一種拉力,使農業部分

    一種推力,這兩種氣力作用的結果是農業部分的勞動力不斷分離出來并轉向產業部分。?
    (二)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城鄉在生產水平、勞動收進和生活條件等

    方面存在著重大差別,幾十年的地展使這種差別趨于縮小但仍然較明顯。1957年,農民家庭

    人均純收進630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進1387元,比值為1:2.2。城鄉居民收進差

    別在比較利益機制的作用下,促使農民向城市活動。城市本身面臨的人口壓力特別是就業壓

    力是限制外來人口的重要因素,但只要存在勞動的異質性,就會存在一種勞動替換另一種勞

    動的可能性,這是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在城市就業的基本條件。?
    (三)城市產業和農村產業。建國以來,我國城市產業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比較單一到門

    類比較齊全進而步進產業升級換代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在產業內部是不均衡的,于是形成

    高技術、現代技術和傳統技術多層次并存的格式。以高技術和現代技術為主的部分,由于資

    金和技術的密集化、有機構成的高度化,對勞動力的數目需求日益減少,質量要求日益進步

    在傳統技術部分和“邊沿經濟”(如手產業、小貿易、廢品回收業和保姆行業等)中,非熟練

    勞動力的容納量較大。鄉鎮產業主要是在農村內部天生的,改革開放使它們異軍突起,目前

    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新氣力,它們大多屬于外延式生產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到1992年,已吸納

    1億勞動者就業,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4.2%。目前,鄉鎮企業已開始由勞動密集的數目擴張

    階段轉向資金和技術密集的質量進步階段,對新增勞動力的需求將逐漸減弱。?
    (四)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是以牲口為主要動力,使用手工工具的耕地農業。它生

    產單一、勞動生產率低下,對勞動和耕地以外的農業資源利用很少,現代農業是以電力和石

    油產品為主要動力,使用現代機器設備的立體農業,它立足整個國土資源,林、牧、副、漁

    全面發展,現代農業所需勞動力比重很小,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一般

    都在10%以下。我國還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固然總的趨勢是農業勞動力

    逐步減少,但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因農業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產業鏈條的延長,仍會保持較

    高的勞動力需求強度。?
    (五)商品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然經濟和傳統農業密切關聯。規模狹小,自給自足和孤立封閉

    是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的典型特征,這些特征使它處于超穩態結構中,內部的熵不斷積累,



    力和有序度逐漸降低,它無法解決日益尖銳的人口與耕地的矛盾。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現代農

    業密切關聯。多種經營、規模經濟、交換增值、競爭開放是其主要特征,它不斷與外界交換

    物質、能量和信息,引進負熵流,在有序化過程中保持人口〖cd2〗經濟〖cd2〗生態的良性

    循環,能同時保證農業勞動力的充分利用和向外公道轉移。正如列寧所說:“商品經濟的發

    展本身就意味著愈來愈多的人口同農業分離,就是說產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產業中

    心的形成、其數目的增加、以及它們對人口的吸引,不能不對整個農村結構產生極深遠的影

    響。”“這樣,農業本身變成了產業(即商品生產),其內部也發生了同樣的專業化過程。”

    ?
    (六)東部經濟和中、西部經濟。我國東部經濟帶由于歷史的和地理的原因,經濟出發點較高,

    率先開放中特殊的優惠政策,靈活的市場機制使他們如虎添翼,獲得超常發展,擴張的沖動

    形成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較高的工資率則刺激著外來勞動力的強勁供給。中西部經濟帶由

    于歷史包袱較重、開放開發相對滯后,因此這些地區的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了勞動力的需求

    ,在“東部效應”的牽引下,形成了勞動力往沿海地區活動的浪潮。現在,對外開放的格式

    正從沿海向沿邊(邊境)、沿法(長江)、沿線(鐵路線)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繼而從“四沿”向

    廣大內地縱深擴展,中西部經濟的開放開發進程將大大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在更

    廣泛的區域中進行。總之,二元經濟中先進極與落后極的矛盾運動,決定了農業勞動力不斷

    剩余并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總趨勢。?
    二、農業勞動力的相對剩余和盡對剩余。由我國二元經濟的特殊矛盾所決定,農業勞動力剩

    余存在著兩種性狀:一種是盡對剩余,它是結構變遷中農業進步所要求的“正常剝離”;另

    一種是相對剩余,它是不利于農業進步的“非正常剝離”。下面從農業產業結構、資源狀況

    和經濟體制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農業產業結構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配比和生產項目的配比。從農業生產要素的配比看,全國

    大部分農業地區生產要素中資金和技術的比重還很低,耕地和勞動力所占比重極大,但耕地

    總面積和人均占有量日漸減少,人口和勞動力卻日益膨脹。從農業生產項目配比看,我國尚

    未突破以耕地農業為主、耕地農業中又以種植淀粉類作物為主的傳統格式。1989年,農業總

    產值中,農作物種植業、林業、副業、漁業的構成分別是56.2%、4.4%、27.5%、6.6%、5.3%

    。在資金不足、技術落后和人地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仍以種植業為主,主要依靠增加活

    勞動來增加產量產值,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必然呈下降趨勢。當農業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

    幅度尚處于零值之上但低于非農產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時,農業勞動力還存在一定的潛力,

    可以繼續留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作用,但他們在外部較高工資率的吸引下又可能隨時向非農業

    向非農業部分轉移,所以這里勞動力具有相對過剩的性質,是相對剩余勞動力。當農業勞動

    的邊際生產率降到零值或負值的時候,就意味著“增勞不增產”,勞動力已出現盡對富余,

    向農業外部轉移勢在必然,因此這種勞動力具有盡對過剩的性質,是盡對剩余勞動力。當然

    ,只從靜態環境考察是不夠的,下面進一步結合動態環境進行考察。?
    農業資源的現狀及其 變 動也決定了勞動力剩余的兩種狀態。在土地資源中,我國現有耕

    地已減少到14.3億畝,人均耕地已減少到1.2畝,為世界人均耕地的1/4。邊際產品和均勻產

    品都在下降,促使勞動力盡大面積的山地、荒丘、水域和灘涂有待開發。因此,農業發展規

    模還未達到極限。從農業勞動力資源看,數目多素質低是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基本現狀,它限

    制了農業的深度開發。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新型農民,從這個意義上

    講,我國目前剩余的農業勞動力在農業生產經營中仍然大有作為,而教育和培訓是關鍵。同

    時,農業資金匱乏和農業技術落后是造成農業勞動力過早和過量剩余的主要因素。如能保證

    足夠的資金和適宜的技術,即使在現有耕地和人口數目的約束下,也能進步勞動的邊際生產

    率,并大大拓寬農業生產新領域。另外,從生物資源來看,我國的疆域面積和所上的緯度位

    置,負天氣多樣復雜,動植物資源豐富多采,為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統計,我

    國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千多種。大力開發利用

    動植物資源,是我國農業的出路所在,也是國民經濟現代化過程中改變國民食品結構和農副

    產品消費結構的要求。由此可見,我國農業勞動力的相對過剩是十分突出的。?
    從經濟體制看,當某種體制安排導致要素生產函數長期低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及與之相關

    聯的人們的實際收益長期低于其潛伏收益時,這種體制必然會發生變革。在人民公社制度下

    ,由于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遭到嚴重的壓抑,使實際發生的生產函數大大小于生產可能性

    邊界,勞動力的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重點的農村改革,適應了

    現實的農業產業特性,農民成為獨立的經濟行為主體,為著可見和可得的親身利益,每一農

    戶都在充分開釋自身的能量。然而,主要依靠加大活勞動的投進以增加農產品,達到一定水

    平之后,受其它資源條件的約束,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就會下降,勞動力也隨之出現過剩。因

    此,以調整農業結構、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改

    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它一方面促進了生產的專業化、規模經營和土地的有償轉讓,使一部

    分農民從原有崗位分離出來成為富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又使一部分剩余勞動力獲得了新的

    農業就業機會,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所包含的眾多服務項目,大多是由農民自行組織和承

    擔的。?
    三、相對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的充分吸收。農業勞動力相對剩余及其浪費是我國農業發展

    中面臨的嚴重題目,我們不能坐等城市和產業進步的“擴展效應”,必須努力從農業內部尋

    找新的生長點,引導和激勵農民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進軍。?
    資源創新。農業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造資源。前者只能改造利用而不會增加。隨著經濟的

    增長,耕地質量將大為改觀,它在用于生產收進的自然資源中的比例將會下降,山地、內陸

    水域、近海和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性日益明顯。隨著經濟的增長,自然資源在用于生產收進的

    全部資源中的比例也將下降,人造資源將大量涌現并加進生產要素的行列,它們包括農田水

    利設施、電力設施、道路、橋梁、農機設備、化肥、農藥、人才、技術、治理和信息等等。

    農業的發展必然要求不斷提供和吸收各種優等資源,從而創造更多的產品、更高的收益率和

    更多的就業機會,既要珍惜資源存量,也應重視資源增量。?
    技術進步。李嘉圖指出,在短期內,由于新技術的應用,就業和收進的盡對水平可能會下降

    ;在長期內,由于利潤的增長從而資本積累率的進步,就業量一定會比沒有使用新技術時要

    大。因此他以為,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大限度地取得利潤,短期內對就業不必介

    意。李嘉圖的這一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在中國,跨不過人口就業這一關就談不上經濟

    的進一步發展。面目,即使從短期考察,并非所有的技術進步都會導致就業水平下降。技術

    進步,有時會減少就業,如等面積耕地中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進;有些則會增加就業,如技

    術進步促進了種養加一條龍生產,在進步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擴充了勞動容量。此外,由

    于技術進步使單位農產品的活勞動含量降低的情況,有可能因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變化而被抵

    消。?
    智力開發。西奧多·舒爾茨以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不是物質資本,而是人的生產技能,

    對人的能力投資收益要遠遠大于對物的投資收益率。在美國,自然資源對國民收進的貢獻只

    按近5%,可再生資本財貨的貢獻是20%,而勞動的貢獻則是75%。所以關鍵是人的素質。據統

    計,一國的教育水平與人均產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即教育水平進步1,人均產量增長0.8

    9。教育是對農業就業機會的再創造,是對今后高產量和高收進的預支。目前我國農村人口

    有近半數是文盲和半文盲。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是解決農業勞動力大量閑置浪費題目、擺脫

    農業發展窘境的一項利在當今、功在千秋的戰略措施。?
    加大投資。資源開發、技術進步和教育發展都離不開資金。加大農業資金投進主要有四條途

    徑:(1)增加政府投資。政府投資主要用于整個農業部分經濟發展所需的“公***品”的生

    產,如農業基礎設施、農村智力開發、農業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優化等等。這類公***品

    的生產有利于改善農業內部結構、進步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直接和間接地增加農業就業機會

    。目前政府用于農業的支出偏低,在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農林水利投資比重“一五”

    時期占7.1%,“二五”時期占11.3%,1963〖cd2〗1965年調整時期占17.7%,“三五”時期

    占10.7%,“四五”時期占9.8%,“五五”時期占10.5%,從“六五”時期開始下降,到1990

    年僅占4.1%。今后,政府財政應通過增收節支以加大農業投資。(2)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投

    資能力。這種投資主要用于本社區內“公***品”的生產,改善農業生產的小環境。由于各

    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農村社區對農業的投資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一些貧困社區對農

    業的嵌資幾乎為零,這就需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強它對農業的“反哺”能力。(3)鼓勵

    農戶私人投資。這種投資主要用于改良建設和由私人支配的生產要素。要形成有效的機制,

    使富裕農民熱心于農業投進而不是揮霍性消費。(4)吸引外資。對外開放也給農業發展帶來

    了新的契機,對外開放度越高,外資輸進農業生產領域的可能性就越大。?
    收進調節。收進水平決定著任何一個部分的就業吸引力。農民在經營活動中是講究實效和善

    于盤算的。他們隨時都在比較“本錢〖cd2〗收益”并做出反應。農業勞動比較利益的下降

    是促使農民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增加農民的農業性收進,根本途徑是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

    ,在降低本錢的條件下增加產量。在近期,應加快流通體制的改革,在農產品和農用生產資

    料的銷售價格、銷售渠道、銷售信息和產銷結合等方面多做文章。目前流通領域題目嚴重,

    少數人在流通環節牟取暴利,直接生產者和消費者深受其害,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宏觀調控。

    ?
    四、盡對剩余勞動力向非農來的公道轉移。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部分轉移是二元經濟中的必

    然趨勢,但這種轉移的具體過程受眾多因素的制約,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因此有多種轉移模

    式可供人們優選,以保證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里僅就一些原則性題目談談本人

    粗淺的看法。?
    (一)可轉移的農業勞動力必須是盡對的過剩。即對于當時當地的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來說,

    這部分勞動力已是完全富余的,繼續投進農業已無效益可言。因此,農業產業結構的狀況是

    剩余勞動力溢出量(供給量)的直接依據。?
    (二)非農業部分的經濟規模與結構狀況是農業剩余勞動力吸納量(需求量)的直接依據。農業

    剩余勞動力的向外轉移主要有三大往向:第一、農村的非農產業即農村的二、三次產業。其

    中,鄉鎮企業是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主力軍。各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在吸納能力

    上有明顯的地區差異。第二、城市。城市經濟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需求有很大的選擇性和定

    向性,這不僅包含前面所述的部分、行業和職業指向,還包括城市規模和發展狀況上的差別

    。與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相適應,近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是:小城市傾向(積聚)?大城市傾

    向(集中)?中等城市傾向(擴散)?小城市傾向(異質性回回)?城鄉差別消失(質的奔騰)。大

    量事實表明,我國正處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階段。世界銀行有關報告指出,現代城市只有達到

    15萬人的規模時聚集效應才會出現。1980年,整個南朝鮮經濟產值的50%以上都是在以漢城

    為中心四周方圓72公里的區域內創造出來的。在我國,城市越大,百元資金提供的利稅率就

    越高,綜合上風就越大。相反,大多數小城市資金奇缺、技術落后、基礎設施差、綜合效益

    低下,這是人為地搞小城鎮“遍地開花”的結果。顯然,目前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流向大城

    市是有客觀必然性的。第三、沿海地區。這些年它們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速度之快、數

    量之大是驚人的,目前僅上海市的外來人口就達251萬,其中建筑行業一結工人幾乎100%是

    民工;深圳則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由封閉型向開放的轉變,到國外投資

    辦廠、經商和打工的城鄉人口也將逐漸增多。?
    (三)應針對農來勞動力轉移的實際,在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加強宏觀調控。目前農業勞動

    力轉移的情況多樣復雜。從性質看主要有三類。創業型:一些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富裕農民,

    以直接投資或承包租賃等形式向三、三次產業發展;一些有志創業但苦于資金、技術短缺的

    農民,外出打工,獲得一定資金和技術之后,又回鄉另起爐灶大干一番。解脫型:一些在生

    產和生活上受窘的貧困農民,抱著擺脫困境的目的往外活動,往往滿足于生活水平、職業和

    身份的改變。盲流型:一些農村青年外出主要不是出于經濟和干事業的需要,而是盲目追求

    城市的各種“高享受”、“高消費”,有的人已附進犯罪的深淵;一些未成年人原本不缺衣

    食之源,卻在家長或他人的誤導下外出打工甚至以乞討為發財手段。從轉移方式看,有的是

    在政府機構的組織下進行;有的是在親朋好友的“連鎖效應”作用下外出;有的是通過各種

    民間職業中介機構推薦;還有的是在無具體目標、無引導、無保障的情況下盲目活動。后兩

    種方式往往使活動者受騙上當或輾轉勞頓一無所獲。在轉移的程度上,主要有四種狀態。完

    成型:即農業人口在大量農業部分或地區獲得了確定的職業、身份和住房,已完全同農業分

    離。不研究型:受主客觀條件約束,一些在外打工的農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既可能中途

    折回,也可能走向完成狀態。反型:一些農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把外出掙錢、學

    技術當作增強農業生產經營實力的一種手段。季節型:不少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在忙季從事

    農業勞作,在閑季外出做臨時工,他們依托承包地呈季節性活動。從轉移的序列看,在產業

    上農業剩余勞動力一般先是進進“邊沿性經濟”或較低層次的非農產業、行業和工作崗位,

    隨著技能的逐步進步,再進進較高層次的產業、行業和工作崗位;在區域上先是集中向沿海

    地區和大城市轉移,隨著內地開放開發步伐的加快,又逐步向內陸熱門地區分流。由上可見

    ,在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向外轉移中,理性和非理性、有序和無序,有效和浪費同時并存。為

    此,必須加快培育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建立規范的職業培訓機構、就業中介機構和信息咨詢

    機構;制定和完善有關農業勞動力流出、轉移和吸收方面的法規,嚴格執法;政府制定長、

    中、短期計劃,應有利于增強二、三次產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加快城市改革步伐

    ,逐步使有正當職業和工作的外來農村人口在住房、醫療和教育等等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同

    等的機會和權益。總之,要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從流向、流速、流量、方式和順序上進

    行有效的調節,以減少社會震蕩,降低社會本錢,保證轉移的經濟公道性。
    ?



    【二元經濟結構變動中的農業力剩余】相關文章: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最新研究動態12-06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的邏輯錯誤03-18

    淺談《遠大前程》中的二元對立手法03-11

    審計質量和經濟結構03-21

    淺析提升鄭州農業競爭力的公共政策03-20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營銷渠道力現狀與對策03-24

    農業板塊上市公司競爭力評價體系(一)03-07

    農業科技傳播中的路徑依賴與突破12-04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03-18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欧洲非洲在线观看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二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