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創新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
[摘要] 文章分析了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并從博弈的角度探討了中小企業自然的劣勢對其創新活動的影響。以為非核心技術創新、發展產業集群促進創新是中小企業可行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 中小企業;創新;核心競爭力;博弈;非核心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中小企業創造了新增產值中的76.7%,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氣力。但是,我國加進WTO以來,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是國際性的,難免遭遇具有強勁實力的國際競爭對手的挑戰,企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重。我國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站在戰略的高度,實施基于核心競爭能力的創新模式,培養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發展策略,才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然而中小企業有其自然的劣勢。探討揚棄劣勢來創新、來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更為重要。
一、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動力和源泉
1.核心競爭力與創新的含義。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實質是對客戶的爭奪,誰能讓消費者從口袋里取出錢來,誰就擁有了競爭上風。消費者買誰的賬回根結底就是誰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換一種說法就是誰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而使企業持續地獲得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競爭上風的根源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筆者以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企業為顧客創造別人所不能創造的價值的能力。從核心競爭力產生的邏輯出發,可以看出核心競爭力需具有價值性、稀缺性、獨特性、難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關于創新的概念,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創立的創新理論以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生產要素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的組合。具體包括5種情況:(1)創造一種新的產品;(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種新的供給來源;(5)實現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或企業重組。由以上5個方面可以看出,創新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技術與經濟相同一的概念,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過程創新。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可以通過創新獲得競爭上風,企業只要通過一定的手段,產生一種新的、獨特的產品、工藝,或者進步了資源的利用率,終極為企業贏得了市場,取得了經濟效益,就是實現了創新。
2.創新是形成競爭上風的最重要動力和源泉。企業核心競爭力可表現在企業的技術上風、戰略決策、反應能力、產品制造、市場營銷、組織治理等方面。而這幾方面除了通過經驗積累之外,創新是形成競爭上風的最重要動力和源泉。首先創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美國著名治理學者杜拉克宣稱:企業組織需要一個核心專長——創新。“海爾”如何由小變大,由弱到強?張瑞敏以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斷的創新。其次,創新能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競爭態勢。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能否快速發展已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而不斷創新則能保證企業不斷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發現新的利潤增長點。企業若不想讓既有的核心競爭力隨時代的發展變為普通能力,并不被淘汰,就應把既有的能力作為知識儲存起來,并不斷更新充實、發揚光大。第三,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相伴共生。沒有創新,核心競爭力的上風就無從談起。從產業來看,企業成長就是創新的過程;就企業內部產品項目來看,每一個新產品的問世都是創新的結果。如錄像機產品的創新開發過程。開發初期,美國人對終端產品無法描繪出正確清楚的輪廓,甚至對產品的性能也無法提出特定的要求,但開發出了錄像機技術與產品。在這一產品開發過程中,除了技術的創新發展,更關鍵的是由創新所導致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成長。錄像機技術最基礎的部分是由美國人發明的,但市場技術卻是由日本人挖掘的,終極這一由技術形成的創新為日本企業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整體和持續競爭上風。
二、中小企業創新有著自然的缺陷
1.智豬博弈。現實市場上,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存在著較大差異—— 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創新的效果也更明顯;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小,創新的動力則明顯不足。更為現實的是,企業規模會對創新效率產生異化作用,如大企業的創新本錢比小企業更輕易消化。此外,由于創新是一項非常不確定的活動,廠商很可能不會同時取得成功。假定A為大企業,B為小企業,A的技術創新貢獻率高于B,這時就會出現如下的博弈矩陣:
在這個博弈中沒有“剔除劣戰略均衡”。由于A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劣戰略。但是,B有一個劣戰略,即“創新”,由于無論A做何選擇,B選擇“不創新”都比選擇“創新”更好一些。所以,B會剔除“創新”,而選擇“不創新”:A知道B會選擇“不創新”,自己只能選擇“創新”。由于“不創新”,收益為0。所以,這時的納什均衡是(創新,不創新),是一種“重復剔除劣戰略的占優戰略均衡”。其中B的戰略“不創新”占優于戰略“創新”,而給定B剔除了劣戰略“創新”后,A的戰略“創新”又占優于戰略“不創新”。所以,在市場上,小企業花費巨額本錢往進行技術創新是不經濟的。但是長期不創新,小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利于自身成長壯大。
2. 不對稱信息下的博弈。自主創新不經濟,外購創新技術就會成為一種選擇。但外購創新技術存在信息不對稱。不對稱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擁有別的局中人不擁有的“私人信息”。當前,在技術交易市場上,賣方比買方更多地知道創新技術的實際情況(創新程度、應用難度、市場遠景等),但賣方不會將創新技術存在的題目如實告訴買方。買方也知道這種情形。因此,買方在開出價格時會考慮到該技術的有效性題目。假定沒有題目的好的技術價值20萬元,有題目的技術只值l0萬元,并且假設買方以為市場上出現好的技術和壞的技術的可能性各占一半。這時,買方開出的價格不會高于1/2*20 1/2*10=15萬元。這樣,假如賣方的技術果真是好的技術,他就不會出售,好的技術退出市場。但當賣方的技術是壞的技術時,他會十分積極地將只值10萬元的技術按l5萬元賣給買方。但買方知道愿意按15萬元賣的技術一定是壞的技術,從而認定市場上全是壞的技術。所以,除非他愿意買一項壞的技術,否則他會退出市場。當他愿意買一項壞的技術時,他只開出l0萬元的價。于是,技術交易市場或者建立不起來,沒有買主;或者全是壞的技術,真正的好的技術退出市場,而壞的技術在不斷成交,但價格很低。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也難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中小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途徑
1.非核心技術創新。根據創新概念,創新有核心技術創新和非核心技術創新之分。通過核心技術創新取得核心競爭力,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越來越表現為產業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共同實現從最初始的原材料到終極產品的轉換。而能在這條產業鏈的核心技術上取得創新上風的企業也只是占據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而己。更多的產品價值需要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來創造。對于那些并未把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來說,只要專注各自領域的創新,同樣也可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創新并不一定表現在核心技術上,有時甚至并不表現在技術細節上,如杜拉克所說,這種創新有時候“甚至可以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是否把握核心技術并無直接的必然聯系,核心技術不即是核心競爭力。對一個企業來說,假如把握某項核心技術,并能夠充分地利用這項技術,找準自己在生產鏈上的定位,那么該企業完全可以靠它贏得市場,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假如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嚴重脫節,經營治理不當,那么無論技術如何先進,都無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而對于那些并不具備核心技術上風的中小企業來說,避開在產品核心技術研發和生產上的障礙,在非核心技術以及非技術環節上進行創新,同樣可以為其產品附加更多的價值,是企業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徑。這種創新包括產品功能改進、產品設計創新、營銷手段創新、治理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等。計算機廠商DELL公司壯大就是得益于其創新的銷售方式 直銷。海爾團體的由OEC治理模式到建立“市場鏈”的治理模式創新也堪稱典型。
2.發展產業集群浙江中小企業的發展經驗。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例如零部件、機器和服務等專業化投進的供給商和專業化設施的提供者。集群還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并從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進相關的產業公司。
產業集群一方面通過競爭與合作促進集群內企業的自主創新。波特(1998)說:“群聚區提升了競爭與合作兩方面。競爭與合作可以共享是由于它們發生在不同的范圍以及不同的參與者之間。”集群內的企業從事相同、相似、互補或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在垂直方向上,存在著處于不同生產階段的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夸大的是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著眾多生產者,他們之間進行充分的競爭。這種相互學習與競爭,將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生產經營知識的傳播,從而刺激企業的不斷繁衍和產業集群的不斷擴大。由于在不斷出現的技術創新過程中,一家企業很難也沒有必要獨立完成,這時與競爭的同行合作,分享產業集群內的知識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企業間的這種競爭合作關系既提供激勵,又避免了過度競爭。產業集群內企業逐漸形成以群體目標為引導、信息流為驅動、組織文化為維護,依次經過交流、競爭、合作、分享、評價5個基本階段的動態循環累進過程,極大地提升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產業集群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形成長期合作提供基礎。要進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單純地依靠傳統產業早晚將會力不從心。中小企業要逐漸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進軍高科技產業。這時,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作為中小企業,單槍匹馬實力薄弱,很難獨立與科研機構形成長期合作,而產業集群可憑借其自身的上風迅速與科研機構合作、交流,一起攻關技術困難、研制新產品。初期可以鑒戒日本模式,運用協會、地方政府氣力疏通知識創新起源地與生產管道,將科研機構、大學與產業集群連接起來。
四、結束語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當然離不開企業創新的支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創新手段或者途徑都適合中小企業。所以,選擇可行的創新才是重要的。希看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為國民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鄭筱婷,張永剛.加強非核心技術創新打造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4).
[2]陳抗,郁明華.基于博弈論視角的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研究[J]. 現代治理科學,2006,(1).
[3]曾慶云. 淺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創新[J]. 甘肅科技,2003,(12).
[4]Mansour Javidan.Core Competence: What does it mean in practice? [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1.
【論創新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相關文章:
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12-07
論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提升途徑03-11
用創新打造銀行核心競爭力03-07
論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01-08
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治理模式創新03-21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策略研究03-09
論券商業務關聯與其核心競爭力03-18
論構建基于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03-18
知識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機制分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