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部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利用分析
單位內部審計報告是作為獨立于委托者與被審計對象的財務報告或其他業務信息質量的鑒證,它是單位經濟治理中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會引起經營治理者的高度重視,并對其決策行為產生重大。因此,本文試圖對內部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利用作一個基本,以供大家。一、內部審計報告的經濟權威性
判定單位內部審計報告的經濟信息權威,關鍵在于內部審計的經濟權威。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情況下,高校經濟活動由單一性向多樣性方面,經濟實力有了較快增長。但是經濟發展需不需要內部審計,答案是肯定的。經濟治理告訴我們,內部審計是單位內控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內控制度需要而設置的,也是規避經濟活動風險的重要監視環節。因此,假如按照上述熟悉建立起來的內部審計機構,其在單位內部的經濟權威是毫無疑問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內審職員看重的正是內部審計的權威性,而被審對象懼怕的也是審計的權威性。所以,假如要讓內部審計報告的經濟信息具有價值,首先要規范我們的審計機構,進步審計權威。否則人微言輕,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價值就難以得到體現。
二、內部審計報告的信息質量
內部審計報告和單位財務報告一樣都存在一個信息質量。我們知道一個單位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真實與否直接影響到單位的重大經濟決策題目,假如是對外的財務報告信息有誤還會導致投資者的損失。與其一樣,審計報告中所提供的經濟信息真實與否,不僅僅是針對被審計對象的,也不僅僅是是否影響審計權威的題目,關鍵是這個審計報告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具有多大的價值,信息質量如何。我們可以想象,假如審計報告所提供的經濟信息真實可靠,含金量較高,那么對經濟治理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僅領導會認可采納,也使審計報告具有嚴厲性和威懾力。
當然,審計報告的信息質量高低,除了關系到審計職員的業務能力外,信息質量的評判標準也相當重要。在現實工作中,同一份審計報告,被審對象和委托者對于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不同決定的。但是,對于任何一方來講,審計報告所反映的經濟業務信息應該是清楚、簡明、易懂,應該客觀、公正、真實,這是最基本的判定標準,也輕易被大家認可和接受。
對于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評判,審計報告的編制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審計業務中,象財務收支審計、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重大項目專項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等審計報告中都包含了眾多的有用的經濟信息。在審計實務操縱過程中,被審對象所提供的財務資料,審計職員是難以認定其真偽的,這就象上市公司中的造假行為一樣,一時是難以發現的。所以,我們希看審計報告真實,首要條件是假設被審對象所提供的會計資料和其他被審資料真實,否則審計表露的經濟信息就沒有價值。因此,審計職員應該以自己的專業判定能力,認真加以識別被審對象所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這是寫好審計報告的條件。
另外,當收集了大量的財務數據后,還有一個確認和分析過程,審計職員出于職業習慣,總希看把所審計內容,以文字加以說明,或以經濟數據加以清楚列示,但是這些文字說明和分析確認的數據,一定是要體現《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或《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行業分類會計、財務制度或其他相關財經制度原則和要求。只要依據充分,分析嚴謹,正確,那么所構思撰寫的審計報告必然會充分反映審計內容,從而就會大大進步審計報告中經濟信息的質量,為被審計對象和委托者接受和利用。
三、單位治理者對審計報告的熟悉有待進步
微觀學的告訴我們,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有一個本錢與效益的關聯,審計活動也不例外。對于每個審計項目,審計職員幾乎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出具的內部審計報告體現的是審計價值和審計成果,精明的治理者是會充分意識到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價值的,他們會聽取和采納審計職員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往改進單位的經濟治理工作。但是,確實也有不少單位的治理者沒有意識到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價值,沒有往認真審計報告,更談不上維護審計工作的權威了,如此這樣的局面維持下往,審計成了擺設。這些單位的主要治理者所以會在熟悉上有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體原因有:
1.所有者主體缺位。我們知道高校的校長或院長,并不是單位資產的所有者,公有經濟下的高校和醫院的資產都是國有資產,他們只不過是受托經營者,這樣的運行體制導致了治理者沒有內在的追求效益的動力。就象包裝上市的股份公司一樣,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經營機制沒有改變,上市只不過是一種圈錢行為罷了。上市公司暴露出來的眾多題目已經說明這種體制下的經營就是缺乏追求長期盈利的內在動力。
2.專家、學者治理。高校和醫院都是知識密集型事業單位,這些具有高學歷、專家型的業務專家,對于、醫療、科研的重視和全身心投進遠遠大于經濟治理。這種“差別服務”導致了他們對于經濟治理缺乏了解,也缺少資產運作能力,他們整天忙于業務,哪有時間坐下來看你寫的審計報告,更不會靜下心來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了。這種采取行政任命的主要領導當然只能對上級負責了。
3.偏重于財務治理。事業單位的經濟治理,重點放在了財務方面,只要確保收進實現,收支平衡,領導自然會滿足。至于對資產運作的質量、收進是否流失、用度支出是否公道、本錢效益和內控制度建設等經濟治理要求,似乎研究不夠。而在事業單位體系中,教育和醫療又長期處于賣方市場,再加上政府的支持,使得高校和醫院收進年年在上漲,結余年年在增加。日子好過了,就缺乏審計工作的緊迫感,更談不上重要與否,有些單位就是設置了審計機構,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擺設的“花瓶”。
4.審計報告經濟信息的滯后。審計報告的經濟信息確實存在滯后的題目,這是審計工作的特點決定的。審計監視的客體,監視的經濟活動都是已存在的事實,審計只不過起到對財務資料的鑒證作用,指出的都是以往的經濟活動的正確與過失,這是任何人都難以改變的工作性質。作為經營治理者不能由于審計表露的題目都發生了,而不重視,實際上這是一種熟悉上的偏見。假如能正確聽取審計意見,對于單位經營治理規范運作的意義是深遠的。
【內部審計報告中的經濟信息利用分析】相關文章:
民間審計報告撰寫中的題目分析及對策建議03-23
分部報告的分析與利用12-08
編制審計報告的技巧分析03-24
內部控制模式的分析03-22
關于內部控制中的內部監視03-21
概率知識在現實中的利用03-23
讀者對地方文獻需求與利用的分析03-18
利用Excel執行審計分析程序03-22
淺談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中的作用12-10
獨立審計報告選擇的博弈分析與信任關系重建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