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論文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革新理念,與時俱進,適應新課標要求。新課程理念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學環境的創設,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注重動態性、多元化的評價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又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革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適應新課標要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設計作為新課改后的新興領域,在經歷了從國外引進階段和理論探索階段后,我國的教學設計已趨成熟。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要求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學環境的創設,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注重動態性、多元化的評價理念等方面。
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設計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全面發展。受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觀、知識觀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本位”的教學理念,開始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為自主地參與學習、積極的個人體驗與主動地意義建構。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體現。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學前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教學反思。學前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點,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因此,要掌握學情,掌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儲備,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確切、有針對性,還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某小學數學教師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中提出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義,在體會等式與方程關系的過程中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使學生”就體現了該教學目標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將“使學生”去掉,才能體現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的設計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應以利于學生主體參與、自我體驗為出發點,關注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也應以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設計。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是新課程理念對傳統教學理念的一次顛覆,也是教學設計發展成熟的標志。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人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數學教育。
二、注重情境化教學環境的創設
現代建構主義提出:知識不是一套獨立于情境的符號,而是存在于具體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動中,人的學習應該在情境化的活動中進行。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以“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為基本理念,注重知識的灌輸、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機械化的學習方式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新課程理念則強調“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避免枯燥的數學知識灌輸,而是要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的講授寓于學生豐富、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比如,有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授蘇教版小學三年級《小數的認識》這一課時,鑒于學生對于“小數”這一名詞比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小數這一學情分析。授課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聯系生活中應用小數的實際事例,來感受小數的意義。因此,將學生置于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充當顧客和收銀員,在學生熱情的買賣中,將小數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系統中去。實踐證明,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由此,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發展,并最終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獨特魅力。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教學是生成性思維視角下的一種教學形態,這也是區別于傳統教學形態的一點。傳統的教學設計強調預設和控制,更多關注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況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對教學目標如何達成,則忽略不計。對于教學過程通常僅僅是教案的執行,完成教案中預設的教學任務就是理想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設計,是一個動態的、創造的過程。教學設計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和關鍵點,把握課堂內容的整體脈絡和目標指向就行,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和時間,給他們更多的自主體驗、互動合作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在生成性教學中,要正視教學事件,并加以利用,意外的事件也可以轉化成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學生的答案有時會在意料之外,教師應學會篩選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去引導、激發出新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深入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意外事件只能阻礙教學過程和學生的發展。而生成性教學則將其當做必然,所以意外事件的利用也理所當然。這也是新課改后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和傳統教案的本質所在,生成性課堂更具開放性、互動性和創造性,更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學生創造性、個性能力的培養。
四、注重動態性、多元化的評價理念
新課改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評價具有調節、完善課堂教學的功能。因此,能正確、有效地進行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步驟。長期以來,教學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評價目標單一,缺乏動態性;評價內容片面,過多關注知識和技能,對于創造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有所欠缺;評價的標準單一,過多強調共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價值;評價方法主要以考試為主;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如此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課程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概念指導下,課堂教學評價已經將關注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因此也就必須構建新的基于“以學論教”和“以教促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學生所表現的狀態為參數系統評價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更具動態性和多元化,具體體現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教”和“評學”相結合;方式多元化,是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結果和過程相結合;內容多元化,包括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身心發展等內容的評價;評價目標注重動態性、多元化,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對數學的不同選擇,不以一個衡量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狀況。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要注重評價的激勵、改進和發展功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小學數學課堂能否順利、高效進行的保障。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還應綜合多學科進行設計,吸取多學科的養分;注重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等。新課改后,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在質和量上有了飛躍的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放眼未來,教學設計的研究還任重而道遠。隨著社會的進步及人才需求的轉變,教學設計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這就需要教學設計相關人員繼續努力,立志將教學設計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支撐的、發掘人的潛力、開放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一個不斷發展的創新系統。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光明,康玥媛.小學數學教學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苗繼軍.情境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學周刊,2014,(3).
[4]羅祖兵.生成性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需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博海倫.數學新課程教學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
[6]高文.教學系統設計研究的歷史回顧——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之三)[J].中國電化教育,2005,(3).
【新課改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新課改論文08-14
小學數學新課改論文08-16
如何進行友好聰慧的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9-14
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論文06-14
小學數學新課改論文(推薦)08-19
[通用]小學數學新課改論文08-19
小學數學新課改論文【精華】08-17
小學數學中的新課改的論文09-08
淺談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設計論文08-01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