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淮南壽州窯文化

    時間:2024-09-11 09:25:08 文化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淮南壽州窯文化

      我國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窯之一。1960年以后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主要分布在上窯鎮的管家嘴、余家溝、上窯鎮醫院住院部、外窯村、馬家崗、泉山、三座窯以及鳳陽縣武店區的臨泉寺、上劉莊、大劉莊等。窯址分布地跨古壽、濠兩州,東西長約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窯河沿岸,壽州窯從南朝經隋于唐末,延續約350年。

      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產品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綠釉等。釉下施泥質胎衣,釉層呈玻璃狀。 在馬家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置,匣缽相互之間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使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

      壽州瓷窯的產品大致分為六期。以隋開皇三年(583年)例證,臨泉寺窯燒造的淡青灰釉產品屬第一期,時代約在南北朝陳至隋;以隋開皇六年為例,臨泉寺窯燒造的青綠釉產品,以及管嘴孜、上劉莊出土青釉器屬第二期,晚者屬第三期,時代約在隋。以地層疊壓關系推斷,大劉莊和余家溝瓷址出土的殘瓷器標本青釉屬第三期,黃釉器屬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屬第六期,時代約從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時對保存較好的窯址,劃分成五個保護區,即管嘴孜窯址、高窯窯址、柏樹林東小灣窯址、上窯醫院住院部窯址、余家溝窯址保護區。在每一個保護區周圍均落實了“四有”保護措施(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保護小組、有記錄檔案)。1986年,市人*政府在上窯鎮興建“壽州窯陶瓷博物館”,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淺談淮南壽州窯文化】相關文章:

    淺談淮南礦區地質異常體03-16

    淺談管窯日用陶瓷產品設計12-09

    淺談山寨文化12-11

    淺談文化下鄉12-06

    文化與文化載體之淺談12-11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2-11

    淺談疲憊與休息的文化12-08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06-26

    淺談食品文化的發展06-01

    淺談京劇里的文化11-15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热久久九九这里有精品 | 日本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本高清有码在线 | 性高爱潮视频免费一区 | 香蕉99国产精选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