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行為理論及其原則

    時間:2024-10-23 01:50:14 物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物權行為理論及其原則

      物權行為的概念公認為德國歷史法學派代表人物薩維尼最早提出,他在柏林大學講學時提出,以履行買賣契約或其他轉移所有權為目的而踐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事實行為,而構成了一個特別的以轉移所有權為目的的“物的契約”。薩維尼為了將交付從債權行為中抽離出來,特別賦予其以獨立的意思表示(即以物權變動為直接內容的“物的合意”),這就成為物權行為概念和理論的演繹基礎。從法律技術上看,創制物權行為概念的實際目的在于使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尤其是在法律效力上相分離,因此便發展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這些理論與公示公信制度一道構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三大原則:

      1.分離原則。根據薩維尼的主張,債權行為的效力在于使當事人承擔債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并不能發生物權的變動,而要發生物權變動,必須另有一個以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即物權行為。因此,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各有其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它們是兩個分離的、不同的法律行為。

      2.形式主義原則。因為物權具有排他性,若無可以使公眾知悉物權變動的外部征象,易造成對第三人的損害,并損及交易安全,因此必須在立法上確定以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以交付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由此又發展出公信原則:“凡信賴物權變動的外部征象,認為有其物權存在而有所作為者,即使該征象與真實權利存在不符,法律對于信賴該征象的人亦加以保護”。

      3.無因性原則。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債權行為(原因行為)的無效或撤銷不能導致物權行為(結果行為)的當然無效,所有權的受讓人仍保留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出讓人則喪失所有權返還請求權,只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物權行為理論及其原則】相關文章:

    物權行為理論之重構03-25

    我國物權立法不應采納物權行為理論03-22

    物權行為理論與不當得利03-18

    對我國民法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12-09

    淺論物權行為理論對債法制度的影響02-28

    論我國民法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03-22

    一物一權原則質疑-兼論關于物權性質的物權盡對原則03-21

    物權行為概念辨析12-07

    一物一權原則質疑12-06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本孕交系列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免费看 |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