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雙語教學政策與實踐在美國的歷史演化
【摘要】美國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呈現出同化主義、英語中心主義、教育隔離制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征。直到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興起,少數民族才爭取到一定平等的權利。【關鍵詞】美國;少數民族教育;歷史特征;雙語教學
美國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呈現出同化主義、英語中心主義、教育隔離制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征。首先,老移民用主流文化同化新移民,目的是把他們變成符合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取向的美國人;其次,美國少數民族的語言選擇經過了從語言多樣化到“英語惟一合法”的轉變。再次,美國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在隔離的學校體系中接受劣質教育。直到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興起,少數民族才爭取到一定平等的權利。由于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影響,19世紀至20世紀60年代美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呈現出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征。
一、同化主義
從殖民地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同化主義教育傳統一直控制著美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美國的早期移民,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英國人最多,影響力最大。因而英國的語言、法律、宗教觀念、政治傳統和政治體制都轉變成了美國社會的主體,構成美國主流文化的基本骨架。
美國的教育,也主要是英國教育模式的移植。盎格魯—撒克遜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占據支配地位。“從殖民地時期到十九世紀,美國教育的主要形式都是盎格魯—撒克遜式的。非新教式的學校,從未占據過主導地位。”同化論堅持有必要保留英國式的體制,英語以及英國的文化模式,使之在美國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并成為規范;強調灌輸社會主流民族—盎格魯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強調單純學習有關基本事實的知識。同化論認為教育是將社會的少數民族塑造于主流民族之中的必要手段,公民教育其實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限制和改造的過程。 “美國化”本質的目的在于強力限制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使他們遵循主流文化的語言、價值和行為規范,將移民們的本民族文化及其附屬物清除,變成一個個符合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取向的美國人,并以很快的速度完成這一過程,后來被形象地稱為“高壓同化”。
190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卡伯里(Cubberly)這樣總結同化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1.拆散各民族群體和居民點,使各民族移民同化和融合成美利堅民族的一部分;2.向兒童灌輸盎格魯—撒克遜的正義、法律、秩序的觀念以及現行政治,并培養他們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在民族生活中有永恒價值的東西的尊重。在同化主義理念的指導下,兒童無論從哪里來,具有什么背景,都一律接受同樣的對待:讀主流社會的書,參加主流社會的考試,不考慮民族和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和新移民的文化,包括語言、習俗、宗教、傳統等,受到輕視和壓制。
在同化論盛行的同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種比較寬容、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理論逐漸形成,這就是熔爐理論(The melting pot)。熔爐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歷史學家F.J.特納(F.J.Turner)和英國猶太作家張維爾(Israel Zangwill)。該理論認為美國是個大熔爐,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的移民都會融入其中。移民原民族的實體和文化像原料一樣在熔爐中不斷熔化和改造。主流文化影響和同化著移民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時,少數民族文化反過來影響和作用于主流文化。二者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和擺脫了祖先紐帶的美國人。如果同化主義的理想是要把所有移民按照英國盎格魯式的意識形態同化,那么熔爐理論的提出則是看到了不同種族、文化的差異性而“求同存異”的結果,其著重點在于把不同文化盎格魯化后鑄出新的文化,從而形成有別于英國的美國特性。與同化論相比,熔爐理論的出現意味著進步。前者把主流文化凌駕于少數民族文化之上,完全排斥少數民族文化。而熔爐理論至少開始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給予它們與主流文化同等的文化原料供給者的地位。當然,熔爐論把移民的同化和文化融入簡單化,理想化,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五六十年代后受到愈來愈多學者的否定。
二、英語中心主義
美國少數民族的語言選擇,經過了從“語言多樣化”到“英語惟一合法”的轉變,形成少數民族教育中的英語中心的特點。
建國初,由于英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和實際需要,英語在一些地方和場合成為通用語言。但這并不排斥美國居民使用其它語言。在一些城市和農村定居點,少數民族語言常常在商業、學校和宗教機構中使用。聯邦政府對于語言的選擇采取不干預政策。建國初幾任總統甚至支持使用多種語言。而且,為了鼓勵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而不是送去工廠做工,一些公立學校承諾在公立學校傳授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和母語。內戰期間,政府的不干預立場占主導地位,他們包容語言多元化現象并鼓勵公立學校推動民族語言教育。
南北戰爭后,產業革命開始,人們需要一種通用語言來處理迅速增加的工商、政府及公共事務,這種實際需要使英語變得日益重要。大量的法律、政府文書用英語寫成,政府事務以英語為媒介處理,在工作中人們很可能因為看不懂英文警示而出現傷亡。以上種種事實,提出了對于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此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老移民之爭,大大增強了美國的排外主義情緒。 為了壓制這種情緒的滋長,美國政府采取了要求移民學習英語的政策,并以此作為獲得公民權的條件,當排外主義情緒日漸強烈,在英語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美利堅民族認同的想法逐漸占上風時,部分州立法規定學校中的部分科目必須用英語講授。這樣,公立學校不得不改變了包容各種民族語言、文化的傳統而采取美國化、同化外來非英語國家移民的策略。威斯康星州1889年通過《本尼特法案》(the Bennett Law)規定,英語是一些課程唯一的授課語言。雖然由于地方社區學校和地方公立學校長官的強烈反對,《本尼特法案》于1891年被廢除,然而,它卻為制訂“英語唯一合法”的法律奠定了基礎,成為一個開始。
“英語惟一合法”的法律對少數民族語言的消極作用明顯,對移民及其后裔的學校影響很大。例如,德裔移民原有巨大的雙語(小學)和第二語言(中學)教學網絡,包括教會、私立、公立學校等。1900年,約有20萬孩子在公立小學接受德語教育,1914年,在密爾沃基(Milwaukee)、辛辛那提(Cincinnati)、克利夫蘭(Cleveland)和代頓(Dayton)的公立學區至少有1/3的小學生接受英語德語雙語教育。然而,1917至1919年間,美德處于戰爭狀態時,隨著中等德語教育的縮減,英、德雙語教育課程被大大減縮了,實際上,德語已經被取消。
在英語同化教育作用下,到移民第二代、第三代能講父母語言的人數越來越少,由于語言的障礙,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中無法享受平等的教育,學習成就很低,直接影響到他們成人后的生活質量。
三、教育隔離制
自十六世紀黑人被販運到美洲起,到十九世紀南北戰爭,白人殖民者把黑人當作“黑奴”,從未考慮到他們受教育一事。 南北戰爭后,黑人在名義上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