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臨床特點
[關鍵詞] 腎移植;感染;肺
不斷發展完善的腎移植術已成為晚期腎臟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而腎移植后的感染成為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隨著近年來新型免疫抑制劑的出現,免疫抑制劑方案使用不斷進步,感染的發生率得到明顯的控制,但肺部感染仍是腎移植術后各種感染中發生率最高、感染程度最重、死亡率最高的。由于腎移植受者的特殊免疫抑制狀態,使得肺部感染的診斷及治療存在一定困難,現具體分析如下。
1 感染發生的時間
國內有報道,腎移植術后3個月內肺部感染發生例數占所有感染例數的57.8%,后6個月內可達到95.6%,而感染死亡者多在術后1年內,死亡率可達6.7%[2]。術后早期大劑量使用免疫抑制劑,使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感染機會增多[3],同時感染病原體種類繁多,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治療上存在困難,導致死亡率高。
2 病原體的種類及特點
病原體種類主要可分如下幾大類:(1)細菌。患者術后1個月內或6個月后的感染多為一般常見社區獲得性感染,常見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鏈球菌、綠膿桿菌等。而術后2~6個月間檢出多為頑固、罕見菌,如李斯特菌、軍團菌等。(2)病毒。主要為巨細胞病毒。(3)真菌。多為曲霉菌、熱帶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4)寄生蟲。如卡氏肺孢子蟲。(5)結核菌。如抗酸桿菌、非抗酸桿菌分枝桿菌。后四類多于術后2個月后檢出。國內部分臨床病例探討發現:細菌、巨細胞病毒、真菌、結核感染在肺部感染中所占比例分別為66.67%、44.44%、11.11%、5.56%,其中混合感染24.07%[4]。與國內報道移植術后肺部感染以細菌為主要病原體相符合[5]。國外文獻報道,肺部感染以巨細胞病毒為主要致病菌,二重感染及混合感染占有相當比例[6]。不難看出,感染病原體種類多,少見病原體多,增加治療難度。
3 肺部感染臨床特征
腎移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同時存在特殊免疫抑制狀態,其臨床病情復雜,早期癥狀多不典型。發熱為所有肺部感染的最主要癥狀,其特點為體溫高于38.5℃多見,發熱之前常常伴有畏寒,大多在下午及夜間發熱顯著,清晨體溫降至正常[7],易與急性排斥反應相混淆,容易被忽視。而發病早期多無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如咳嗽、咳痰,進展后出現呼吸道癥狀,同時伴有低氧血癥,如胸悶、氣急、呼吸頻率增快,甚至發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往往此時病情已危重。影像學X線胸片及雙肺CT早期無特殊性改變,進展后為間質性改變,以局灶性片狀浸潤、斑片狀陰影多見,最后可發展為肺實變,且與臨床表現不同步,多晚于臨床[8]。實驗室血常規檢查多為白細胞正常或下降,難以辨別感染病原體類別。血氣分析能較早反映患者的感染情況。
4 病原體的診斷方法
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診斷及治療中,病原體的診斷至關重要,但在感染早期多難以做到,成為臨床正確使用藥物治療的障礙[9]。明確病原體,需多次行痰細菌、真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快速多次送檢痰涂片找抗酸桿菌,建立有人工氣道的患者每周至少經氣管導管吸取深部痰液1次檢查,高熱病例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