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興玲談談小學生自制力的培養
內容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什么是自制力以及闡述了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自我克制能力的一些做法,以達到小學生增加一點克制,減少一些任性的目的。
關鍵詞 增加 克制 減少 任性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這么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一天,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得在后院的圍籬上釘一根釘子。
這個男孩一共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在減少,因為男孩發現少發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更容易一些。
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改掉了亂發脾氣的惡習,父親又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時,父親就去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過去了,父親終于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父親帶著男孩來到后院說:現在,你已經是一個好孩子了。但是你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無法恢復成從前的模樣。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小學生中象這種脾氣很壞,管不住自己,上課好插嘴說題外話,騷擾同學,在家看電視沒完沒了,作業草草了事等等不良行為時常可見。這些都是屬于克制不住自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的表現。
自制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人的克制能力的優劣能夠決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狀況、智能的發揮程度,在小學階段更直接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道德品質的形成。人的自制力雖然帶有先天性,但后天的影響、教育、自身修養更為重要。自制力的培養跟其他能力的培養一樣,應該是越早越好。 那么,在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我克制能力呢?
結合我二十來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以下這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辨析明理,促進行動。自制力從本質上講,是個體出乎內心意愿的一種行為,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啟發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自己來審視自己、支配自己、約束自己,并以此來調節、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為。所以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制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認識要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沒有較強的自制力為后盾,再美好的愿望也是空中樓閣。同時要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重要素質的缺乏在他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并且長期堅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培養自制力變成學生自己內在的需要。使孩子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動。
2、樹立榜樣,發揮效應。兒童喜歡模仿榜樣的行為,榜樣的替代性學習可對他的行為產生影響。如榜樣的行為受到贊揚,兒童就會學習該行為,反之,則拒絕。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紀律的監督者、集體的組織者,又是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而且在小學生心目中,教師更是自己的榜樣。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依賴性和強烈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師總是作為一個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而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有意無意地學習和模仿著教師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師具有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等優秀品質,無疑有助于學生相應品質的培養。因此,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首先要求教師嚴于律己。通過教師的榜樣影響學生并形成他們的自制力是培養小學生自制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3、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外界的事物對人的刺激有強弱之分,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要他們抵御外界大的誘惑是不現實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而讓他們去實踐力所能及的,或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使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信心,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內化的基礎上,自制力的養成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
4、善用“他律”,促成“自制”。兒童入學后,學校對兒童提出了更多的約束,要求兒童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規等。如要求兒童按時到校、專心聽講、認真做作業、發言要舉手、上課時不講話、不做小動作等。上述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響屬于“他律”的范疇,而這正是小學生自制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這些外部的影響和要求被學生所接受,并轉化為其內部的需要,形成某種信念且表現在一定的行為中的時候,在學生身上才開始形成自制的能力。這就是說,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首先必須通過并利用“他律”來進行。
5、遵循科學、講究藝術。當小學生出現缺乏自制力的行為時,老師一定要冷靜,要耐心說服,同時老師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采取了令他們心悅誠服的態度和方法,是否有些規定過頭了,過于束縛了他們,要把握分寸,避免傷害學生。只要老師不粗暴地對待孩子,采取生動活潑、啟發性強的方式耐心說服,小學生就會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并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自制力——一個能夠戰勝自己的人。
6、運用激勵,有效監督。由于小學生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他們的注意力較難以集中,他們做什么事很難持久。而培養學生的自制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調動主觀能動性,去克服畏縮情緒、逃避心理,從而做到堅持不懈,有始有終,而這恰恰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作為保證——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激勵和監督手段,在學生困難時給予幫助,在退縮時給予鼓勵,在取得成功時給予表揚,增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在運用監督手段時要寬嚴適度,杜絕簡單粗暴的手段,防止逆反心理的形成。
7、家校配合,增強實效。首先要解決家長認識上的問題。有些家長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制力對于孩子的重大意義,他們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殊不知有些“委屈”正是培養自制力的絕好途徑。他們對孩子常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把書讀好,其它的都依你”,殊不知“都依你”之下,自制力從何而來?沒有一定的自制力為驅動,沒有勤奮和刻苦相伴,又怎能讀好書?可見,認識上的不足導致教育方法上的本末倒置。其次要動員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在培養學生自制力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學生在家完成家庭作業,有節制地看電視,有選擇性地交友娛樂等都離不開家長的過問和督促,只有家校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從“他律”到“自制”的升華。再次,通過家校配合等方式,盡可能使家長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和嗜好,即使難以改變,也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要知道“身教”遠重于“言傳”,家長如果經常做反面的“表率”作用,“5+2=0”的公式很可能成為現實。培養小學生自制力就會成為泡影。
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其目的決不是培養一個唯唯喏喏、惟命是從的“好生”,我們也無意于打造一個城府深沉、喜怒不盈于色的現代大儒。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有良好的自我觀念,獨立而自信;有良好的群體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交往;對挫折有容忍力,具有及時調控情感的自制力。自制力是在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既是一種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學習、發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是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興玲談談小學生自制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談談蘇秦、張儀的說服藝術12-10
談談小學低年級音樂創作能力的培養03-22
談談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11-17
談談評估手段培養計算機工程類專業人才03-04
“興”的文化溯源03-23
分析“興”的美學嬗變03-24
論述“興”的詩性品格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