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學中的兩對概念探討論文

    時間:2024-08-29 20:36:44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語言哲學中的兩對概念探討論文

      涵義和所指的區分是弗雷格在語言哲學上的重要貢獻,它構成了20世紀語言哲學的兩個語義學要素,這也是語言的兩個功能。弗雷格是為了解決同一性問題才區分出涵義和所指的,同一性問題也就成了后來的Frege's Puzzle(N.Salm-on)。弗雷格理解的涵義是一個十分豐富的語義學要素,盡管他本人對涵義理論并未給出一個系統的框架,但他開創了語言哲學的這兩個主題:意義理論(狹義)和指稱理論,統稱為意義理論(廣義),也即是說,語言哲學即是研究廣義意義理論的哲學。弗雷格認為語言與世界具有共同的邏輯結構,并且語言可以對世界有所描述,這依賴于他對涵義的定義,因為他認為涵義決定指稱。正是在此意義上,弗雷格被歸入描述論者的行列,而不是一個直接指稱論者,因為其意義即是描述性質,上一部分我們已經探討了世界的結構:對象+概念,那么與此相應,語言的兩個語義要素———涵義和所指———是如何指稱實在的呢?他分別從專名、概念詞、句子來加以詳述。弗雷格認為專名是單稱詞,所有指稱一個單獨對象的語詞或短語都是所謂的專名,專名指稱對象,專名的涵義是:給出指稱的方式。他并沒有區分專名和摹狀詞,廣義的專名還包括摹狀詞和句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老師都是弗雷格意義上的專名。專名事實上是一個描述性的短語,這構成了專名的涵義,通過專名的涵義專名能指向一個具體的對象。弗雷格認為每一個專名都有涵義和所指兩個部分。專名、專名的涵義和專名的所指之間的關系是多對一的關系,反之則不成立。

    語言哲學中的兩對概念探討論文

      也就是說,一個專名必有一個涵義,一個涵義必有一個所指,但一個所指可用多個專名(符號)表示,可由多個涵義來確定。當然,一個專名對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涵義,如“亞里士多德”這個專名可理解為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出生在斯塔吉拉城的人,《形而上學》的作者。但弗雷格認為只要一個專名能指稱一個對象,至于是依賴哪些涵義來確認這個對象的則是無關緊要的。對專名的涵義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其一,依賴理解者對語言整體的足夠把握;其二,我們不能把握專名的全部涵義,在給出專名的涵義時,它只是對專名所指稱的對象的某個片面的認識;其三,專名的涵義提供了對其所代表對象的一種表示方式,專名的涵義可以作為把握其指稱的手段或根據。也就是說,名字的涵義由與它聯系在一起的描述來確定,無論對其涵義的描述是一個封閉的集合(經典描述論)還是一個開放的集合(非經典描述理論),名字都是通過涵義來確認指稱的。由于弗雷格并沒有區分專名和摹狀詞,因此說專名的涵義確定指稱是有問題的。實際上專名與對象的聯結是通過實指或約定來實現的,“Plato”對柏拉圖本人并沒有給出任何描述,這就是后來直接指稱論者反駁描述論者的理由,因為我們完全可以在不知對象的任何性質的前提下來談論這個對象的名字,這并不阻礙交流,如“愛因斯坦是聰明的”這句話對一個不懂科學不知愛因斯坦是誰的人來說,他完全明白這句話的涵義。弗雷格認為概念詞也可區分為涵義和所指。概念詞的所指是概念,不是對象,至于概念詞的涵義是什么,他并沒有加以說明。達米特給出的解釋是:概念詞的涵義決定了專名指稱的對象映射到句子指稱的真值上,其涵義即是這種映射方式[6]。但這只是說明了概念詞的涵義與其指稱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從實質上說明其涵義到底是什么。事實上,弗雷格對專名和概念詞的涵義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說明,而只是給出了涵義這一語義要素。《算術基本規律》英譯合編本的編者弗斯(M.Forth)認為弗雷格有“重指稱、輕涵義”的傾向。實際上并非弗雷格輕視涵義理論,而是涉及涵義這一豐富的語義要素時,很難形成一個系統一致的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概念詞的涵義:概念是不飽和的,概念詞的涵義也是不飽和的,是句子的涵義(即表達出的思想)的一部分,我們用句子的涵義減去專名的涵義剩下的應該就是概念詞的涵義。當然這種方式是十分機械的,而且也是不成功的,因為句子的涵義肯定不是各部分的涵義之和,整體應該大于部分之和。弗雷格認為概念詞的所指是概念,不是對象,概念詞與對象的聯系是間接的,非本質的,上文我們已經提到概念在弗雷格看來是客觀的,是存在于第三領域的東西,因此,概念詞是必定有所指的———指稱概念,這符合弗雷格的預設———“所有符號都有所指”。

      概念的外延即是落入這個概念之下的對象組成的集合,也是一個對象,對象與概念直接相關。概念詞的涵義和所指都是不飽和的,概念詞的涵義是語句涵義的構成部分,是被表達思想的一部分。句子的涵義是思想,句子的所指是真值。任何句子都可劃分為對象和概念,因此,弗雷格提出了外延原則:一個句子的涵義和所指是由其組成部分的涵義和所指來決定的,因此,用一個同樣所指的句子成分代替該句子的一個部分,該句子的所指不變。前面我們已講到基本的原子命題有三種,其中的各個部分都有涵義和所指,因此句子也有涵義和所指。但是我們知道整體雖然由部分組成,但絕不就是部分之和。比如說到句子的涵義是思想,那么此思想絕非僅僅是專名和概念詞涵義的疊加,知道了構成句子的專名和概念詞的涵義不一定就能掌握該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所指是真值,這可能要容易理解些,因為概念是其值為真值的函數,將專名填入概念詞的空位上之后,其值必然也就是真值了。弗雷格認為判斷即是從思想到真值,思想就是有真假的句子。根據其涵義決定所指的原則,思想即是成真成假的條件,也就是說,涵義(意義)就是真值條件,這一思想為前期維特根斯坦和維也納學派所接受。在《思想》一文中,弗雷格認為思想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三領域的東西,并稱真的思想為事實,但他同時又承認假的思想也是存在的,也是第三領域的東西,也是事實。弗雷格對思想的這種解釋是很粗糙的,含有很多矛盾和悖論的地方,這涉及分析哲學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假命題的統一性問題,這個問題十分復雜,與我們這里要探討的主題并無太大關聯,且可以單獨作為一個主題研究,故這里就不再贅述。有人認為弗雷格的語境原則與外延原則是矛盾的,前者強調句義先于詞義,后者突出詞義先于句義。實則這兩個原則是從兩個不同側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描述。語境原則強調的是句義在確定詞義時的作用,側重詞義的相對性;外延原則突出的是句子與其組成部分在語義上的函項關系,側重句義的構成性;前者并未否認句義的完整性,是理解詞義的關鍵,后者是分析句子的指導,兩者并不矛盾[7]。按照弗雷格的說法:數、概念、涵義、思想、真、假都是第三領域的東西,但這些是有層次區別的:數、真、假是抽象對象,與概念、涵義、思想是不同的;概念詞的涵義與所指(概念)均是客觀的,概念詞的涵義如何決定其所指———概念呢?所有第三領域的東西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弗雷格并未討論,但這些都是有問題的,并不能如弗雷格那樣將其丟入這樣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念世界就可以束之高閣了。

      弗雷格用概念和對象來說明世界和語言共同的邏輯結構,用涵義和所指之間的關系來表達語言與世界之間的指稱關系,盡管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存在許多問題,引發了很多爭議,但他試圖在他的邏輯基礎上建立一個語言、思想、世界(實在)三者之間的統一理論這種嘗試是很重要的,這一努力在前期維特根斯坦和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時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弗雷格以邏輯作為研究三者的基石,極大啟發了前期的維特根斯坦,同時也為后期的維特根斯坦所反對。我們可以從弗雷格1891年給胡塞爾的信中的第一幅圖看出他的整個語言哲學的框架,這個框架濃縮了他的語言哲學中的上述兩對概念,這里,我就給出他的這幅圖并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語。

    【語言哲學中的兩對概念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從哲學視域探討高數中的幾個概念論文08-02

    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哲學論文10-10

    《邏輯哲學論》中的真理概念06-26

    語言哲學中的名稱理論釋解論文10-26

    試論西方哲學中的“常識”概念09-06

    網絡信息安全概念探討論文08-18

    試論性語言哲學框架中的語言中心觀論文08-26

    語言哲學下的隱喻論文08-14

    論文:淺談生活中的數學概念09-19

    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探討論文08-31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三上亚悠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三级视频 |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欧美中文字幕一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