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校垃圾分類現狀的調查與反思
摘要:研究采用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三位一體的調查方法對高校垃圾分類做全面的剖析。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僅少數高校采用了分類垃圾桶,分類標準簡單,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且在垃圾桶口徑、容量、高度等設計及位置擺放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垃圾分類“知行不合一”的現象等;理論研究方面,從行為設計論出發以宏觀、微觀兩個視角予以闡釋。因此,應完善垃圾分類法律及法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教育活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科學的垃圾分類體系,加大垃圾再生利用技術的科研力度。
關鍵詞:高校 現狀 調查與反思 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處理作為循環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做好垃圾分類,有利于貫徹“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本文以高校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大學生是我國環保意識較高的群體之一,其結果具有代表性。通過對高校垃圾分類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反映我國垃圾分類現狀及折射出相應的問題。
一、調研對象與研究方法
1、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選取了重慶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先后對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科技學院、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類狀況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2、研究方法
第一,實地調查法。對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類處理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并編制了實地調查具體細則及記錄表,具體內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回收標志設置、垃圾分類狀況、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標。
第二,問卷調查法。通過自行編制的《關于高校學生垃圾分類現狀的調查問卷》,采取網絡調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垃圾分類態度與行為實踐、垃圾分類知識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對學校垃圾桶設置的滿意度、現狀原因調查及責任意識等六個方面展開了調查。
第三,深入訪談法。擬定了《高校大學生垃圾分類調研訪談提綱》,并抽取部分學生及學;ê笄谔幭嚓P領導及老師進行訪談。學生訪談主要側重于其對垃圾分類的態度及行為,通過漸進式的問題,挖掘出其態度與行為是否背離的深層原因;老師的訪談則更多地側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臺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對高校垃圾分類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傳、目前工作的進展和垃圾分類現狀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類等問題展開細致的研究。
二、實地調查結果及存在的問題
1、各高校是否設立分類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有設立分類垃圾桶的學校有重慶工商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重慶科技學院、重慶師范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及四川外國語大學,其中僅重慶科技學院與重慶師范大學在生活區及教學區中均設立了分類垃圾桶;沒有設立分類垃圾桶的學校則有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及重慶醫科大學。
2、垃圾桶分類標準是否細致
觀察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后發現,大部分高校垃圾分類僅有“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兩項,僅重慶科技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增設了“有害物質”一項。
3、各高校垃圾分類回收情況如何
調查發現,在垃圾分類方面,絕大部分有分類的垃圾桶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分類,形同虛設;在回收方面,僅塑料類得到較好的回收,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處理生活垃圾的物業環保人員進行。
4、垃圾桶設置是否合理
通過整理歸納后得出,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徑相對較小”“投擲口高度較低”“垃圾清理不便”“設計單調,易壞易銹,有損校容”“容量相對不足”“無分類標識”“擺設地點不合理”等問題。
三、問卷調查
1、被試基本情況
結合實地調查問卷與網絡問卷,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問卷356份,問卷有效率為95.70%。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68名;年級:大一92名,大二152名,大三76名,大四16名,研究生學歷以上20名;專業:人文社科類152名,理工科類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鄉鎮110名,農村127名。
2、垃圾分類必要性
在問及“是否有必要進行垃圾分類”,有91.01%的學生回答必要,其中認為十分必要的占60.67%,認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認為垃圾是否分類無所謂的占總體的6.74%,認為完全沒必要進行垃圾分類的占總體的2.25%。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垃圾分類具有其價值意義,但仍有少部分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較為薄弱。
3、垃圾分類進展情況
在提及“如何處理生活垃圾”的問題時,有44.66%的學生表示從不進行垃圾分類,而表示仔細分類后投到相應垃圾桶的僅占總體的1.40%,另外,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學生表示會對部分垃圾進行分類回收的處理。結合垃圾分類意識與本題數據情況易得,高校學生垃圾分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問題。
4、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程度
本題以表格形式給出,給出八個常見垃圾讓學生判斷其所屬垃圾類別。題中所給的廢紙、塑料制品、易拉罐、廢舊電池均屬于可回收垃圾,其余的均為不可回收垃圾。我們規定,每個選項1分,滿分8分,總分為7~8分的為優良,5~6分為一般,3~4分為較差,3分以下為差。統計結果見圖1、圖2。
圖1 垃圾分類知識得分頻數圖
圖2 垃圾分類知識得分餅形圖
由上圖可知,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垃圾分類知識,但不夠完備,不足以應對實際生活問題。能夠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的僅占總體的15%,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掌握較差,無法進行科學的分類。
5、垃圾分類知識獲取渠道
在問及“垃圾分類知識獲取渠道”時,電視與廣播、網絡等新媒體、課堂教育位列前三,分別占總體的68.54%、58.43%、51.69%,另外通過報紙雜志等紙媒獲取垃圾分類知識的占43.82%,而經高校宣傳獲得垃圾分類知識的僅占總體的13.48%。由此可見,高校學生垃圾分類知識主要獲取渠道為電視等傳統媒體、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課堂教育,而高校宣傳活動在這方面做得仍不足。
6、不參與垃圾分類的原因
對于垃圾實施分類困難的原因,“嫌操作麻煩”“分類意識薄弱”“無分類垃圾桶”這三項位列前三,分別占總體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學生表示不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是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習慣,即便是看到分類垃圾桶也不會對其進行分類;另外,表示自己不參與垃圾分類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倡導的占總體的24.72%,認為回報少的占總體的29.21%。
7、責任意識
多數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的責任意識較清晰,有58.43%的學生認為垃圾分類應當是公民的責任;有23.60%的學生認為垃圾分類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但還是有17.97%的學生認為垃圾分類應該是環衛人員的責任?梢,大部分學生對于垃圾分類的責任意識認識較為到位。
四、宏觀、微觀環境下的解讀――基于設計行為理論
1、理論概述
垃圾分類回收是一種行為。而社會公民是該行為的執行者,也是整個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中的起點。因此,對公民行為進行分析,創造行為的有利條件,是保證垃圾分類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學者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證明一種社會心理模型――設計行為理論(Planned Behavior Theory)對促進群體環境下的個體垃圾分類回收行為是十分有效的。
根據這個理論,作為結果的行為是由對該行為的“態度”、“主觀和個人準則”以及“可感知的行為控制”所導致(見圖3)。“態度”主要取決于個人對該行為的重視程度,對事物的了解程度、行為本身具備的價值含義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會綜合作用于此。“主觀準則”依賴社會影響,如朋友或家人進行或支持該項行為。“個人準則”基于先前經驗的個人喜好,亦可稱為個人習慣。良好的個人習慣是在適當的周遭環境下,長時間培養出來的,垃圾分類行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為控制”是人們進行某項行為時對周邊環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預計,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進行某項行為時的周遭環境,花費的時間和費用等都會影響個人進行該項行為的意愿。因此,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養垃圾分類回收成為居民主觀個人的行為準則并提高居民對這一行為可感知的行為控制。
圖3 行為設計理論三因素
研究認為,通過對居民進行宣傳教育或通過設定目標和社區間競爭等方法可以逐漸將目標行為成為個人的行為原則。上述三個因素一起作用,加上一些人為的“激勵”,誘導行為的產生,將行為慢慢變成習慣,就能最大程度地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2、宏觀環境的解讀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知行不合一”的現象,即理論中“態度”與“可感知的行為控制”間的抵觸而造成。從宏觀環境下窺見,我國垃圾分類著實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第一,教育不重視,宣傳不到位。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能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的群體僅占總體的15%,可見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的缺失;加之,社會中缺少提倡和宣傳垃圾分類的活動,也會導致社會民眾無法了解垃圾分類的價值及意義所在,這也是導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及體系不健全。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不健全,諸如垃圾桶擺放位置、容量設置、是否設置回收標志等問題,都使垃圾分類成為公民的負擔,使公民實行垃圾分類行為的成本上升,便捷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可感知的行為控制”。同時,通過訪談了解到,即便是公民對垃圾做了較好的分類,政府部門在垃圾收運作業中也沒有對其進行實際的分類處理,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進行垃圾分類的欲望。
第三,政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約束機制。對于垃圾分類回收,現階段我國政府的作用主要還處于提倡、指導階段,沒有形成相關的法律條文,也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對于大部分公民來說,生活垃圾分類是很不方便的,也會增加生活成本。在分類與不分類兩種行為的結果一致的條件下,通過自覺來實現源頭分類是很不現實的。
第四,垃圾再生利用處理技術相對國外落后,致使分類回收處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國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這種垃圾處理方法回收率低,發達國家雖然也采取此類方式但僅僅處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我國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國民整體素質相對發達國家較低,政府與公民缺少溝通的橋梁。2005年,我國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始投產。然而不久之后,很快瀕臨破產。事后調查發現,由于垃圾分類程度低,致使發電廠發電效率低下,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公民為謀求利益,往塑料瓶中添加石頭添重,導致發電機經常故障,大大地提高了維修成本。另外,由于初期政府缺少與垃圾發電廠當地居民的溝通及制定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當地居民認為垃圾運輸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對其進行強烈的抵制。
3、微觀個體的解讀
第一,個人主義盛行。對于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現狀,可以用魯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較貼合實際的描述,個人主義的盛行是微觀個體中導致垃圾分類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二,責任意識的模糊。調查表明,仍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垃圾分類是政府部門、環衛人員的職責,這種責任意識的缺位,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責任意識的模糊,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學生垃圾分類意識較差,政府倡導的“垃圾分類,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實踐起來具有很大的難度。
第三,缺少針對性的教育,缺乏垃圾分類知識。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塑料類的分類情況好于其他類別的垃圾,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不夠,塑料類已是廣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類別,但是對于紙類、金屬類、玻璃類、醫藥用品等垃圾類別卻無法區分是否能進行垃圾分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垃圾分類行為的踐行。
第四,嫌操作麻煩,缺少相關人為“激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即垃圾分類實行者進行垃圾分類活動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換句話說,就是邊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因此,增加經濟利益對驅動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是有效的誘導因素。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飲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項目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個項目用來收集和回收省內一次性的飲料容器。消費者在購買飲料的同時對飲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環境處理費。消費者可以將飲料瓶罐交回到省內71個指定回收點中的任何一個,并收回押金。該項目在實行的一年時間內,共回收237億個飲料瓶罐,占全省指定飲料瓶罐總量的87%,足見成效。
五、反思與建議
1、完善垃圾分類法律及法規
從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再到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及各地方規定,它們的法律效力在逐級遞減,而實際有效性卻在逐步提高。面對垃圾分類處理,我們不是無法可依,而是法律還不夠健全。垃圾分類相關法規不僅要確保其廣度,還要保證其深度。例如,對垃圾分類標準的確立、設立垃圾分類機構、制定相關垃圾收費制度。各地政府應結合當地情況及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共性與特性問題,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垃圾分類法規。
2、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教育活動
從宣傳形式上看,除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外,可以加入新媒體元素,通過互聯網技術在虛擬網絡空間中開展“病毒性”宣傳,無論從成本開銷及宣傳效果來看都是不二選擇。從宣傳內容來看,應該包括:垃圾分類對社會、環境的意義及價值所在;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出臺的垃圾分類法律法規;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等。根據不同的宣傳對象,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如通過小區垃圾分類游戲競賽活動,讓廣大老百姓在游戲中學習到垃圾分類的知識,認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所在,同時對垃圾分類付諸實踐。對高校大學生可開展以“垃圾再利用”為主題的系列團日活動、演講比賽等活動,同時,高?蛇m當開設環保任選課程,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對于垃圾處理的工作人員,應當加大其培訓力度,對垃圾處理流程做好標準化的管理與規定,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科學的垃圾分類體系
在實踐調查及民眾反饋中,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單位,應當對自己負責的區域展開實際的調查。對于垃圾桶擺放設置、垃圾桶大小規格、具體分類標志等應結合該地區人口容量、垃圾產量及垃圾回收處理難易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通過民眾意見的反饋,對設置不合理的相關設施予以更換。
此外,政府還應通過設立專門的垃圾分類運行機構,建立系統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管理的運行體系。對于垃圾的分類投放,可以借鑒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法,設置不同顏色及標志的垃圾收集容器,由群眾做好源頭分類;分類收運可根據是否可回收做分開的收運,對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環衛部門按現行方式進行運輸處理,對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標記的垃圾車進行逐一回收;對于回收到的垃圾,將其運送到指定的垃圾分類管理站進行人工分類,通過一系列的流程將分類后的垃圾進行相應的處理。
參考文獻:
[1]賀俏毅、陳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
[2]鄭毅敏.城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的現狀及管理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9(6)
[3]余潔.試析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法律規制及實踐[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8(12)
【高校垃圾分類現狀的調查與反思】相關文章:
從個案調查到分類研究─鄉村政治實證研究的現狀與路徑03-18
論中小學網絡教研的現狀調查與反思03-19
高校鋼琴教育的現狀與策略研究05-25
試析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調查及教育反思03-19
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11-19
淺談關于高校審計的職能現狀與創新03-24
淺談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現狀05-27
淺談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現狀反思與創新構想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