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范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很多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團公司的經營管理逐漸由資產經營為主轉變為資本經營為主,進入了財務為導向的企業管理階段。在這種經濟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而財務管理中最重要的也就是關于財務風險的管理。財務風險是指企業財務經營效果的不確定性,指企業的財務系統中客觀存在的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實現的財務收益和預期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蒙受損失的機會或可能。從經濟學角度看,現代企業的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經濟風險,是企業所面臨的全部風險的貨幣化的表現形態,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企業風險的大小及損失程度都直接和清楚地表現于企業財務收支的變化之中,最終表現為企業財務收益的減少。現代企業的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資本籌集、資本投放、資本使用、資本回收和資本收益分配,外匯匯率變動等等。國內外一些知名企業之所以紛紛破產倒閉,一是投資決策失誤,二是忽視財務風險的存在,因此對財務風險的認識、預防和控制的研究已成為當今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更多財務論文相關范文盡在職稱論文發表網。
關鍵詞:財務論文
一、企業面臨的財務危機
從財務角度來看企業的收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經營收益。經營收益=經營收入—經營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2)經常收益。經常收益=經營收益—財務費用。(3)期間收益。期間收益=經常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如果從經營收益開始就已經虧損,說明企業已近破產。因為企業在經營收益為負的情況下還須承擔歸還債務利息的責任。即使期間收益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營業務或偶發事件所形成凈資產增加,例如出售企業生產用設備或無形資產等。但如果經營收益為盈利,而經常收益為虧損,可以說已經出現危機信號,這是因為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合理,舉債規模大,利息負擔重。若經營收益、經常收益均為盈利,而期間損益為虧損,則可能出現了災害及出售資產損失等,問題不太嚴重的話,是可以正常經營的。如三層次收益均為盈利,則是正常經營狀況。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分類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因種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給財務狀況造成的不確定性,進而使財務產生蒙受損失的可能性。根據來源的不同,可將財務風險劃分為五個方面:(1)籌資風險。指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或資金來源結構、期限結構等等因素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2)投資風險。指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后,因市場需求變化而影響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偏離的風險。(3)現金流量風險。指企業現金流出與現金流入在時間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風險。(4)連帶財務風險。指一個企業以自己的財產為另一個企業的經濟合同進行擔保,因另一個企業有可能屆時無法履行合同,而本企業必須依法承擔連帶的償付義務,從而給本企業將來的財務成果造成的不確定性。(5)外匯風險。指由于匯率變動引起的企業外匯業務成果的不確定性。
三、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
財務風險是全部資本中債務資本比率的變化所帶來的風險。(1)企業的資產結構中債務比例過高。企業的資產結構中債務比例過高導致企業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從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之中。這種過高的負債比率不但使企業有利息負擔,而且到期要償還高額債務本金,在企業經營狀況較差的情況下還會導致企業資不抵債,面臨破產清算的危險。這是從財務風險的本質來認識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2)企業的資產流動性弱。企業在債務融資后必須保證有足夠的現金以償還到期的債務和利息,如果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較差、變現能力不強而無法保證足夠的現金,這些都會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由潛在的變成現實的,從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的失敗。這是從企業經營的動態角度來認識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3)企業的財務決策失誤導致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由于企業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投資決策失誤導致企業投資收益率低于企業的籌資成本,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威脅到企業到期債務的償還,增大了企業靜態財務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最終導致財務風險的產生。通常財務決策失誤導致企業經營不善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4)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導致各種不同財務風險的產生。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環境包括國家宏觀經濟、法律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企業之外,是企業所無法控制的,并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因素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增大了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可能性。上述四個原因中,前兩個原因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它們的出現會直接導致財務風險的產生;而后兩個原因雖然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間接原因,但是一旦發生,給企業帶來的卻是致命的打擊,因此也是不容忽視的。
四、企業如何防范財務風險
(1)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創造良好的籌資環境。財務風險本質是由于負債比例過高引起的,因此企業不但應該設計合理的資本結構,保持適當的負債,降低資金成本,而且還應控制負債的規模,保證謹慎的負債比率,避免到期無力償債或資不抵債,以此來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為自身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吸引各方投資。
(2)進行多角經營,分散投資風險。即將企業籌集來的資金投放于多個項目,這樣就能使各個盈利和虧損程度不同的投資項目互相彌補,減少風險。這種分散風險的思想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這種防范方法還需要企業管理者的謹慎行事。
(3)制定合理的風險政策,保持良好的財務狀況。由于企業某項投資項目的周期長、成本高,如擴大再生產、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等,雖然其使企業實現的經營成果較好,但是卻使企業的資金緊張,從而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這種情況的惡化最終會導致財務危機。因此,企業經營管理者應該實時監控企業財務狀況,及時制定合理的風險防范政策,及時收回各種款項,同時制定合理的資金使用計劃,保證企業正常運轉對資金的需求。
(4)健全財務風險機制。財務風險機制是指在財務風險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種功能體系,是降低財務風險的關鍵,也是強化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管理者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一是對財務風險進行事前控制。企業在對某一方案進行決策時,既要考慮可能獲得的利益,又要兼顧風險,通過對財務風險的存在及其原因進行分析,運用概率分析法、風險決策法、彈性預算法等,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辦法,保證發生意外時企業能有效應對。二是對財務運行過程進行事中控制。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計算、監控企業財務風險狀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出現的偏差,有效遏制不良事態的發展,將風險降到可以控制的程度,減少經濟損失,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如研究賒銷賬款的情況,確定回收辦法,加速資金回籠。三是對財務風險進行事后控制。對于已經發生的財務風險,要建立風險檔案,從中吸取教訓,以避免同類風險的再次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損失,應及時消化處理,若長期掛賬,勢必給企業今后的發展留下隱患。
(5)實施彈性財務控制。我國大多數企業制定財務計劃時,都是作固定預算。當有預算外的情況出現時,整個預算就被打亂了,財務活動處于失控狀態,通過預算進行財務控制也就失去了意義。彈性預算是針對經營活動中經常出現的不確定性,在作預算時就給可能發生的情況留有余地。預算不是針對一個預測量,而是針對一定范圍的預算量,實施起來有伸縮性,可以對一定范圍內的不確定性給予預測和防范。特別是信息時代,各種要素的變化較大,要求我們在生產經營和財務活動中必須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6)加強財務監督與審計。企業中各關系人的利益不同,對風險的喜好程度也不同。監督是一種有效防范風險的機制。對股東來說,設置一個財務監督部門或一套財務管理體系,可以防止經理利用股東資本去冒高風險或不重視防范風險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在設置財務監督體制時最主要的是保持監督和經營的相對獨立。一般來說,監督應直屬于股東大會,與董事會平行,這樣才能保證監督的力度和效果。財務監督部門對企業制定規劃,選賢任能,組織企業財務與會計工作,進行方案決策,才能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能推動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步上新臺階。
總之,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然而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個復雜的問題,因此企業管理者應該全面分析各種不同風險產生的原因,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增強企業抵御風險和防范風險的能力,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范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稅務風險及其防范論文12-12
淺談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及其防范論文03-07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研究論文02-19
企業合同管理風險與防范研究論文11-09
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分析論文02-21
現代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分析論文02-21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策略論文11-07
醫藥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探討的論文11-21
如何防范應收賬款風險及其措施02-21
論文審計風險的防范參考文獻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