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再創造”,走向“會學習”

    時間:2024-06-03 04:39:1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經歷“再創造”,走向“會學習”

    摘要: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能讓學生學會對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會學習了,他才能從容面對各種問題,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數學知識,自己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教師在學習活動的組織上應注重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努力喚發“再創造”的活力,努力提高“再創造”的水平,讓學生在“再創造”的過程中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外到內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學會數學學習。
    關鍵詞:“再創造”   學習活動    元認知    會學習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數學方法,我稱之為再創造方法”。他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習者本人把要學的數學知識,自己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活動,而不是把現成的文本知識灌輸給學生。
    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在老師的分析指導下能“游刃有余”,獨立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在試卷上能“心靈手巧”,在實踐中卻“笨手笨腳”。究其根源,都是應試思想惹的禍。應試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剝奪了學生作為主體進行獨立探索、質疑、討論等活動的權利,學生循著老師提供的內容和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聰明才智都被整齊劃一地扼殺了。
    可見,要擺脫這種教育的尷尬境地,就必須牢牢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獨立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我們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讓他們在“再創造”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外到內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學會數學學習。
    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

    一、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喚發“再創造”的活力。
    1、自主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習得自學方法。 
     學生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方式的人,任何不尊重學生自主權的教學都不是成功的教育。立足學生主體,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自己、發展自己的訓練場,突出“三自”;自學,先學后教,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學習未知;自悟,先體悟再理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聯系生活、聯系自身的體驗去感悟、去體會;自練,先嘗試練習再分析,讓學生拿起實踐的武器,給予足夠時間,提供條件,去體驗科學探索的心理歷程。
    2、探索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提高探索能力。
    小學生具有探索的天性,在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不斷積累數學學習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以長方形、正方形內角和為360度為嫁接點,將長方形轉化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引導發現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度的一半,接著讓學生猜測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大于還是小于180度,再讓學生或測量或折紙證明自己的猜測,通過交流歸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在這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把現成的結果告訴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去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索和發現、把握和發展,這樣的探索,使數學知識恢復了生命活力。
    3、主體性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增強感悟能力。
    課堂教學不僅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更重要的是變被動性實踐活動為主體實踐活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使學生時刻進入積極的情感狀態,不斷豐富學生的內體驗。
    例如,教學“秒的認識”時,根據學生對這一時間單位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的事實,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聽一聽秒針走動的聲音、數一數秒針的節奏、比一比誰的節奏最合拍、做一做一秒能做哪些事等多種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二、 落實“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提升“再創造”水平。
    元認知是人們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元認知在整個智力活動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活動起調控作用,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人的智能發展和提升再創造水平,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讓學生學會:
    學會提問:教學中經常發現一些學生既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懂了,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懂。應該說會發現問題、會提問是自主意識覺醒的表現。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從模仿開始,學會提問。例如,教學“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可以先提問:“看了課題,請你猜猜,今天我們將學習什么?”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與課題有關的問題,像“今天研究什么樣的數進行大小的比較?”“怎樣比較大小?”長期堅持,學生就能學會看著課題提問題,會提有價值的問題,有質量的思維火花會不斷涌現。
    學會反思: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偏差,并在總結過程中得以提升,使學生在反思、調整、總結、提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數學思考能力,不斷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何規律,獲得更豐富的新經驗。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回顧推導公式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
    轉化
     
    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
    尋找對應
     
     

    經歷“再創造”,走向“會學習”

    S平=底×高-------------S長=長×寬
    通過反思,及時將學習活動的過程及結果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理解,把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滲透“化歸”方法,提升了學生“再創造”的水平。
    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省,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為什么可以這樣學”等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并通過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監控今后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的策略水平。
    貫徹“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給學生提供經歷數學“再創造”的條件和機會,充分享有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通過探索、整合、建構數學知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那么,在經歷了體驗、生成、發展的過程后,數學留給學生的可能不僅僅是先前意義上的抽象的符號、公式,而是讓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學習方法,這是一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的奠基石。從這種意義上講,數學課堂教學體現的就是一種完整的人的教育。不僅僅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中歷煉探究精神,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秉持科學態度、點燃自信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學習的支持策略》—俞正強《小學數學教師》, 2005.1
    2、 《要讓學生學會“做數學”》——梁文芳

    【經歷“再創造”,走向“會學習”】相關文章:

    學習數學應是學生“再創造”的過程03-04

    走向“生本”的高職11-24

    讓自學伴隨學生走向成功03-05

    淺論工程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與走向03-09

    成本管控:告別“生意” 走向精益11-16

    教育裝備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11-18

    讓高三英語課堂走向高效12-07

    論國企改革如何走向市場11-30

    由繪畫性素描走向設計性素描01-15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 |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本欧美乱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