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研究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 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 從高職院校面對會計專業人才的新變化和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構建了基于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優化師資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等方面展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理論界對高職專科層次的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主要從分析原有培養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層次的培養模式比較、人才市場對高職專科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導向、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研究、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開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
一、傳統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研究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思想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簡單說就是如何達到“培養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有機統一”。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存在的問題是:定位過低、定位過窄、缺乏前瞻性。陳靜認為當前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過分強調理論的普遍性和指導意義。目前高職院校理論課程設置上基本與本科相同,理論課程占的比例相當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踐環節。第二,培養目標中沒有突出面向中小企業。第三,培養目標中沒有突出會計專業能力。第四,盲目設專業。高職會計教育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沒有能體現出其教學的特色。還有人認為專科人才的培養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符合市場對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會計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設置模式缺乏創新
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大體分為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兩部分。韓宗賓、李榮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仍然把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根本沒有擺脫知識的系統性、學科性、完整性的制約,實施的課程也只是中職或本科課程模式的改版”。受會計教材的影響,會計課堂教學在內容的組織上一般也是以會計法規、的講授為主,以實務操作為輔,結合案例講解較少;或者集中進行會計理論的講解,等理論講完后再集中進行會計的實踐教學,人為地割裂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特別是由于我國近幾年來會計新業務不斷涌現,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卻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嚴重滯后,學校教學與會計工作崗位實務嚴重脫節。
3.會計教學方式落后,會計學習方式僵化
會計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師根據章節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課本知識,但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課程的一個總體認識。顯然此種方法不僅不利于會計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喪失。教學方式大多采用的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課堂信息量少,授課效率不高,教學過程缺乏立體、形象的感官刺激,這就更加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的式教學方法,只強調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培養,而不重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傳授了理論知識,但卻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甄別、運用、創新這些知識。
二、人才市場對高職專科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導向研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據中國財會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國網公布的國家總局最新發布的一項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已達到300萬戶,同比增長20%,增加近35萬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全國私營企業每年至少增加了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由此可見,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隨著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中小企業也需要合理的人才結構,需要很大數量的高職生從事生產和管理,高職生到基層、生產第一線從事技術實施和技術轉化工作是大有可為的。所以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成為了中小、私營企業人才需求的主體。
2.學歷需求分析
過去,企業在招聘人才時盲目跟風,過分看重學校的名氣,在招聘時明確要求“985”和“211”院校的畢業生,片面地追求高學歷,要求必須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但是實際上名校高學歷并不代表高能力。現在,用人單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趨于理智,人才浪費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學歷不再是評價畢業生唯一的準繩,企業更為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只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學歷也不是企業考慮的首要條件,這就為一批有能力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在我國經濟不斷推進,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和職業更加多樣化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只有與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需求結構分析
有關數據統計表明,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數比中高級職稱及其他高證書的人數多。目前在人才市場上,初級會計人才已相對飽和,甚至過剩,中高級會計人員一直是企業資源競爭的對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來看,中級會計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級會計人才如、注冊稅務師等緊缺就更嚴重了。另外,在企事業單位中(尤其是中小企業)從事基層會計工作的人員基本素質普遍不高,專科以下的從業人員比例接近半數,他們的知識難以迅速更新,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諸如化、基本的會計系統維護等。因此,在需要補充高端會計專業人才的同時,我國更需要補充一批精強能干、微機操作能力強、知識更新快的專科層次的會計人員。
三、高職專科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能力本位”職業能力研究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學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一決高下,就必須具備企業青睞的獨有的職業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自身的職業能力呢?
1.專業能力
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在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有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從實踐中不斷提高。另外,會計學只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也應相當熟悉。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一個信息的社會,會計工作是實踐知識的應用,因此,還要學習、經濟管理(稅收、、財政、管理、、規等)、企業管理、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會計基礎規范熟練操作會計流程,會計業務核算能力、會計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財務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等。
2.職業化水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與實施,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新會計準則體系體現的是導向原則,對某些問題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別是某些特殊情況,沒提供準確的定義或方法,而是給出許多可供參考的方法,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這使得會計活動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管理。因此,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具體業務時,需要一定的職業判斷。
良好的素質和職業是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企業對高職生的職業道德普遍比較看重。會計人員要有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現,時刻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能及時的進行自我心理調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迎接挑戰,適應激烈競爭。職業道德雖不具有強制性,但卻是所有會計從業人員最大的共識和其執業的重要因素。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建立在會計專業基礎上的一種判斷,它是會計人員面臨不確定會計事項的情況下,按照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法規,依據企業自身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料,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分析能力和職業經驗,采用準確的會計處理原則、方法等對會計主體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合法合理的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會計人員經常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因此要求會計人員要時刻保持冷靜,戒驕戒躁,以較強的責任心和優秀的品德來抵制這些誘惑。
3.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溝通的能力
“全員”意識的深化,會計工作有自身的會計準則和工作流程,同時會計部門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部門,與企業內部的計劃、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眾多部門以及與外部其他企業之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微妙的關系,能否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影響到會計人員工作成果的好壞和未來職業的發展,企業要求會計部門的人員應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和溝通的能力,工作時不僅能處理好辦公室內的日常賬務工作,與本單位本部門和本單位其他相關部門人員處理好關系,還要能在企業與外界發生聯系時發揮作用,要與、稅務、、等部門進行廣泛的聯系,如替企業辦理工商年檢、稅務登記及納稅申報、參與向銀行籌資、配合做好外部審計等,具備很強的平衡協調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溝通的管理能力既是會計人員的基本素養,也是職業生涯發展的必然要求。
4.軟件應用和應用能力
首先,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使會計行業也改變了傳統的運作模式,信息化、網絡化是會計工作的工具,會計人員必須學會電腦操作,會運用相關軟件,學會制表格,學會網絡互聯等。據顯示,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部分或全部的化。因此從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水平和會計電算化技能的要求來看,對學生除了要求他們熟練操作計算機外,更應重點培養學生對會計軟件的操作、運用、二次開發以及軟件和硬件的日常簡單維修、維護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財會人才應該應掌握外語,要懂得國際會計慣例,要看懂外語賬目,熟知運作規律。當然,大中性企業和外資企業在這方面要求更高些。但所有的企業均認為會計人員應粗通一般,一般企業對此要求不太強烈。對高職高專而言,外語能力的培養或許不是第一位,或者說還不是最重要的,但從企業發展需求看,會計專業英語的教學應該被重視,注重對學生進行會計專業英語的讀、說能力的培養。
四、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研究
當前各個高職專科院校面對會計專業人才市場的新變化和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主要從修訂和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優化師資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等方面展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修訂和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改革后的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如下特點:首先,去向明確,面向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型企業;其次,重視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的更新,著眼于綜合素質的提高;最后,強調會計專業的職業性。與本科院校相比,我們確定的培養目標,突出目標崗位能力,突出服務對象;與中專學校相比,對各目標崗位的理論知識要求提高,要求學生應該具備以下素質: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身體心理素質;具有高等、外語、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應用能力,通過相應的外語、計算機等級考試,達到大學專科的水平;熟悉現代企業的供應、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業務流程,具有現代理財與核算的觀念;掌握會計核算、核算、預測與分析、的知識與能力;能夠熟練地操作財務軟件并取得部門頒發的有關證書。
2.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除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專業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學術梯隊建設,會計專業帶頭人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雙師型”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和提倡教師通過不同渠道進行業務進修,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聘請專家定期進行培訓,以彌補年輕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總之努力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模塊化教學
按照會計崗位技能要求,進行模塊化教學和實踐是應用型教學改革的方向。根據會計專業的崗位能力需求確定課程內容,然后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模塊。這樣,每個模塊都是獨立的教學單元,每個模塊又相對完整,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完整的、學習和評價單位。這些教學模塊既可按照教材章、節設計,又可按照課程內容歸類設計。
通過模塊教學的實施,就把比較抽象難懂的會計基礎知識,通過分解轉化為單項技能訓練,再把每一項專業技能模塊科學地排列起來,形成各自的教學流程圖,易于學員掌握基礎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特別是能顯著提高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4.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
針對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現狀中教學設施落后、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置不合理等情況,應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一方面在會計專業教學體系上增加或突出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模塊。另一方面加大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會計模擬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保證校內質量;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加大院校與外部企業交流合作的力度,力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同時要加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是當前應用型高職院校面對的緊迫任務,必須解放思想,面向崗位,面向市場,面向未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認真研究學科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徐雙榮.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J].現代教育科學,2006,(5).
[2]周強,張小紅.略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J].重慶廣播大學學報,2008,(6).
[3]陳靜.淺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目標[J].商業文化,2009,(10).
[4]韓宗賓、李榮.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與改革模式新探[J].財會通訊,2009,(9).
查閱更多相關論文范文:電子商務畢業致謝信范文、調研報告畢業論文范文、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研究】相關文章:
論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研究12-07
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11-24
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11-26
試析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12-02
高職教育招生模式變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11-21
藝術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改革創新論文03-07
高職院校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1-24
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改革研究論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