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強調參與,具有基礎性、多元性、現代化、開放性及綜合化的特征。整個高中數學課程體系設置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提供有所側重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以及推理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要求中學數學教師自覺更新觀念,積極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全面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認真落實好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工作。那么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中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更新觀念,如何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呢?本文就個人教學實踐,提出一些淺見,望同行不吝賜教: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作為課堂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探究性課題上的合作者,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正確的數學論證手段,教導學生重點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并最終形成思維上的具體。
當前的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的新特點。作為基礎學科,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將 “研究性學習” 列入了課程計劃,并充實了向量、概率統計、微積分等初步知識。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于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在實踐中既拓寬了數學教師自身的知識面,更能使教學貼近實際。
二、終身學習,提升素養
高中基礎學科新課程改革適應形勢、面向未來,服務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縱觀數學新教材,重點增加了學生對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以及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培養,其中的觀點闡述、體例論證、內容銜接均比以前有了顯著改進。值得注意的是,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標準”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東西少了,標準新了,要求高了,與實際結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來,數學教師難以再靠吃老本來維持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了,課堂呈現出開放的動態型。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研究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為了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加強知識量的積累,并逐步實現質的飛躍。作為高中數學教材的實施者,在吃透大綱,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慮新舊知識的縱向延伸與橫向聯系,瞄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不同點與新知識的生長點;要努力學習數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數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有意識地拓寬相關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學科的溝通與融合。此外,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創設問題情景,重視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尊重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可能問題或突發情況有備而來,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隨意性、片面性和主觀性。最終實現由單一數學專業知識結構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在內的高度統一復合型知識結構轉化;由封閉型結構向開放型結構轉化;由對知識的被動接納型結構向主動創造型結構轉化。通過對新知識的主動選擇與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激發興趣,改進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改進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數學教學的特點與藝術性,進一步發揮非智力因素的潛在影響。在授課中重視數學思想和數學背景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和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數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識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借助科技,豐富手段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基礎學科,教學內容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制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件和直觀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實施。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的轉達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過去認為生澀難懂的數學知識,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此外,與教材相配套的掛圖、圖片、模型、幻燈片也增加了視覺信息傳遞效果。Internet的發展使數學網絡教學成為可能,應運而生的數學電子教科書等網絡教學資源也為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與交流帶來了方便,有利于學生豐富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五、明確目的,改善評價
中學基礎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涵養、身心健康、勞動技能等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重在發展個性。作為評價教學成效的評價機制應與之相適宜。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高中數學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在新的教學框架下,要求數學教師切合實際,轉變評價標準理念,重點把握評價的參與原則、過程原則、綜合原則和激勵原則,建立全新的既兼顧成績又能發現和發展學生潛能的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數學課程設計、完善數學教學過程。其中要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完善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為核心的教學評價標準。
【如何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相關文章:
淺議如何適應中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12-09
英語教師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12-07
論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創建歷史高效課堂03-27
淺談語文老師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11-29
新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師應該怎樣面對教育論文03-06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學生的發展03-05
闡述我對新課程改革教學的認識03-23
在新課程改革下如何轉變體育教師的思想觀念11-23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思考論文03-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