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數字音樂技術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傳統音樂教學 數字音樂教學 音樂理論課程
論文摘要: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應用數字音樂技術成為新型音樂教學模式,它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完成整個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獲得到主動探索,真正培養學生對音樂理論學習的興趣。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學習任何音樂理論,都不能離開音樂的實際音響,都應與音樂的感性體驗相聯系,在感受音樂實際音響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理論的認識。我們傳統教學方式靠教師一張嘴,一支筆、一套音響設備來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適時提醒學生,學生也只能在老師的指引下被動的聽,往往是只能獲得一點大致的感受,難以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對作品作出理智的分析,同時,自己創作的作品也很難得詮釋,從而大大限制了學生音樂素養與對作品分析能力的提高。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音樂軟件的不斷完善和升級,個人電腦的普及和數字化音樂設備成本的降低,數字音樂技術已經逐漸由原來的“貴族化”走向了“平民化”。應用數字音樂技術手段改變音樂理論數學的理念、模式及學習理論,使教學達到視聽統一,成為了新型的音樂理論教學模式。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數字音樂技術針對視唱練習、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學科的特點,運用不同的軟件平臺,完成了一系列的視聽統一的音樂理論教學系統。
一、視唱練耳
視唱練耳教學中將視唱練耳音樂軟件(如:Auralia)應用到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已成為當前視唱練耳教學的現代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豐富傳統方式的視唱練耳訓練,還縮短了學生與實際作品之間的距離,改善了以往教學所處的音響單一、聽覺材料有限和風格單調等狀況,而且對其他音樂基礎技能的教學也具有輔助意義。首先,數字音樂技術能很好的提高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科學性、準確性。一些較難演奏的音樂節奏、片段,教師可以事先通過計算機音樂系統進行設計編輯,避免實時演奏可能產生的錯誤,使學生在聽寫過程中獲得準確的信息。其次,數字音樂技術可以使聽覺訓練超越音準、調式調性、節奏的限制,豐富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如:多元化流行節奏聽辨、不同音樂風格聽辨、不同伴奏織體聽辨、不同樂器種類聽辨等,在新型的視唱練耳教學中,運用計算機音樂制作技術,可以擴展訓練范圍,豐富訓練內容,從而讓學生的耳朵及早熟悉和適應豐富多彩的音樂音響,教師也會在教學中既省時又省力,同時取得較高的教學質量。
二、和聲
在傳統的和聲教學中,黑板和鋼琴一直是和聲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的和聲譜例在學生心中難以形成和聲音響的聽覺聯想,因而幾近于“紙上談兵”。而鋼琴上彈出的和聲音響瞬間即逝,學生因看不見其樂譜形式,故而又等于“對空彈琴”。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和聲教學的課堂的教學,學生常常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里困惑。盡管教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辛苦,但學生最終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瑣的清規戒律。由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樣避免書面作業錯誤這一教學誤區之中,因而,在他們的耳朵中感覺不到和聲的音響美,思想上也無法形成一定的和聲思維習慣,學到最后,多數人終于失去了對和聲學習與應用的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和聲學課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之關鍵所在。而數字音樂技術運用和課程,就為了解決和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難以溝通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持。
1.Encore有著非常直觀的樂譜顯示功能,利用這一特點,可在和聲教學的課堂講授中將和聲譜例與實際音響同步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對某種具體和弦連接,教師可在講授其基本寫作規律的同時,通過MIDI鍵盤彈奏出它的各種表現形態,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方法、不同音域音區等和聲因素的變化.,學生在聽到和聲音響的同時,也看到了它們的樂譜顯示,并可根據自己的聽覺與視覺感知,對教師所彈的各種連接形態作出自己的音響審美判斷。實踐證明,以這種方式進行和聲教學的課堂講授,學生看得見、聽得著,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
2.利用Encore的實時錄音功能進行鍵盤和聲彈奏指導。鍵盤和聲彈奏是高師和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眼看和弦標記、心想連接規則、手彈四部和聲,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在彈奏時往往顧此失彼,彈錯了音而自己卻不知道。利用Encore的實時錄音功能,在學生彈奏之前按下錄音鍵,彈奏與錄音就會同步完成,并即時生成樂譜,這樣,轉眼即逝的鍵盤和聲彈奏轉換成了具體存在的五線譜形式。以學生現場彈奏即時生成的樂譜為依據對其進行指導,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問題。另外,為加強鍵盤和聲練習與即興伴奏課程的銜接,教師可將學生彈奏的四部和聲在新音軌中演化成常見的伴奏織體(或簡單的伴奏音型),通過四聲部的和聲輪廊與伴奏織體的鮮明對比,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曲式
傳統的
四、復調
傳統的復調教學也大多是延續著“紙上談兵”的方式,學生完成作業也大多是在譜紙上書寫“無聲的音符”,教學形式單一,嚴重阻礙了學生們的思維發展。而數字音樂技術的使用無疑將大大改善這種教與學的狀態。教師可使用Cakewalk Sonar音序軟件進行樂譜音響效果展示,并可分聲部播放,以加強學生對單聲部旋律的把握。如在分折巴赫的四聲部賦格作品時,可將中聲部或次中聲部抽取出來單獨播放,因為這是聽覺上最容易被忽略的聲部,或將聲部進行任意組合,如高聲部與次中聲部的組合、中聲部與低聲部的組合等等,這些抽取聲部的方式都會使學生更為清晰的理解復調的立體思維及創作方法。同時,利用此軟件,教師和學生還可以方便的進行技法寫作的練習,并即時視聽自己的作品以及糾正其中的問題。
五、配器
配器課首先要學生了解樂器法,而為了說明某種樂器的聲音特色和演奏方法,往往需要請一位專業演奏員來做現場演示和講解。傳統教學中,這是一件麻煩而又受條件限制的事情,但若應用數字音樂技術,這些問題即會迎刃而解。任何一部復雜的音樂作品或作品片段,以MIDI方式輸入電腦后,通過簡單方法就可以剝離出任何一個聲部、任何一種樂器,來專門傾聽、分析它所運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讓樂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個節拍上準確開始、停止,可以選擇任意一個特殊音樂片段作反復分析、傾聽。對一部復雜的配器作品,可以從單旋律開始逐步疊加或相反從全部聲部的出現到逐步遞減的方式,透徹地對音樂進行綜合分析。這其中,美國SoundTrek公司出品的Jammer是目前所有自動伴奏軟件中較為理想的一個,它會讓我們掌握更多風格的配器手法。Jammer的風格庫建立在對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研究之上,它用其獨特的算法,把這些風格的特點,諸如速度的變化、旋律的走向、伴奏的音型、打擊樂的編配等等要素,作出“離散”的描述。并且,風格庫本身還提供了數以百計的可微調參數,每個人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欣賞習慣以及創作目的,通過對參數的微調,來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
由此可見,數字音樂技術在音樂技術理論課的教學中,可以更直觀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感知音樂,從敘述的角度分析音樂,從動手的角度創作音樂,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進一步挖掘學生潛在的創作能力,同時也可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量。數字音樂技術教學模式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改革沿襲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契機,是推行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全面人才的利器,更是把音樂教育融進社會發展需求的切入點,它必將使現代音樂教育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嚴東成,盧小旭.《MIDI技術與數字音頻》清華大學出
版社
[2]陳啟云.《電腦音樂理論與應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廖乃雄.《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4]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一頁 [1] [2]
【淺析數字音樂技術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多媒體技術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03-20
淺析通俗音樂在音樂課堂中的教學12-11
淺析音樂考核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12-10
淺析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應用12-02
淺談電腦音樂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12-10
淺析公平理論在薪酬管理中的應用12-08
數字音樂技術對聲樂教學的影響論文02-18
數字虛擬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