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發展路徑探析
摘 要: 在探討低碳經濟與服務業發展的互動關系的基礎上, 分析了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 從依據低碳經濟原則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轉型、 基于柔性能力促進服務業競爭力提升、 通過基地建設促進服務業獲取集聚經濟效益等三方面提出了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發展路徑, 以期對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國服務業發展起到一定借鑒作用。關鍵詞: 服務業; 低碳經濟; 發展路徑; 聚集經濟效應。
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和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了 70%, 部分國家甚至超過 80%。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服務業得到了長足進步, 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起來還存在巨大差距, 并且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 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長期以來, 中國服務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傳統的高投入、 高能耗、 高污染的發展方式, 而低碳經濟作為以低消耗、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 是當代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多重任務, 低碳經濟是發展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 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發展路徑也是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路徑。
1 低碳經濟與服務業發展的互動關系。
自 2003 年英國在 《我們能源的未來———創造低碳經濟》 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 “低碳經濟” 的概念以來,低碳經濟日益受到國內外社會的普遍關注。 所謂低碳經濟, 是指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 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 充分利用新能源、 清潔能源, 建立新的能源結構, 實現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從低碳經濟的內涵上看, “低碳” 與 “經濟” 兼顧, 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選擇。 “低碳” 意味著發展經濟必須以降低碳排放為前提, “經濟” 則意味著在降低能耗和減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經濟的增長, 即既要降低能耗,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也不排斥經濟的健康、 快速和可持續增長。 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 服務業又稱為第三產業, 即指除農業、 工業和建筑業之外的其他各產業部門, 包括交通運輸、 倉儲和郵政業、 信息傳輸、 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批發和零售業、 住宿和餐飲業、 金融業等十五個產業部門。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快速發展時期, 服務業的發展, 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對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 以低消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為特點的低碳經濟與服務業發展趨勢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低碳經濟與服務業之間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 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 而服務業的發展又反過來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1.1 低碳經濟推動服務業的發展。
低碳經濟的核心問題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必然會引起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隨著經濟、 科技的發展以及專業分工越來越細, 產業結構從第一產業依次向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轉移, 產業結構的重心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占主導向知識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占主導轉變。 我國目前是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低碳經濟的發展,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促使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高, 呈現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 工業社會向服務型社會轉變。
1.2 服務業發展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服務業具有投資少、 能耗低、 效益高、 污染少和拉動就業作用大等特點, 而低碳經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良好和諧關系。 首先, 服務業所依賴的資源由自然資源轉為信息資源、 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 這種資源轉化緩解了自然資源的壓力, 減少了對氣候環境的破壞。 其次, 服務業以資源整合,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主要生產手段, 且服務產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在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過程中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最后, 服務業的發展容易產生聚集效應, 從而為生產發展帶來規模效應, 降低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鋪張浪費現象。 服務業的發展使得資源、 經濟、 社會和諧發展成為可能, 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 為低碳經濟發展帶來保障。
2 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服務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發展完善。 1978 年,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 872.5 億元, 占GDP 比重為 23.9%, 三大產業中, 第二產業占 GDP 比重最高, 為 47.9%; 2010 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 171 005 億元, 占 GDP 比重為 43%, 第二產業仍然占 GDP 比重最高, 為 46.8%,①但是從中可以看出, 服務業比重逐漸與第二產業比重接近, 服務業呈現較快的增長速度。
2.1 服務業增加值擴大, 但未達低碳經濟發展要求。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 1978 年到 2010 年, 增加了 196 倍, 占 GDP 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由 17.3%增長到 42.9%。 部分地區服務業比重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如北京 2009 年服務業增加值為 9 179.19 億元, 占地區生產總值的 75.5%。①我國服務業雖然有了明顯增長, 但是在我國國民經濟中, 第二產業仍居于主導地位, 且我國服務業總體水平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相距甚遠。 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使得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仍以高能耗、 高污染為主要增長方式, 在全球產業鏈中, 我國產業發展仍處于產業鏈低端, 不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
2.2 以傳統服務業為主, 現代服務業比重低, 不符合低碳經濟目標。
我國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偏低, 服務業結構性問題凸出, 服務業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 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企業占據主導地位, 知識型、 科技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所占服務業比重偏低。 我國 2008 年服務業增加值中, 交通運輸業、 批發零售業以及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 37.4%, 幾乎占了服務業比重的三分之一;而金融業、 信息服務業、 軟件服務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為 28.4%, 而發達國家各種新興的現代服務業上個世紀已占 50%以上。②傳統服務業缺乏高新技術和自主產權, 高消耗、 低附加值且處于產業鏈低端, 其發展依賴資源和環境, 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目標。
2.3 區域性發展不平衡, 市場化程度較低, 不利于低碳化首先, 從各地服務業發展比較來看, 我國各地區服務業發展很不平衡, 特別是東西部之間和城鄉之間差距很大。 東部地區 2009 年服務業增加值為 86 749.21 億元, 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 59%, 西部地區增加值為 25 992.29億元, 僅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 18%。②其次, 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服務供給有限, 很多社會群體享受不到應有的基礎服務, 不能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三, 我國很多服務行業處于壟斷經營狀態, 市場準入問題嚴重, 比如郵政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 金融業等行業, 市場化程度較低, 服務成本較高, 競爭力相對較弱。 事實上,我國服務業發展不充分、 層次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受行業壟斷、 服務業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的制約,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中國經濟整體走低碳化道路。
3 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的發展路徑。
2007 年 3 月 27 日, 國務院下發 《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表明國家對發展服務業的重視 。 但是 ,我國服務業存在的總體供給能力不足、 內部結構不合理、 競爭能力不強、 消耗資源高以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等特征, 與經濟全球化、 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要改變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 促使服務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改變傳統服務業的主導地位,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依據低碳經濟原則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轉型。
低碳經濟既是環境資源問題, 也是經濟社會問題。 低碳經濟以低消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高效益為特點, 其原則在于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 通過技術創新, 降低資源消耗, 盡可能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量, 減緩氣候變化。 我國傳統服務業服務方式單一、 水平低、 質量差, 技術手段落后, 高消耗、 低附加值、處于產業鏈低端問題凸出。
3.1.1 向現代服務業轉變, 促使服務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我國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轉型, 促使傳統服務業向低消耗、 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現代服務業處于 “微笑曲線” 的上下兩端, 處于整個產業鏈的高端。 提升傳統服務業就是促使低端服務業優化升級, 向高端化服務業延伸和滲透, 利用現有服務資源, 用現代科學技術、 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包裝傳統服務業, 打破行業壟斷, 改變傳統服務業高消耗、 技術落后的現狀, 提高傳統服務業的服務水平, 增加服務產品的附加值, 逐步形成新的服務業態。
3.1.2 在傳統服務業領域不斷創新高端服務產品。
目前我國服務業服務產品非常基礎, 附加值低, 比如, 目前國內金融服務領域開辦的中間業務已達二三百種,雖然發展很快, 但主要集中在結算和代理等傳統服務方面, 高附加值的并不多。 相反, 外資銀行在高附加值、 高技術含量的高端市場, 卻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未來的高端市場將是中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 為此, 可考慮創新一些高端領域的金融服務產品, 如產業風險投資基金、 住房信托基金、 汽車金融和證券融資公司等等[1]。3.2 基于柔性能力促進服務業競爭力提升。
柔性能力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 快速而有效地回應、 處理組織系統內外部環境或由環境引起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以滿足顧客需求的能力。 服務業在生產服務過程中, 會面臨各種需求、 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柔性能力是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 服務企業需要具備適當的柔性能力, 從而打造快速的反應能力、 回應能力, 促進服務業競爭力提升。從服務業經營管理過程上看, 服務企業的柔性能力包括 3 個方面, 即戰略層面的柔性能力、 組織層面的柔性能力和市場營銷層面的柔性能力。
3.2.1 確立柔性戰略, 提升服務業競爭力。
柔性戰略是企業為更有效地實現目標, 在動態復雜的環境下, 主動適應變化、 應用變化與制造變化, 以提高自身競爭能力而制定的一組可選擇的行動規則及相應行動方案。 服務型企業在制定柔性戰略時要從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文化論文" target="_blank">企業文化等方面著手, 正確分析市場上的動態性, 制定柔性競爭戰略。 同時, 創建具有高度柔性的企業文化價值觀、 管理氛圍, 以與柔性競爭戰略相匹配。
3.2.2 建立柔性組織, 提高服務業管理效率。
柔性組織是具有學習能力、 創新能力, 采取權力的適度分散, 使組織能快速回應、 適應環境和自我調整, 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扁平化、 網絡化的組織結構。 柔性組織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企業整體的反應靈敏性, 形成具有快速回應能力的組織基礎。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提倡建設學習型組織, 從而使組織具有持續學的能力, 創新發展的能力, 就是建立柔性組織的有效路徑。
3.2.3 實施柔性營銷, 促進服務業服務水平提高。
許多營銷思想和方法都是以顧客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的, 如關系營銷, 強調一對一的協同互動關系, 從而更好的為顧客服務。 我國服務業的服務水平低下, 質量差, 提高服務業服務水平是提升服務業整體競爭力的主要手段,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 服務業的競爭日益體現在服務質量和速度上, 服務企業可以通過在產品、 價格、 渠道、 促銷方面的柔性化營銷策略, 給顧客提供更快速、 更高水平的個性化、 創新的服務來獲得競爭優勢。
3.3 通過基地建設促進服務業獲取聚集經濟效益。
服務業聚集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 以服務業為核心, 吸引大量彼此聯系密切的企業群和相關服務機構在空間上聚集, 從而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的現象。 產業聚集可以共享生產要素和信息, 產生共生效應。 聚集區內的企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從而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效益。 聚集發展是當今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 我國服務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加強現代服務業的聚集程度, 獲取服務業聚集經濟效益是服務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3.3.1 根據城市發展布局, 合理規劃服務業基地布局與建設。
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現有城市空間布局, 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的特點生產服務環境、 服務產業特點、 相關區域規劃政策等因素合理選址。 其次, 依據不同服務業類型和方向, 合理規劃布局不同類型的服務基地。 如致力于發展物流服務業的城市區域, 應改善基地交通設施, 加強服務網絡建設, 引進高科技, 促進產業融合, 全力打造物流服務中心。
3.3.2 建立相互依存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
現代服務業聚集應以集群內企業的產業關聯為依據, 建立相互依存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 一方面, 對于集群內已有的服務企業, 要引導建立企業之間的配合、 分工與合作的網絡體系; 另一方面, 創建、 衍生出一批新企業來促進服務業集群內部達成緊密分工和協作關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產業聯系, 這樣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更好地發揮企業之間協同效應。
3.3.3 提升服務業聚集區的軟實力, 增強服務業聚集區綜合競爭力。
經濟、 產業、 配套設施等 “硬實力” 的目標與定位不是服務業聚集區建設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文化、 品牌等 “軟實力” 的提升對服務業聚集區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服務業聚集區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 也要注意將區域文化特色和企業品牌建設結合起來, 大力發展文化品牌, 必須以產業化、 市場化為方向, 培養企業文化品牌,有效整合聚集區文化資源, 以文化提高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 提升服務業綜合競爭力。
4 結束語。
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 這與低碳經濟的總體發展目標是一致的。現代服務業以高新技術為支撐, 與傳統服務業相比, 具有能源消耗低、 綜合效益高、 高附加值等特點。 因此, 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 中國加快服務業的低碳化發展, 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拓展轉型, 培養服務業柔性能力, 建立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讓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最具發展活力的產業, 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優化調整經濟結構的基本途徑。
注: ①數據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 2010 年》 (電子版); 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電子版)。
②數據來源: 根據 《中國統計年鑒 2010 年》 (電子版) 計算整理。
參考文獻:
[1] 杜人淮。 發展高端服務業的必要性及舉措[J]. 現代經濟探討, 2007(11):17-21.
[2] 周權熊, 周任重。 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特點和趨勢[J]. 商業時代, 2009(1):20.
[3] 韓玉玲。 低碳經濟背景下利用政府采購促進服務業創新[J]. 山東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1,23(1):87-92.
[4] 王仰東, 范毅, 李亭,等。 低碳經濟與高技術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J]. 科技導報, 2011,29(5):65-68.
[5] 代文。 現代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D].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07.
[6] 陳玉寶, 謝泗薪, 吳葉兵。 多重視角下高端服務業戰略發展模式研究[J]. 中國商貿, 2010(26):4-5.
[7] 吳宗杰。 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經濟問題, 2002(7):11.
[8] 莊貴陽。 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 2005,8(3):8-12.
【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發展路徑探析】相關文章:
探析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03-07
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01-03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精選8篇)06-25
論述基于低碳經濟的企業核心競爭能力評價12-05
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業的發展趨勢論文11-28
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園林綠化建設論文02-19
分析經濟轉型與低碳經濟間的關系論文02-19
探析基于非正式約束的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12-05
探討低碳經濟下我國工業園區發展思路的論文02-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