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職教語文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
論文摘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探討在職教語文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發揮職教語文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
論文關鍵詞:職教語文;陶行知;創造教育;創新人才
引言:
人類社會已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在于創新。而創新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取決于人,取決于人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研究和踐行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把職業技術院校建成學生“創造教育”學習的第一場所,建立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發揮職教語文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這些對于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創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筆者及課題組的成員,在職教語文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總結出如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樹立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初提出了創造教育理論。這主要是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創造教育思想內容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意識和創造思想,注重培養學生“別出心裁”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達到這樣目標的途徑就要讓學生去做,在做中學,要行動起來,解放學生手、嘴、腳、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通過做,才會發現困難,困難解決了,新價值才能產生,而想辦法解決困難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這一思想對于占據中國教育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和意義。首先從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而言,培養的是能夠從事于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實踐性人才,而不是具備豐富理論知識的科研人員。這就強調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時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是適應時代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人,如果不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針對職業教育的對象而言,職校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而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卻相對排斥。所以學習中應該以感性認識、行動把握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從職業教育的現狀而言,我國職業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擺脫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重講有余實踐不足,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同時功利性較強,過分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忽略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所以嚴重排擠語文等人文素質的軟科學嚴重排擠。這也與職教語文教學存在眾多弊端進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有重大關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后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因此職教語文教師應該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以生活為內容,讓學生靈性地學習語文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強調只有以生活為內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創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學生的聰明才智。他進而指出“語文即生活”,語文教學應該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會發現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教學資源,如果能夠很好地取舍,引入課堂,學生喜聞樂見,教師也會教學輕松,師生在一種和諧共生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容易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那種脫離學生、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符合職校生的智能類型,在教學中必然會舉步維艱,教師痛苦,學生沉悶。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語文相聯系,實行語文教學生活化呢?筆者有如下建議:
語文教學生活化,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
長期以來,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致使語文學習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這就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了。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擺脫“三脫離”,實現“三貼近”,即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和貼近社會,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課堂中,用生活詮釋語文,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學習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將來更好地改造生活,成為生活的主人和創造者。
1.觀察生活。善于觀察生活是熱愛生活的人具備的能力之一,所以語文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課文所寫的內容或對象經常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事物或現象,但學生因為平時不善于觀察,所以對此在內心并未存在相關的知識架構,造成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礙。如果老師去講,學生們不屑去聽。所以教師應該以此為契機指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如學習季羨林的《清塘荷韻》一文時,筆者就要求學生熟讀課文,不過多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去觀察不同時期荷花生長的過程和形態,甚至要求學生把不同時期荷花的形態畫下來,進而思考荷花在人們生活中的用途。學生們積極參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時還衍生出很多新知識。
2.再現生活。職業教育的教學應該以情境教學為主,這是建立在“建構優先”的教育哲學基礎之上。在情境教學中,學生是基于行動、生成和建構意義的“學”,學生是主動存在的,而教師是基于支持、激勵和咨詢意義的“教”,教師是反應存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真實再現課文內容,使學生如臨其境,有助于促進學生獲得對一個知識領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學習《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時,筆者要求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傾情演繹。學生們認真研讀課本,反復討論,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這個過程便深入理解了課文。同時,學生們思維活躍,緊跟時代,演繹了現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現代生活進行了比較再現,效果很好。
3.體驗生活。這里的體驗即為“有目標的活動”,即行動、做。“通過行動來學習”是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實施的方法,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教學關注的一面。教師把課文內容形象展現給學生之后,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的元認知,進一步加深體驗和感悟。如學習畢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筆者把課文中描寫的幸福瞬間結合學生的實際做成幻燈片,讓學生們體會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愛中,應該學會珍惜,學會熱愛生活。同時要求學生給愛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讓別人感到幸福。這樣學生明白了“生活即語文”,提高了生活的覺悟,拓展了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克服了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樣,有利于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的教學所涉及的教學方法,應該有所創新,由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傳統方法向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轉換,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注重學生創造個性的發展。這也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陶行知反對偏重書本知識、偏重主觀研究、沒有發明的心理教育,注重體驗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通過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協調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幫助、咨詢,在課堂上流汗的應該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以師生及生生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強調學生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為學習過程,以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實踐能力為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和創新性人才。
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第一步,筆者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給以分析、評價和質疑。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談出了不同的見解。如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篇文章簡短而有內涵,有一部分學生則認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詞上存在不妥之處。第二步,筆者并沒有忽略學生的看法,而是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分組展開辯論,通過精彩的唇槍舌劍,學生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達成了共識。第三步,教師針對辯論多元評價,同時給以明確的指導,把此次課的重點和精華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題,結合社會現實,談談自己對美的認識,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第五步,請一位同學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大家觀瞻墓地,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課堂上給大家建構了一次生動感人的旅游歷程。同學們重新回歸課文,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這樣,通過師生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生不僅開闊了思路,展示了思維的靈活性,并表現出一種探求知識的欲望。對于學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師要從正面給以肯定和啟迪,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質,從而不斷創新。
四、營造和諧民主的創新教育環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和保證
陶行知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開發創造力,大量開發人礦中之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在教學中建立一種師生間民主、平等、理解的和諧環境,創設一種寬松、寬容、寬厚的氛圍,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能說;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能到生活中去擴大視野,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支配。這樣,把自主權還給了學生,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思維活躍,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創新型人才必將日漸增多。
這里,關鍵是語文教師要更新創新觀念。創新型人才需要靠創新教育來培養,而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創新型教師。一位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教學行為。因此,語文教師要樹立起素質教育觀念,樹立起多元智能的人才觀,不斷更新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要不斷實施創新教育。
上一頁 [1] [2]
【試析職教語文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相關文章:
試析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教學與科研融合12-01
試析財經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2-11
試析發電集團的人才培養12-03
試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12-02
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自由氛圍11-18
試析卓越管理人才激勵方法03-29
試析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12-02
探究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語文學科的課程改革12-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