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時間:2024-10-16 01:56:5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關于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農業類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認為應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并完善、優化教學方法,提出具有農業高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論文關鍵詞:農業;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策略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順理成章成為溝通的橋梁。隨著對英語重要性的日益認識,各類學校對英語教學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給英語教學也帶來了許多困難。農業類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農業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英語課程的教學如何幫學生打好基礎,培養語言聽說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讓他們能夠覺得學有所用呢?筆者根據十幾年的英語教學心得,認為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傳統的教育理念,探討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以期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學生缺乏鍛煉的機會,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比較差,尤其是聽力和口語應用能力普遍較低。而新的教學理念則是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通過計算機教學軟件為學生們輸入信息,使學生們通過視頻來學習不同情景下的語言,教師通過設計各種課堂活動,讓學生們來實際運用這些語言。教師充當的應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單一角色,而且還應該是語言交際環境的營造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者。
      本論文是我院立項項目“農林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此次對高職學生公共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覆蓋面廣,涉及我院43個專業的448名學生,問卷能夠較充分地反映學生的心愿,絕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并認真填寫,收回問卷444份,回收率高,從而使問卷收集到的數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調查數據反饋了學生對公共英語教學的評價和要求,也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了目前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類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關于課程內容學習方面。調查數據顯示81.53%的學生認為英語技能中口語表達能力最重要,只有9.91%認為理解能力最重要;59.01%的認為英語學習中口語是最大的困難,18.92%認為聽力是最大的困難;87.39%認為英語課程中應側重聽說訓練;79.28%認為選用的英語教材應以培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主,9.01%認為英語學習要以和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為主。這反映出學生對于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愿望比較迫切,也反映出目前我們在英語課程內容安排上對聽說方面的實踐練習還不夠。
      2.關于后續英語課程。調查數據分析表明,廣大學生對高職階段的公共英語學習,尤其是公共英語結束后開設后續英語課程,顯示出極大的興趣。數據統計結果顯示90.0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后續英語課程;88.29%的學生認為以選修課形式開設后續英語課程最佳,11.71%的學生認為應以必修課形式開設;71.17%的學生認為開設后續英語課程以聽說訓練的內容為主,21.17%認為以閱讀訓練的內容為主。這反映出學生對開設以選修形式為主英語后續課程的需求比較強烈。
      3.關于評估方式。76.46%的學生表示他們能在真正的情景會話中來評估自己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強和弱,而11.23%的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獲得滿足感,12.31%的學生通過考試來證實自己的英語水平。這反映出我們目前的評估方式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并獲得滿足感。

      二、農業類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對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關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規定了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作為農業類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就一定要從學生的需求和實際出發,轉變教育理念,將傳統的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轉變,由傳統的閱讀理解能力向口語表達能力方面轉變。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學生成績普遍偏低,作為教師就是要依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引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讓他們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構建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較強的參與意識。在此,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歷,提出如下幾種教學策略。
      1.在課程內容方面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最早是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DavidKolb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學習是通過經驗轉化為知識的過程。知識源于掌握經驗和轉化經驗的結合體”。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為某一具體的學習目標創建多形式、多維度的生活化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信息的語言交際情境,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小組合作來學習、理解、感悟和體會語言,最終達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人在近十年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和借鑒了多種教學方法,經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反思和比較,個人認為此種方法很適合對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英語教學。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種具體的教學模式:

    關于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1)任務驅動教學。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它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師在設置任務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從各個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考慮學生性格、能力、知識量的差異,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循序漸進地來完成,因為如果任務太難或太容易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從而無法堅持下去。最后在每個學生完成一個任務的同時,要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可以才用小組匯報、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形式,差的鼓勵,好的表揚,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
      (2)情境模擬教學。情境模擬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和學生專業相關、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讓學生充當其中的某個角色并用應有的思想、態度、情感、行為、語言等來處理實際問題。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教學效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依照教材的要求,創設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符合實際工作的環境的一些有實效性的情境。
      例如教師可以用學生可能涉及的實際生活、學習、工作環境來創設情境,也可以利用一些實物、圖畫、語言來創設情境。學生可以派代表參與角色演練,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自選任務,但要做到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角色扮演,嚴格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并運用角色語言來演練情景。在情境模擬教學中,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環境和過程接近實際,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模擬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從而會注意增強對實際問題的表達和處理能力。
      (3)多媒體、網絡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能極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真正營造出英語學習的氛圍。但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不能讓電教媒體過多占用學生的分析、思考的時間,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另外教師要引導進行學生自我管理,讓自主學習成為他們的學習習慣和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與個性化自主學習相結合,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從傳統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轉變成為網絡環境下主動獲取知識的主體。
      (4)項目化教學。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聯系交流日趨頻繁,英語在職場上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步顯現。國內各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公共英語課程。如何培養出企業真正需求的具有一定英語能力的短期或零距離就能頂崗工作的職業技術人才,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公共英語課程而言,這種狀況使高職學生直到頂崗實習前對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尚不清楚,更不會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選取生產實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若干“項目”作為載體,或者借用生產實踐中的“項目”概念,根據項目的基本特征和形式,為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而設計出若干個與課標要求相一致的“教學項目”,把課程教學內容(課標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這些項目中,通過完成這些項目中規定的每一項工作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
      公共英語課程項目化教學通過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某些項目,在學生現有的母語交際能力和目標語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充分調動了學生潛在的運用和創造語言的能力,使二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擴展中介語體系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有效地建立了課堂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較好地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公共英語課程的基本培養目標,值得我們去不斷地研究和推廣。
      2.后續課程的補充教學。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在講授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還要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如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內容滲透在其中,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學校可以設立英語類選修課,如英語視聽說、英美文學作品欣賞、英美概況、英語口語等課程。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原版的英語教材進行補充,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本土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上英語文化講授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也可以增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為他們的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授有關就餐、宴請方面話題的時候,要告訴學生中國的宴席,把菜肴擺在餐桌中央,中國人的習慣就是各人從餐桌中央菜盤子里夾菜,而西方人則不習慣把手伸得老長,滿桌子揮舞。中國人請客,主人總是不斷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這使外國客人覺得非常尷尬,即便是不喜歡的食品,他也得吃下去,因為在西方,把食物剩在盤子里是極不禮貌的行為。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中國人出席一個美國人舉行的宴會,他常常辭謝主人遞給他的食物或飲料,其實他很餓或很渴。通過這樣的講授可以使學生通過此文化對比學習,掌握一定的英語詞匯、表達和文化,也可以逐步培養起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科學的評價體系。隨著對教學的不斷研究,專家們發現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已不適合我們今天的教學,一次考試成績決定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成績是片面的,不能真實全面反映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必須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的評價相結合,把各個教學環節都納入學生學業評價中,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要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還要重視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全面反映出學生的真實狀況,給學生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

      三、結語

      語言教學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涉及施教者和學習者之間的諸多交流,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英語教師,要不斷探索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最終提高其英語水平,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上一頁  [1] [2] 

    【農業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策略】相關文章:

    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策略03-20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06

    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營銷策略12-05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3-13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論文12-03

    高職素描教學改革策略的教育論文03-26

    關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12-11

    關于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12-03

    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改革之初探論文03-06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 | 欧美人体一区二区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一区 三级国产99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网在线网站 | 中文字幕乱妇免费视频 |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