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

    時間:2024-06-16 21:14:4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關于抬杠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


      論文摘要:抬杠多見于日常對話或相聲小品等文藝作品中。本文對抬杠進行了界定和分類,結合語用學相關理論,分析抬杠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解釋抬杠其會話功能及語用價值。并從關聯理論的視角,對抬杠言語行為的推理過程進行闡釋。

      論文關鍵詞:抬杠 言語行為 語用策略 關聯理論

      一、抬杠的界定

      抬杠行為具有明顯的施為性,抬杠是一種言語行為。但要界定抬杠是怎樣一種言語行為,我們應首先考慮抬杠行為的起源、包含要素以及與抬杠相關的幾個概念。
      1.1抬杠的起源
      從抬杠的來源看,中國大陸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種習俗,那就是抬杠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丑坐在里面。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里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丑隨機式地比賽斗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以博眾人一笑。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中國人通常所說的“抬杠”的起源。據此來源看,“抬杠”從源起時就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言語行為。
      1.2抬杠言語行為包含的要素
      科特(1983)從分析言語環境入手,認為要確定一種言語行為,必須考慮到七個要素:說話者、聽話者、他們之間的接觸、所用的是否為同一套語言代碼、背景、話題和信息形式。根據言語活動目標的指向性可以確定言語的中心功能。對抬杠的要素進行分析能夠揭示抬杠言語行為的實質。
      抬杠言語行為包括四個方面的要素:
      ①存在引發抬杠言語行為發生的背景:事件/話題等;
      ②實施抬杠行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對抗性態度:對事件/話題等持否定、不滿、揶揄等態度;
      ③抬杠的實現手段:非常規理性的爭辯話語;
      ④抬杠者實施這一行為的目的:試圖對特定的言行或對象進行諷刺、反駁等。
      1.3本文對抬杠的定義
      “抬杠”字典義為爭辯或用杠抬運靈柩,本文我們所討論的抬杠應該是爭辯意。考慮抬杠包含的要素,筆者將抬杠界定為:“說話者為表達否定、不滿、揶揄等態度,對特定對象或言行進行非理性的爭辯。”

      二、抬杠的語用策略

      言內行為與言外行為之間的偏離產生語用意義,產生了間接話語意義。這是實施間接語言策略的理論出發點。抬杠言語行為的實施,需要一定的間接語言策略。本文通過分析受限語料,發現并總結了抬杠言語行為的間接語用策略。
      2.1語用策略與相關準則
      2.1.1岔開策略
      岔開就是故意違背相關準則,扯開去說些與本題無關的話,因某種原因不愿說的話便可暗中換為別的話題,偷換概念最終蒙混過關。對話中,抬杠者經常用岔開的方法與說話人爭辯,達到抬扛的效果。
      (1)乙:相聲是論段兒。
       甲:論段兒?
       乙:哎。
       甲:那好你給我來個中段。
       乙:啊?
       甲:不要頭尾。
       乙:噢,你這買魚來啦?
      這個例子中,甲作為抬扛的一方,偷換了“段兒”這個概念,故意用形容魚部位的“段兒”去替換相聲的計量單位“段兒”,從而混淆視聽,達到了與乙抬扛的目的。
      2.2語用策略與質量準則
      2.2.1反問策略
      反問就是故意違背質量準則,沒有疑問而提問,以表示一種言外之意,對所述內容有強烈的感情和主觀評價。抬杠的人,往往利用反問,達到反駁對方、肯定自己的目的。
      (2)有一個小孩到藥鋪里去買藥,一進門,撇開嗓子說:“老板,買藥。”老板說:“人小,嗓子不小。”“知了小,聲大哩!”“知了有舌頭唄!”“簸箕有舌頭,它咋不響?”
      這里買藥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問,他是利用先肯定后發問,來否定老板的判斷,反駁老板從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觀點。比如,老板說知了有舌頭,所以聲音大,小孩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頭”,但簸箕不響,這說明老板設定的聲音大所應具備的條件是不可靠的,這時發問讓老板所說的話自相矛盾,從而否定了老板的觀點,表明并非有舌頭就能發聲。
      2.2.2同語策略
      同語就是故意違背數量準則,話題和述題的重復,提供多余的信息,甚至是廢話,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強調某種情感。抬杠者往往也利用這種方式,故意通過贅述和提供多余信息,來表達否定性情感,與說話人抬杠。
      (3)乙:這么說吧,你心里啊,有點兒不痛快。
       甲: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有點兒啊,不高興。
       甲:我為什么不高興呢?
       乙:就有點兒別扭。
       甲:我跟誰別扭呢?
       乙:你跟我別扭!
      例(3)中甲將乙所說的話進行重復,不斷發問不做直接回答。作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裝作沒有生氣,但是卻只是重復乙所說的話,實際上是讓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與乙抬杠,表達不滿情緒。
      2.2.3夸張策略
      夸張就是故意違背質量準則,夸大或縮小事物的本來面目,以顯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經常利用夸張的手段,針對特定的對象和事件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述,從而達到抬杠的目的。
      (4)有鋦鍋匠說自己技藝很高,所帶的子大小什么東西都能打。于是有人說打個繡花針吧,鋦鍋匠說太小打不了;又說打個犁轅吧,鋦鍋匠又說太大打不了。
      這個例子中,鋦鍋匠說什么東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話,抬扛者針對他能打造器物這件事進行抬杠,提出打造繡花針和梨轅兩個器物,顯然是縮小和夸大了鋦鍋匠能力范圍,所以鋦鍋匠自然打不了。夸大與縮小鋦鍋匠的能力范圍,使得鋦鍋匠說自己什么東西都能打造的“言”與打不了具體兩個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達到了。
      2.2.4降用策略
      降用就是故意違背質量準則,用語義所指對象比較莊重,正式的詞用于瑣細一般的事物上,大詞小用,以顯示一種言外之意。


      (5)交警:“您好,這里禁止停車,您違反了交通法規。”
       車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隨便停車你管得著?”
      例(5)中車主作為抬杠者,將“人民”一詞大詞小用,強加因果。因為街道是人民的,車主也是“人民”,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言外之意是交警的處罰并不生效。
      2.2.5反語策略
      反語就是說反話,故意違背質量準則,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來顯示一種言外之意。抬杠者說反語,表達否定性的態度,實現抬杠的目的。
      (6)甲:“你看我,這件外套穿著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條不少。”
      乙:“可不是,好看極了,大水桶的腰都變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為抬杠者,表面上是贊成甲的說法,即衣服好看顯瘦,但實際上說的是反語,大水桶腰與小水桶腰本質上都是形容衣服并沒有神奇的修飾效果,甲的實際情況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了對衣服的極好評價,另一方面諷刺甲并不瘦。
      2.2.6易色策略
      易色就是故意違背質量準則,褒詞貶用,貶詞褒用,以顯示一種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諷刺的意味。
      (7)甲:“六級考得怎么樣啊?”
       乙:“題很難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腦袋靈活著點,這次題難,可是咱能過啊!”
      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襲作弊的豐功偉績啊。”
      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認為考試作弊取得優異成績是頭腦靈活的表現,乙用抬杠的方式進行了反駁。豐功偉績本是褒義詞,用在這里來形容作弊行為,是褒詞貶用,目的在于諷刺甲。乙沒有直接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確的行為,有違道德和考試要求,而是選擇用抬杠的方式,諷刺甲的言行,表達批判態度。
      2.3對比策略
      對比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時,得出二者相近或相異的特點。抬扛者往往舉出與說話人話題中相異的事物,按照說話人的方式,進行邏輯對比,得出相異的特點,從而進行反駁。
      (8)某人膚色很白,在談論此人為何膚色白時,甲說:“他整天坐屋里,風不吹、雨不淋、日不曬,能不白嗎?”乙馬上反駁說:“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來看看還是烏黑的。”
      例(8)中甲以坐在屋里不受風吹雨淋為理由,說明某人皮膚白的原因。抬扛者乙馬上以煤炭對比,指出同樣是沒有風吹雨淋,但是煤炭就不白,從而對甲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2.4超論域
      詞語的所指總是從屬于特定范圍的,這個范圍就是它的論域。論域同參照體和視點等相關。同一論域的詞語就構成了一個語義場。某些抬杠者,針對說話人所涉及的問題,有意為難反駁,回答內容超出問題涉及的論域。
      (9)甲問乙:“中午吃什么?”
       乙回答說:“隨便。”
       甲說:“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
      這個例子中,乙說吃什么隨便,甲便抬杠說吃板凳吧。很明顯,話題“午飯”涉及的論域應該是吃的食物,板凳顯然不是“食物”這個論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隨便”所指任何東西這個論域。甲不滿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說吃板凳,這就達到了抬杠的目的。

      三、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抬杠

      實際交際過程頗為復雜,由于語境、認知差異以及會話參與者的目的等因素,有時聽話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關聯性的話語,這就造成聽話人和說話人之間潛在的沖突。我們所談的抬杠,其本質在于一個“辯”字,由此可見交際沖突理應普遍存在于抬杠言語行為之中,不過我們發現抬杠的沖突程度不強,它體現為聽話者故意回避最佳關聯,目的是為表達否定態度或幽默效果,與說話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不歪,笑不來”。
      (10)警察開導小偷說:“你偷東西時就沒有為你年老的母親想想嗎?”
      小偷說:“我想過了,就是找不到適合她的東西。”
      例(10)中,警察開導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識到偷盜行為的錯誤性,讓小偷改正錯誤。警察讓小偷想想自己的母親,是讓小偷想到母親的養育之恩和教導,認識到自己偷盜犯罪即負母親的期望,又不能陪伴母親而行孝道。最佳關聯應該是“想到母親——慚愧后悔——認識錯誤”。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說自己偷盜時想到母親了,想到給母親也偷些什么,不過沒有適合母親用的東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際矛盾,達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
      (11)一位女士去水庫洗澡,當她脫掉衣服要下水時,水庫管理員跑來說:“小姐。這里不準洗澡和游泳。”女士生氣的問:“為什么不在我脫衣服前說?”管理員說:“這里并不禁止人脫衣服啊!”
      例(11)中,水庫管理員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氣地質問她為什么不在自己脫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員阻止得不及時,造成了她的尷尬處境。最佳關聯和合理理解是“脫衣服前——阻止野浴——及時”,但是管理員不滿女士的氣憤,抬杠說水庫不禁止人脫衣服,沒有將脫衣服和洗澡理解成兩個相關的事件,說明自己的職責只是阻止別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別人脫衣服。對女士的氣憤進行反駁,表示女士的尷尬不是自己的過錯。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抬杠者總是回避最佳關聯,沒有與說話者獲得共同認知,達到互明。抬杠者的認知與說話者意圖相差越遠,則表達否定、不滿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
      四、結語
      抬杠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策略,這些策略往往是對語用常規的積極突破。聽話人也就是抬杠者根據相關聯系進行推理,他的言語往往不是最佳關聯的話語,而是有意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一個“辯”字,但是,與爭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為減弱,不會帶有尖刻的攻擊性言語,通常是較真不是激烈沖突。人們抬杠就是表達情緒,抬杠是一種言語行為,是兼具爭辯技巧和幽默藝術的一種語言形式,生動活潑頗富生命力。

    上一頁  [1] [2] 

    【抬杠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相關文章:

    論言語行為理論11-15

    言語行為理論解析11-16

    刺激行為理論和言語行為理論的對比11-14

    論間接言語行為為理論11-15

    談言語行為理論綜述12-04

    初探間接言語行為理論02-20

    淺談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11-16

    談追溯言語行為理論02-20

    探究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11-15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91 |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中文a∨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