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對高中英語學困生學習需求的一項實證研究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當前高中英語學困生學習需求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此文是以一項實證調查為基礎,在本研究中筆者的目的是在了解學困生當前英語學習的成敗經歷以及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有關學生的需求信息,有目的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明白自己學習英語的優勢,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更好的掌握學習方法,而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較為有效的途徑,還可以啟發英語教師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并關注對學困生教學的全過程。
論文關鍵詞:高中英語;學困生;需求分析
一、引言
研究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經常忽視自己的教學對象,教師們不太關注學困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導致教與學嚴重脫節,致使學困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我們談的基本是如何教外語,很少關心學生是如何學外語的。那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那么熱衷各種各樣的所謂新的教學法,熱衷這樣那樣的教材和輔導書,而很少研究學生實際的需求,很少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制定教學計劃”[3]。然而學習需求分析能夠幫助教師充分了解這些學困生的學習條件、學習者知識、學習者技能和策略及學習動機等,并幫助他們認清學習目的,使他們最大可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及“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二、理論及文獻綜述
(一)學習需求分析的含義及理論概述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與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使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Hutchinson&Waters在1987年對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做出以下定義:“學習需求不僅僅是局限于目標與的需求,他們從必要性,缺乏和需要來分析。必要性的需求由目標環境的需求所決定,也就是說學生之所以學習語言就是因為需要在目標環境上讓其得到應用。”從內容上看,Hutchinson&Waters (1987)又將需求分析細分為: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s Analysis)和學習情景分析(Learning Situations Analysis )兩個方面。目標情景是指課程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它是根據語言在實際生活中實際應用情況決定的。學習情景是指學生當前的目的語水平、學習環境、個人愿望、個人信念、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與學習有關的事物。很明顯對于教學的意義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保持好這兩個方面的平衡,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無益的。
(二)國內外學習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
語言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理論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領域,主要關注目標情景下學習者的語言需求。隨著著眼點從關注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到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轉變,需求分析理論開始被應用到通用英語教學領域。從關于學習需求分析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成果來看,國外的研究已較為廣泛深入,成果頗多,而國內的研究卻較為滯后,在過去幾年里,我國對學生外語學習中的不同需求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如:王斌華(2003)對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調查分析、管春林(2005)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可趁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等。這些研究為我們了解學生需求、提高教學效果產生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學習需求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余衛華,2002),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比較少見。基于此,本研究試著將學習需求分析運用到高中英語教學中,研究對象限定于學困生,以便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明白自己學習英語的優勢,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更好的掌握學習方法。
三、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對象
受試予這次試驗的學生共100人,他們是來自鄭州市3所中學,高一的學生。從調查問卷得出這些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大都是被動、溫順的聽眾,不敢隨便提問,唯恐自己提出的問題受到別的同學的嘲笑,更不敢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詰難。在考試中他們認為這些檢測根本起不了作用,考或不考一個樣,依舊是不會,因而每次考試都是亂寫一通。基于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探討分析,決定先把孩子們從恐懼心理、消極被動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形式。筆者參照了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理論框架,Oxford(1990)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和文秋芳(2001)的問卷設計,及結合教育部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設計成的。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學習需求的調查。第二部分是這些學困生對當前英語教學現狀的看法。為了統計方便,除了5個開放性問題外,其余50個問題全部采用量表選擇題,每題設5個選項,學生需要從五個選項中挑選一個切合自己的答案寫在問題后面的括號里。
(三)研究問題
該項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學習需求是什么?
2、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現狀與這些學困生英語學習需求之間有多大差距?
四、數據分析和結果
(一)數據分析
1、從這些調查問卷中發現:92%的學困生很少體會英語成功的滋味,他們渴望獲得成功體驗的需求,哪怕是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給予正確的回答也可以,因而導致他們越來越不想學習英語;84%的學困生覺得英語單詞記不住,記住又忘了反反復復沒有恒心,讓他們以為自己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67%的學困生認為在課堂上引起不了教師的注意,使他們喪失自信,英語成績越來越糟糕;從需求角度分析,學生注重較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表現的需要、認知的需要、自我發展的需要。
2、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現狀與這些學困生英語學習需求之間的差距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對英語教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學生無法與教師在教學計劃、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對話與交流。這種單面向的很少顧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失去了學習主動性,甚至徹底失去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學習好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重視,而成績差的學生會有被忽視的感覺。這種狀況更嚴重傷害這些學困生的自尊心,挫傷對學習的積極性。因而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建構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是學困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加強他們學習主動性的關鍵。《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交際的語言應用能力”[4]。
3、從個別訪談中發現,學困生認為英語詞匯是提高英語能力的首要障礙,其次是英語聽力方面的困難,而英語閱讀中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困難所導致的。學困生對這些困難的形成大都歸因于學習方法不對或因失敗而導致的學習信心的喪失。
(二)討論及啟示
從調查問卷及個別訪談里得到,這些學困生普遍英語基礎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比較弱,在英語學習方面自我評價低,這與對英語的期望有直接關系。V.H.Vroom(1964)的VIE理論(Valence-Instrumentality-Expectancy Theo-ry)認為,期望理論是一種通過考察人們的努力行為與其所獲得的最終獎酬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說明激勵過程,并以選擇合適的行為達到最終的獎酬目標的理論。對于學困生來講也就是說,他們更多的是好的成績能否帶來積極的結果,如果他們認為達到的目標可能性越大,他們的動機強度就越高,反之,即已然。
五、結語
教師的教學過程首要必須關注學生的需求,在這篇文章中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需求,也即要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另外需求分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要求教師隨著課程的進展而不斷進行的多方面分析,反反復復去迎合學生的發展,做到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只有通過需求分析,才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現有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相應的學習需求,并在此基礎之上確定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加大促進素質教育政策的落實。
上一頁 [1] [2]
【試析對高中英語學困生學習需求的一項實證研究】相關文章:
簡論詞匯學習策略培訓實證研究03-03
試析融資方式與企業績效的實證12-08
試析道路運輸需求分析工學論文03-09
試析學科課程教學中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12-06
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實證研究12-06
試析校內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12-02
試析西部大開發對職業教育的需求12-02
探討高中英語學困生教學的論文03-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