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職職業英語優質課程的開發
論文摘要:從當前高職院校開設的“職業英語”課程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制約該課程發展的主要原因,探討了發展職業英語教學的諸多方法,旨在促進學習者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職業英語;高職教育;課程設置
進入21世紀,為了使高等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給予了高度關注。隨著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辦學指導思想的不斷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教學理念的重點也完成了由理論到實踐的質的變化。教育部在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明確規定了高職人才的培養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在2008年,教育指導委員會公布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討論稿)(以下簡稱《高職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中又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實現培養技術、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英語課程勢必將服從、服務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
《高職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職英語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在將來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為目標,以職業需求為主線開發和構建教學內容體系,真正體現高等職業英語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基于課程要求和學生特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一個分支,職業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即EOP)得到了眾多專家們的認同和支持,開設行業英語或是職業英語的呼聲也越來越大。更為可喜的是,有部分高職院校已在該領域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大的收獲,如深圳職業學院、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長沙航空職業學院等,它們多是較為成熟的工科高職院校或地處沿海地區具有起步早,對外貿易較為發達的優勢。然而,在一些內陸地區或是文科高職院校中,職業英語課程的發展相對遲緩。
總之,無論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是教育部的有關要求,甚或是英語教學改革自身發展和學生特點的要求,職業英語或是行業英語課程都要兼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突出對其行業技能的培養。它是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一項實踐探索,更是高等職業教育體現以就業為導向、學以致用的典范。職業英語課程是英語語言學習與本行業基本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高職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該課程定位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場英語交際為目標,以行業英語技能為主線,培養學生在實際職業崗位中應用英語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及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目前的職業英語課程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學效果大相徑庭。如這些問題得不到重視且不能進行妥善解決,必將影響和制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職業英語課程的教學現狀
1.因材施教落實不到位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逐年擴招,一線的高職英語教師們,已經深切感受到無論是生源質量的優劣、詞匯量的多寡,還是在英語水平的等級上,高職生與本科生入學時都存在著顯著差異。當然,英語教育者也不是萬能的救世主,能夠憑借180個學時,彌補前12年英語學習的缺失,使學生一夜之間完成“破蛹化蝶”的完美轉身。12年的英語應試教育,使高職生喪失了學習熱情。英語學習策略嚴重缺失造就了他們無數次的垂頭喪氣。英語自我效能感的嚴重偏低,成就了他們上百次的“繳械投降”。久而久之,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態度,也由愛生厭,再由厭到恨,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2.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職業英語課程被劃分為某些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課程開設的時間多集中在第三、四學期。學時數為32或64課時,教學時數無法保障。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授課語言多以漢語為主。教法陳舊,施行以閱讀和翻譯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教學內容以英語語言知識為主,嚴重偏離了英語應用技能的培養。教學模式則依舊沿襲了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無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何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手段相對落后,不使用或較少使用網絡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師資銜接缺失,要么是缺乏具有語言教學基本功的專業課教師,要么是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英語教師,而且還缺乏學院領導的重視,課堂管理混亂,教學組織松散,教學質量令人堪憂。
二、合理化建議的提出
開設職業英語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針對目前職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尷尬境地,職業英語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因此,英語教育者首先是讓學生愛上英語,愛上課堂,樂于學習,更善于學習。將快樂教育的元素引入到高職英語教學環節中,將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才是當務之急。
1.明確的課程定位是標尺
職業英語課程只是某些相關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而不是某項技能的崗前培訓。學生只有在了解本專業所對應的就業崗位群及其所需的英語技能要求后,才能結合自身條件尋找差距,從而產生緊迫感,進而有可能形成不待揚鞭奮自蹄的可喜氛圍。他們會將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主動思考應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有效學習,以便解決未來職場環境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開設職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愿意接受英語教育的學生,在步入崗位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效形成和提升與自己英語學習能力基礎相適應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只有這樣,職業英語課程才能最終實現提高“學有所用”、“學有所為”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未來職業素養的教學目標。
2.鮮明的專業特點是前提
基于不同專業對職業英語教學的不同要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從而滿足用人單位對于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這是適應專業差異化要求的一種教學形式,更是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重要體現。因此,英語教育者要本著務實的態度,根據本校開設專業的實際以及崗位需求的必要,有選擇的開設相關職業英語或行業英語課程。英語的使用頻率與具體的工作崗位聯系密切,某些工作崗位需要頻繁使用英語。例如涉外文秘、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物流專業等涉外或外貿領域的相關專業,應較為深入且細致地涵蓋整個工作過程,努力做到與真實的職場情境“零距離”。但是,不同類型的單位和不同崗位對英語的需求及使用頻度是不同的。對于護理、汽車制造等專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真實的語料素材是載體
《高職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中建議,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階段與行業英語階段。各個出版商、教材發行者為搶占先機,不分學科不分專業的相關教材,漫天飛舞,良莠不齊。這就對英語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既不能把職業英語課程看成是英語學習和專業詞匯的簡單疊加,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次嚴格的崗前英語培訓課程,而是要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將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滲透到各個專業領域的工作內容中。此外,教學內容要與未來崗位緊密銜接,課堂設計和教學活動都應體現真實的職場情境。這就要求英語教育者適時把握課堂進度,隨時監測課堂效果,認真做好教學記錄,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多元化評價教學質量。
4.教學做的教學模式是關鍵
職業英語課程改革了以語言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的高職英語課程內容,構建了緊扣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該課程遵照具體崗位的工作過程和語言習得規律,對英語知識、能力訓練項目進行整合和重構。因此,英語教育者要堅決告別傳統的“填鴨式”、應試教育模式,使職業英語課程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職場情景化、項目真實化、方法多樣化、考核過程化,才能把顯性課堂、隱性課堂和就業崗位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學生只有具備未來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英語技能和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才能更自覺的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最終成為企業、行業炙手可熱的應用型人才。
5.“雙師”素質是保障
長期以來,一些高職院校教師激勵制度不完善,使英語教師產生了嚴重的職業倦怠,又因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導致教師的自信心不足而不愿接受挑戰。因此,院方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不搞“一刀切”,應采取自愿原則,分批次、有側重地實現“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如將新設課程有側重的安排給中青年骨干教師,并及時總結教學成果。她們精力旺盛、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較濃厚;方法先進,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為其他教師起到一定的模范帶頭作用。再者,可針對學校的知名專業、重點專業的教學特點,分批次地為英語教師安排掛職鍛煉、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其了解相關專業知識,有的放矢的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從而為職業英語課程的開展提供保障。
三、結論
任何一項改革或變革,在最初階段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職業英語教育也不例外。職業英語課程新體系的構建集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為一體,以就業市場為風向標,以促進高職教學內容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為主導,以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為標準,以適應工作崗位實際要求為著眼點,以改革課程定位、教材內容、教學模式、師資內容等為切入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旨在培養符合職業要求、受用人單位認可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這是一次多方面、全方位的職業英語教學改革,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又一次創新。作為奮戰在高職英語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不要因缺乏跨學科的知識儲備,而對職業英語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產生懈怠,無需困惑更勿用懼怕,向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轉型發出挑戰。
上一頁 [1] [2]
【試論高職職業英語優質課程的開發】相關文章:
試論高職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知識觀的重建12-06
試論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03-27
試論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11-20
試論高職旅游禮儀課程的教學改革11-18
淺談高職的 ESP 課程開發比較分析03-27
試論高職英語專業閱讀課程CBI實驗報告12-10
試論職業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優秀人才培養12-06
高職網絡課程開發應用調查與對策研究12-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