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農村空巢兒童所需的關愛
在上個世紀90代初,我國文化界帶頭掀起一場救救孩子的狂潮,當時“小皇帝”,“太上皇”的稱號屢見不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成為習慣,孩子自理能力急速下降,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救救孩子,就是要反對這種溺愛現象。斷斷十幾年,這種溺愛之風有所衰減,但另一種急迫的呼聲又響起來了——給孩子多一點愛。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嘗到甜頭的人們都跟著經濟這根主旋棒轉,競爭激烈。九十年代初的那種緩慢的生活方式徹底脹破連相對保守的農村也卷入進去,農村大量閑置人口,以及他們閑置的時間加速了這種進度。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從而引起農村的空洞,這種空洞影響最大的不是土地的浪費,也不是家庭的穩定,而是兒童的關愛的空缺。農村空巢兒童問題直擺上教育界論壇。
在最近兩千多年的文化歷程當中,儒家“仁”、“禮”觀點一直引導著文化思想的潮流!凹核挥鹗┯谌恕钡摹八〉馈保蕫凼胤ň撮L輩的“禮教”,“恕”即寬容,“敬”即關愛,其間,愛成為其核心,若沒有博大的胸襟,沒有人與人的關懷,那么,儒家思想又何以附焉?愛的教育對于個人而言,從小就被傳教,媽媽講的童謠,鄰里的批評與鼓勵,朋友的互助,無不流露出這種愛。我們說學習是終身的,按其教育關系的性質和空間分布,可以把教育實踐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個部分,隨著孩子步入學校,家庭教育也逐漸退居其次,但家庭教育有很多是學校教育不可取代的,家庭教育講求“言傳身教”,借助倫常關系和豐富的情感色彩,于孩子而言,對他們仁、愛、禮,以及個人品質、行為習慣的培養有極大的整塑性,而這對其接受學校教育及至人生有莫大的影響,也是學校對這方面的教育影響遠遠不及的。
對于中小學而言,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這種整型過程尚未完成,而父母,這個家庭教育的核心成員卻悄然離去,給孩子這方面的教育留下個斷層,使之停滯。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我們才有希求的欲望。對于這些空巢兒童而言,家庭的關愛尚待飽和,而短缺。
按理說,他們對于這些需求欲望會更加強烈,但經調查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有80%的空巢兒童回答“不想念爸爸媽媽”,電話中提到的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認真讀書”,而“爸媽想你”這類情感豐富的句子卻很少,兩成都不到。這又是為何?怎么會對父母的愛如此淡漠呢?于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是愛的失落,他們不是因為不需要愛而是愛在這里變了味,轉了向,而導致他們的冷漠。原因有二:
首先,父母的關愛變質,我們說家庭教育以愛為本,以情、血緣為紐帶。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對父母的關愛,他們更多的需求是生活上的照顧與關懷,他們的感情還處在哺乳期,但由于父母的離去,不得不給他們斷奶,充其次的就是奶粉。父母外出,一個月最多那么兩三次電話,每次最多不過十來分鐘,試想對于一個為斷奶的孩子,這點奶可夠?更不要說奶與奶粉的區別了。他們所求的是關愛,而父母給的卻是壓力——“認真讀書”、“聽話”——“奶粉”,久而久之,希求與所得相差甚遠,當這根弦斷了時,愛也就變成了空影,甚至負擔。而對于青少年而言,青春期的騷動與叛逆往往與爺爺奶奶的無力看管相抵觸,“天下老子最大”的思想慢慢滋長。這也就不難理解上面提到的問題了。
其次,社會因素。對于社會,人們的看法是復雜的,而對于金錢的看法卻極其簡單(農村大眾的看法)。金錢在人做事時往往放在第一位,這也無怪乎我國農業相對薄弱這一國情,中小學生對事物摹仿能力在成長階段也最強,在這樣一個大的氛圍中,愛不能得以張揚,甚至畸形;另一方面更有甚者,某些父母雪上加霜,他們把社會中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觀注入孩子腦中,這樣劣質的“奶粉”怎能不讓孩子“生病”?
當愛失落后,學生學業負擔、精神負擔以及社會負擔就直接壓在了孩子肩上,在重壓得不到釋放的情況下,他們要么選擇逃避,轉向內心,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這種學生在我們調查的空巢兒童中幾乎占了一半;要么選擇張揚,由于得不到父母、社會的正確引導,這種張揚也是扭曲的張揚,很容易走上另一個極端——生活習性無常。
在教育中,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人文關懷,教材也有這方面的傾向,主要是“語文”和“思想政治”學科。由于學科所限,對于愛的因子的投入始終不足,比如初中語文,每冊六個單元,最多只有一個單元以情感為主,但由于教法和側重點不同,很難肯定得到什么感動;而政治學科多是禮儀、道德說教,直接的關愛教育又有幾篇。面對愛的失落,我們提倡奉獻愛,固然不錯,但筆者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這些孩子如何去發現愛、珍惜愛、獲取愛,豈不更好?這也是我們將要大力找尋的答案。
【怎樣看待農村空巢兒童所需的關愛】相關文章:
淺析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思考05-30
談農村空巢家庭的養老保障問題11-19
住院空巢老年干部心理狀態的質性分析與對策12-10
怎樣上好農村小學美術課03-27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5-21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概述論文11-12
城市與農村兒童鉛暴露的比較分析03-26
法學論文寫作所需的準備03-11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7篇【精】05-22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析與對策11-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