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4-06-03 06:02:03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關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論文摘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對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面對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突,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新時期應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高雅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紅色網絡教育平臺,在全球化中培育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關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大學生;民族精神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和歷史潮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歷史原因,使得西方文化在“全球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占主導地位,成為強勢文化,當代大學生面對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問題,愛國主義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內涵和培育方式,使大學生在全球化中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主權和尊嚴,對新時期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全球化背景的含義

      對“全球化”問題的系統研究首先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學術界,也有人認為“全球化”一詞是1985年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特萊維在提出來的,目前,“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和客觀現實。全球化最初是作為一個經濟概念提出來的,主要指的是經濟全球化,即跨國商品、金融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源、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生產力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重組和配置的過程,以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深層次的相互融合、相互依賴的發展趨勢。部分學者從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的視角來觀察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是超越傳統民族與國家主權觀念的跨國行為,是世界不同地區、不同主權國家和不同宗教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互動與融合。全球化體現了人類社會從孤立走向整體、從封閉走向交融、從地區走向全球的社會發展過程與趨勢。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世界上許多國家學者對“民族精神”一詞有許多不同的研究和界說方式,目前各國學者們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內涵,特指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其成員在長時期共同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地區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規范、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的總和。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精神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以來,我國學者都非常關注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研究問題,二十世紀初期,梁漱溟先生曾把不同民族獨特的“精神方向”或“根本精神”歸結為民族精神。張岱年先生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弦歌不絕,多難興邦,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集中體現在“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魯迅先生更是剖析了“我們祖先生于大陸,耕營農業,歷史上滿是血痕,卻支撐以至今日,其實是偉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凝練出為民請命、舍生求法、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國的民族脊梁,代表了我國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這也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的源泉。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傳統與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優秀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開拓了大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大學生的生活。同時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某些腐朽墮落的文化生活與消費方式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我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情懷。

      1.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學生適應全球化的需要

      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越來越緊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當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高質量的工業產品,資本雄厚的跨國公司以多種形式進入世界各國時,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民族和國家概念,各民族主權國家都是世界產業鏈體系中的一環。在西方經濟和資產階級文化的強勢攻擊下,生活閱歷較淺、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很容易在全球化背景下妄自菲薄,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對西方盲目崇拜,淡化了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精神意識,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某些大學生容易錯誤的認為,既然全球化下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巨大,只要薪酬待遇好,大學畢業后在哪工作,為誰服務都不重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大學生群體中應更加積極的培育民族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需要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和高新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使得西方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在“全球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占主導地位,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不是存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而是西方文化的“獨語”,即要求其他民族文化接受西方文化標準,接受西方價值觀念。且西方國家借經濟全球化之機,憑著自身雄厚的資本與技術實力,通過廣播電臺、互聯網、電影電視劇、報刊雜志等多種媒體,不遺余力的在世界各地區宣揚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經濟和政治模式,鼓吹西方意識形態、時尚消費方式和自由主義價值觀。加之朝氣蓬勃、追趕潮流、張揚個性、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思想可塑性強的大學生,受自身年齡、社會閱歷等條件的限制,容易隨著社會上各種思潮、各種熱點問題的變化而變化。往往會拿西方先進文化、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優越性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問題作比較,一葉障目,覺得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很容易降低他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感,造成認識上的偏頗,對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產生親近和認同,不能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3.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學生弘揚時代精神的需要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五千年來雖歷經磨難,但中華文明弦歌不絕,從未間斷,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是因為中華民族英才輩出,涌現出許多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英雄,也有許多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的民族脊梁。在全球化的今天,當我們直面西方文明的強力碰撞時,既要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成果,“師夷長技”,又不可妄自菲薄,以偏概全,一昧崇拜西方。必須大力弘揚以中華民族精神為重要基礎和依托的時代精神,如近些年涌現出的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就是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歷史中的新表達。我們在吸取西方文明,在傳承優良的民族精神傳統過程中,要及時把握民族精神的新內涵,盡量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時代新內涵,增加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四、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對策思考

      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極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的大趨勢下,面對部分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出現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愛國主義精神弱化等問題。我們要積極應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新途徑。

      1.加強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愛國主義始終發揮著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全球化背景下,雖然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國際局勢錯綜復雜,西方反華敵對勢力對我國青年一代的“西化”、“顏色的革命”、“和平演變”的圖謀一直沒有中斷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中,新時期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自覺把國家的安全、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我們要切實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刻理解“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這句話的內涵,努力將自己的真才實學、科學事業同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結合起來,做一個為國家和民族貢獻自己力量的忠誠的愛國者。

      2.創新高校思政課民族精神教育方式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在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學科和課程建設。首先,要發揮高校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大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在理論課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分組討論、紅色經典劇目改編等方式,構建主題突出,學生樂于接受,教學效果明顯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課程。其次,要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思政社會實踐教學方式,通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支部風采大賽,革命紀念館參觀等途徑,讓青年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和弘揚民族精神。最后,要加強大學生的國情教育,以史勵志,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近現代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對民族精神的理解。

      3.創建主題鮮明的“紅色”網絡教育平臺

      目前,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新時期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增強政治敏銳性,與時俱進,加強互聯網教育教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找準互聯網教育的切入點。首先,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運用校園論壇、學工在線、班級博客、班級QQ群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其次,創建主題鮮明、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愛國主義特色的“紅色”教育網站,進行時政解讀,對中華優秀文化、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內容進行的介紹,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高校還要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的監管力度,及時查處和清理校園網上傳播的黃、賭、毒信息,虛擬世界里的暴力信息,以及破壞各民族大團結、分裂國家統一及反社會的主義的不良信息。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網絡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及時占領網絡陣地,創建思想健康向上、內容豐富詳實的民族精神教育網絡平臺,升華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4.營造積極向上的高雅校園文化氛圍

      《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校園文化既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極具時代特色,還富有青年學子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色彩。大學校園文化作為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場地,應把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寓教于樂,將嚴謹的學術科學精神與陶冶情操的人文精神有機結合,以多樣化的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以大學生豐富的創新和創造活動將莘莘學子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現出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應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精神教育。以求真、求善、求美為準則,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務本崇實,既彰顯個性又與國家對人才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將“求真”為主題的學術科技活動與以“求善”、“求美”為主題的文明道德教育和文化藝術教育有機結合。構建以健全大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養為目標的高雅校園文化育人環境,在大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校園社團活動中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五、結束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深入了解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找準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認真分析大學生的心理要求,多層次的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愛國情懷和創新能力,將個人抱負和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有機結合,在全球化中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全球化視野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12-11

    談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法規完善思考03-24

    全球化環境下的民族國家現代規劃12-12

    網絡背景下的作文教學思考與探索12-05

    談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創新12-0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發展探析11-25

    淺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法發展11-17

    探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教學的改革與創新12-09

    新課程背景下對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思考11-22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韩动漫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亚洲国产福利97野狼第一精品 | 日本欧美麻豆精品 | 直接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