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育倫理:價值及其依據

    時間:2024-08-10 18:13:4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淺析教育倫理:價值及其依據

     〔論文關鍵詞) 價值 依據

    淺析教育倫理:價值及其依據

        〔論文摘要〕教育倫屬于應用倫理學領域的價值實踐科學。教育倫理的價值功能在于使教育的本體價值得以最大效度地發揮,使人類對教育的需要得以更好的滿足,使人的生命本質在教育中及其影響后得以真正提升。這體現了教育倫理學的終極價值關懷。其合理性依據是:合乎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合乎的發展規律以及善的理念。

      一、教育倫理學發展背景及其界定

        隨著發展對社會倫理的影響,尤其是界對教育中許多倫理問題的反思,學者們對教育倫理學發展中的問題給予極大關注。在我國,把教育倫理學作為應用倫理學或者作為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來進行系統研究,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20多年來,我國教育倫理學科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許多頗有力度的教育倫理學術之作相繼間世。從對教師倫理學的研究到對教育倫理學范疇的探析,再到對教育的倫理本性和倫理特性的深人挖掘,使教育倫理學的研究視域不斷擴大,研究趨勢逐步走向縱深和現實,在一些基本的理論間題上也形成了相對一致的共識。

        總體上看,教育倫理學按其學科性質屬應用倫理學領域的價值實踐科學,是倫理學在教育領域得到研究和應用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教育中一切道德現象及其善惡矛盾它的研究范圍,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方位的教育狀況,涵蓋顯形教育和隱形教育,涉及教育主體的思想和行為,總攬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以及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關注點上至教育思想、觀念,中至教育制度和規范,下至教育活動和評價。也就是說,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和事,教育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在教育倫理學的視野內。有的學者認為,教育倫理學不僅要關注生活中的教育倫理現象,還應重視教育倫理學基本原理研究;不僅要重視現實教育問題的研究,還應探索古今中外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根基和的聯系。對教育倫理學研究的目的,較多人認為是認識教育的道德意蘊,闡明教育倫理的道德意義,構建教育倫理的規范和體系,探索教育道德性的生成、本質和發展規律,和規約教育道德實踐。總之,教育倫理學的價值體系,可為迷茫的教育尋求倫理的路標和方向,使教育真正成為其本身。作為事實科學和價值科學的統一,教育倫理學肩負著說明事實、揭示規律和確立價值、指導行為的多重使命。

        教育倫理應具有怎樣的價值功能?尋求科學教育倫理的合理性的依據是什么?這不僅關涉到教育倫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價值意義,而且也是教育倫理學具有科學性、深刻性和現實性的內在需要,因此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究。

      二、教育倫理的價值追求

        教育倫理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倫理,也蘊含著善的理念和精神,它是教育運行在道義上和人性上處于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的條件和精神前提。在價值形式上,它體現為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在教育勞動中“應該”如何的價值和規范。它對教育主客體與教育勞動有關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對教育勞動中社會關系的調節,進而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其現實性上,教育倫理指稱的應是教育的合道德性,是倫理教育的現實表現,是教育的一種理想的道德生態:它意味著倫理教育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人文的;不僅是生活的,而且是處于一種生命運動的和諧之中的:教育倫理的價值功能,首先在于它使教育的本體價值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使人類對教育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這應是教育倫理學的終極價值關懷了教育倫理的價值取決于教育的價值取向。關于教育的價值,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歸結為教育內在價值和教育外在價值。前者以個人的發展為出發點,主張教育價值集中體現在促使主體全面自由發展,尤其是個體在人格、和精神生活領域里的自我實現、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后者則以教育的社會效益為出發點,強調教育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適應和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具有從事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能力的各類勞動者。古希臘倫理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必須遵從自然的順序”,按照人的本性去實現個人的價值,把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繼承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原則,主張把人的教育置于現代社會背景之中,特別是從現代人類成就的高度去加以培養:因此,發展人的主動精神和創造能力,便成為教師所要追求的教育價值。

        中國傳統的教育倫理價值觀,不僅導致了中國文化科學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滯后,而且成為直接制約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現代科學的教育倫理價值觀,主張教育確立合乎科學道德的價值取向,即人文主義倡導的教育目的首先在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對教育倫理實體中教育價值主體具有根本性意義

        教育倫理學旨在確立一種正確的教育倫理價值觀,引領教育實踐,使教育活動成為一種價值創造活動,旨在通過人的發展來求得社會發展,又以社會發展來服務于人的發展,并以全體人的高度發展為最后歸宿,使人的發展融于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之中)我們應懂得,“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價值觀離開了重視人這一本體價值,我們這個世界將是一個沒有創造沒有歡樂沒有人的個性的沉寂空間。”

        教育倫理的價值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生命本質在教育中及其影響后得以真正展開和提升.它是教育人性化的良好展現。馬克思在探討人的本質學說時曾指出,“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閉在看來,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結合體,體現在人與世界、人與人的具體的歷史關系之中,體現為活動主體的自覺能動的創造特性,即人的主體性主體通過對客觀物質世界以及對自身主觀精神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以社會文明成果來確證人的本質力量,人的創造性發展體現在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之上,體現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超越之中。人通過實踐活動表明人進行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而教育是人類實踐的重要方式。因此,教育應當成為人的主體性存在的重要實現形式。換言之,教育的存在是為了展現人的本質力量,發展人的人性,而不是為了抑制人的本質的展開和提升,扼殺人的自由生長的本性。誠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這應是教育的倫理精神前提。

        教育應當是道德的教育,因為教育在本質上是向善的。“教育的人文基礎是對人性之善的執著追求。”教育倫理使教育回歸善的本質,回歸于對人的本質的真正觀照。“教育是否有利于調動卞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否有利于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是教育倫理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在人學意義上,教育倫理就是要人們認識到教育是人的本質存在的基礎和實踐方式,以人的本質的理想實現為根本指歸。

        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不僅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且還是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體。教育不僅要培養人的理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人性,使人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最大程度的發展,使人真正成為人。因此,教育倫理性實踐不是要培育一個完全符合社會靜態模式的人,而是要創造一個完整的、合于社會動態運行的人,使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都得到發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的內在潛能,使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得以最高顯現。教育者在促進對象生命本質實現的同時,也應使自身的生命本質得以升華。這意味著教育的價值意義是雙向互動的,教育的主客體都應在和諧的教育中走向人性的光輝。這應是教育倫理的本質體現。科學的教育倫理實現了教育的現實價值與理想價值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教育倫理是社會歷史進步的精神保障。因為倫理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母體。

      三、的合理性依據

        教育倫理作為對教育行為的一種規定,能夠引導、規范和調節教育中主客體的思想和行為,協調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也可以和評價各類教育活動的開展。這樣,教育倫理就成為教育運行的理性杠桿。然而,教育倫理要履行其使命,發揮其功能,使教育獲得一種理想的效果,其本身就必須是科學合理的。筆者認為,教育倫理的合理性應以如下幾個方面為依據:

        (一)合乎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運動過程中內部因素的本質關系以及教育與外部事物之間的本質關系的反映。而教育倫理則是基于教育實踐之上充分把握教育規律所產生的科學思想、規則及其現實倫理秩序。教育倫理只有符合教育規律才能應用于教育過程,并發揮其價值功效。教育規律表現在教育與發展及其和人的發展的內在必然聯系之中,而教育倫理合乎教育的發展規律,也就是既合乎人的發展規律,又合乎社會的發展規律。如以平等為內核的教育民主化進程,其合理性在于它不僅是人的本性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深層次上講,這是教育規律運行的本質使然。因此,教育倫理是人的本質、社會本質和教育本質相互作用、矛盾運動的結果。

        (二)合乎人的發展規律

        教育倫理的目的是指向人的,它所蘊含的公理及道德精神使其能夠成為教育的理性法則。但教育倫理自身只有符合人的發展規律,才能發揮其對教育這個倫理實體的應有功效。

        內因是影響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必須首先喚起人的內在道德需要,才可使人的發展獲得實現。因此,教育倫理的功能必須從規范、約束和限制人的外在行為轉向激勵主體內在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和自我升華。

        人的發展是人身心和諧發展的統一。要全面促進人的生理、心智和德性的和諧發展,就需要一種和諧的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沒有和諧的教育,就沒有和諧發展。”因此,教育倫理必須有助于和諧的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教育目標的創建。

        人的發展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教育倫理強調教師要確立教育公平觀念,沒有任何偏見和歧視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以使各個互有差異的學生的潛能都得以充分挖掘。這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由于教育倫理要以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為其合理性依據。

        (三)合乎社會的發展規律

        教育倫理之所以離不開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因為教育的基本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人,促進個體社會化,以使個體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教育通過培養具有一定社會特質的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社會,又為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創設了新的基礎、盡管教育具有能動性,但教育的發展始終不能超越它所處的特定社會條件、:教育的社會性決定了教育倫理也必然要合乎社會的發展規律。只有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教育倫理才含有真理性成分,也才能正確導引人們的行為,為教育發展指明合乎正義和公理的方向和路徑。

        總之,教育倫理必須符合人、教育、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人的發展、教育發展、社會發展也都必須以科學合理的教育倫理為基礎,并在其中得到真正統一

        (四)善的理念

        教育倫理作為對教育善的價值規定的科學,是以善為其存在基礎的,它本身就是善的一種實踐形態。這意味著教育追求和培育人性的善,更以人性的善為基本前提。這種以善為存在基礎和基本前提的教育倫理,植根于一定的社會現實基礎之上,又為客觀的教育現實服務。它主張:一切教育理念都應立足于使全體公民享受公平而優質的教育,一切教育法典都應在形式和實質上保障教育中的人的正當權益的實現,一切外在的關乎教育的行為表現在目的和方式上都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且又合乎人類基本道義精神,一切關涉人們教育的行為者都應從道義上和良心上切實擔負起道德責任。

        例如,社會環境與育人要求的矛盾,追求效益與教育公正的矛盾,從事有償教育與教育義務的矛盾,等等,都應是教育倫理所要厘定的教育道德問題。教育倫理旨在超越教育的功利性與道義性的對立,實現教育功利、教育道義和教育德性三者的統一。這樣,教育倫理就應該由靜態的范式通過動態的運作,如借助于社會輿論、個人信念、教師道德反思、傳統習俗力量以及教育倫理制度等,逐步使教育善的理念不斷地扎根于人們的意識中,根植于社會現實的生活之中,使教育善的理念通過人們的行為習得轉化為現實的善。這應成為科學教育倫理的合理性之現實依據。

      四、余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討教育倫理的內在精神和外在價值時,我們習慣于把教育道德的利益基礎定位于受教育者,似乎教育主體(教師)對物質和精神利益的滿足是被排斥在教育倫理的視域之外的。事實上,如果教育倫理除了對教育者道德規范要求以外,忽視了對他們的內在觀照和道德關懷,那么其效度和可信度將會停留在表象上沒有教育者真正的人格完善,也就不可能造就出具有完美人格的受教育者。換言之,科學教育倫理的道德利益主體,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包括教育者教育倫理應對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和事,進行道德和道義上的審視以及價值上的引領和導向,從而使教育客體、教育主體乃至整個教育倫理實體,都獲得教育的倫理德性所帶來的榮光和幸福:

        綜上所述,教育倫不僅是規范一切教育行為的理論科學,而且更應是產生完全意義上的道德和精神價值的實踐科學。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淺析教育倫理:價值及其依據】相關文章:

    周代教育倫理及其現代價值11-15

    淺析教育倫理功能初論11-15

    王夫之的消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8

    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淺析學生幸福:教育重要的倫理使命11-17

    淺析孔子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詮釋11-17

    《太平經》的消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論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11-18

    淺析論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的論文03-22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午夜福利精品a在线观看 |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韩国资源一区在线 | 日本亚洲韩中文字幕 | 午夜免费性色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