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進程中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變革
論文摘要: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村的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消解。在此過程中,鄉村基層社會結構重構,并由此帶來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變革。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城鄉統籌 產權改革 社會管理體制
在城鄉統籌進程中,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本文以個案研究為基礎,通過觀察、專訪、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為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伴隨著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傳統村落社會也在發生“靜悄悄的變革”。
一、土地流轉與農村社區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長期處于二元分割的狀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日益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鄉”的發展成為其中的重要問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為農村社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學術界對城鄉統籌中“鄉”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問題。一些學者從“三農”角度出發,主張通過農村發展,從內部來推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如:“通過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支持和引導農村的發展,由城鄉分離走向城鄉一體化。其核心是通過國家整合,將資源盡可能地向農村配置并激活農村內在動力”。還有一些學者從“城市”角度出發,主張通過城市發展和吸納,來拉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日本學者周牧子認為,城市化是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城市化進程的另一個側面是農村社會的再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今天的“三農”問題,已經不能局限在“三農”范疇中來解決了,應該放在城市化進程的角度上來考慮。
不管從“三農”角度還是從“城市”角度來研究城鄉一體化中農村發展問題,始終繞不開的問題是土地問題王宏新從農村地產開發的角度提出了城市資本進入農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定義應該是“讓城市的資本流入農村”。農村地產發展不應該僅僅指當地的發展,而應該鼓勵城市資本和‘城里人’進入農村,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去購買商品房,以城市資本進入農村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徐勇教授認為“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必須增加新的生產要素”。、而這些究竟怎樣才能實現,關鍵是土地問題,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
二、土地流轉進程中的鄉村社會變革
X市是全國首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Y區是X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A社區是Y區的“五朵金花”之一,由原A村撤村建居改制而來。2008年1月,A村撤銷村,建立A社區,原轄區不變。A社區總人口2842人,所轄總面積2.9l平方公里,其中宅基地面積246.46畝,耕地面積1859.67畝,非耕地面積237I畝耕地面積流轉1207畝,占本村耕地總面積的64.9%。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在土地流轉之后,原來傳統的農業社會的逐步消解,農家樂、企業、民間組織等在村落社區中出現,農民不僅僅出現社會分層,社會需求多元化,而且需求層次多元化。
村莊產業結構變遷A村曾經是一個封閉傳統的農業社區,農作物主要以糧油為主,1996年前,全村糧油種植占全部耕地的97.3%左右。1994年前后,農民逐步開始種花,2001年全村花卉種植占耕地面積的97.2%。2002年全村91%的土地經流轉而集中,吸引了數十家種花專業大戶和大公司在“A村”生產經營,花卉規模種植得到很大發展。2003年,花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8年,A社區傳統花卉種植業比例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例上升,社區出現了大型現代園藝、花卉產業。同時社區出現內農家樂、茶館、商鋪、花卉交易市場、商店、超市、菜市等。社區基本上實現了從農業資源向旅游資源、傳統農業向休閑經濟、單一花卉產業向休閑觀光旅游業、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的巨大轉變。產業結構變遷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由以前的偏第一產業轉向一二三產業合理發展,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多元。
村民生產生活方式變遼。土地流轉后,A社區的產業結構以及居民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A社區成了以發展小盆、鮮花和旅游產業為主導的觀光農業特色景區。同時政府引導民間組織、企業的進入,主導打造“農家樂”,構建農村保障體系、農民就業體系等,實現土地流轉后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城鄉統籌模式。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遷,主要體現在農民職業身份的變化以及農民收入的變化。(1)農民身份職業多元化。在我們隨機抽查的40份問卷中,在所選樣本中,失地暫無業、農業勞動者、企業產業工人、個體工商戶、家務勞動者、一般服務業員工、自由{業者、專業技術人員、村務管理者分別占7.5%、l0.0%、l7.5%、22.5%、7.5%、12.5%、2.5%、2.5%。說明在土地流轉后,居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變化,一半以上的居民不從事農業勞動,從事經商或是產業工人。(2)農民收入多元化。在選樣本的平均總收入是3876l元/年,其中土地流轉租金、房屋出租租金、在外務工、集體資產收益、各種農業生產、社會保障金、其它收入的年平均收入分別是5850、4267、l5985、450、2000、5205、1066、3327元,分別占年收入的I5.1%、11.01%、41.2%、1.2%、5.2%、13.4%、2.8%、8.6%。這說明在土地流轉,居民不僅僅收入結構多樣化,而且土地流轉使居民從單純的農業生產解放出來,實現生產方式多樣化。(3)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帶動了農民的多元需求。所選樣本中,在對“有沒有必要建立一個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綜合服務中心”的問題中,有42.5%認為很有必要:有l2.5%認為長遠看有必要:調查中“如果有下列服務設施,將會對您的家庭幫助大嗎?”,有90%以上的居民認為室外活動場所、社保服務站、醫療衛生室和警務室“幫助很大”或“有點幫助”。說明社區社區居民的需求逐步變化。
三、回應與變革:鄉村基層社會重構
在A社區的管理體制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以社會黨委為領導核心,社區居委會自治組織、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社區工作站為公共服務平臺、社區組織的參與服務為必要補充的社區管理格局。
(一)基層社會自治組織:從單一到多元
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由于土地流轉帶來的多米諾骨效應,A社區的基層社會組織也隨著傳統村落的變遷而發生重大的變化。就目前來講,A社區已經基本形成了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齊驅,服務分中心為窗口和民間組織為補充,居民參與的多元格局。
社區始終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實現社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A從村委會轉變為居委會的轉變中,主要工作職責由以前的全能向專業的社會功能轉變。社會事務服務分中心主要承擔政府延伸到社區的工作職能,其經費來源由政府支付,和居民的與社區居委會是合作伙伴關系,體現了社區居委會和政府之間的協作關系。社區工作站足街道辦事處在社區的履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工作平臺和窗口,承擔政府延伸到社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務。社區成立一年多來,充分發揮了社區的自組織優勢,挖掘社區潛力,積極組織居民自治活動。目前,A社區的民間組織比村改居之前有明顯的增多。這些社會組織在居民自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居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
(二)社區治理機制:逐步從控制機制走向協作機制
在A村的不斷變革中,社區一些事物的處理中逐步出現民主協商機制。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對“轉讓土地過程中誰起決定作用”的問題中,62.5%的人選擇“農戶自己的意愿”,10%的人選擇“村集體大家討論的結果”儀有l0%和5%的人選擇“村委會決定”和“政府決定”?梢,在土地流轉前,農民對自己的土地如何處理有了一定的預期,而在處理土地的問題上,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農民自己手中,土地怎么處理是政府、村委會和農民自己協商的結果。
同樣,在居住模式、土地流轉的方式、社區公共事務等問題上,居委會多次組織居民進行協商、談判。A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景區內的居民可以通過把自己的房產由單純的生活要素變為生產要素,提高自己的收益,因此都不愿意集中居住,對此問題,政府尊重居民自己的意愿,充分體現了政府、居委會、居民之間協商的作用。
(三)居民的參與方式:逐步從傳統村落的熟人紐帶走向現代契約紐帶
村改居后,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和社區的逐漸開放,A社區逐漸從封閉的、單一的傳統的農村社區向開放、包容的現代社區轉變。社區流動人口的加快、現代因素的注入等使傳統村落的熟人紐帶只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作用,僅靠傳統的熟人紐帶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區的發展需要。
傳統村落熟人紐帶的局限性必然要求一種新的聯系紐帶來維系彼此之間的關系。盡管農民千年以來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難以在傾刻間得以改變,但是“農民理性經濟人”的特性使其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在與“陌生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必然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后顧之憂。在產權制度改革初期,政府通過確權給村集體頒發產權證書,以確定自己擁有的財產;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不僅簽訂了“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而且,大部分選擇了通過“村委會(居委會)”這個中介來流轉,因為他們知道,在中國居委會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雙重保障,以防自己在土地流轉之后得不到預期的收益。在A村的土地流轉中,土地流轉的338戶中,全部簽訂正式流轉合同,委托給村委會流轉的有307戶,流轉面積占流轉總數的91.96%。
在居民日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契約也成為普遍的聯系紐帶。如花卉協會在訂購種子、洽談業務等方面,餐飲協會在承接業務方面,社區新型集體組織在招商引資等方面,都通過簽訂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親人之間出現“家庭贍養協議”、“財產分割協議”等?傊F代契約的出現以及社區的發展,使傳統的聯系紐帶逐漸消解。
四、結語
土地流轉進程中鄉村傳統的消解與鄉村的現代化并進。隨著鄉村傳統的消解和鄉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社區出現社會分化、社會逐步多元化、多樣化、復雜化。對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社會現代化和進步的表現,未來新農村建設應立足于現代市場經濟,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應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村莊傳統的消解和鄉村的現代化過程并進,鄉村傳統的解體進一步推動鄉村的現代化。鄉村基層社會組織化有利于推動社區利益整合。土地流轉的進程就是鄉村利益格局重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農民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社區中出現大量的新經濟組織和生活組織,這些經濟組織和生活組織,在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市場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利益關系的重新整合。社區新的經濟社會組織在基層社區利益協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宣傳公民意識、動員社區資源,協調利益關系、促成合作關系,提供多元社區服務、提升居民自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土地流轉進程中農村社會管理體制變革】相關文章:
土地流轉與農村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11-17
土地流轉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影響機制11-16
淺析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11-14
土地流轉背景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11-16
論土地流轉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影響機制分析11-20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法律問題11-16
虛擬社會化進程中的青少年網絡03-29
土地流轉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論文11-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