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并軌后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幾點體會論文
為適應社會需求、節約醫療培訓資源并與國際接軌,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指導思想已由課程與實踐培養相結合向實踐為主培養模式徹底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臨床專業學k研允生培養與住Ik醫師規范化培養并軌(以下簡稱“并軌”)應運而生。2012年始首都醫科大學列為首批并軌制試點高校,并軌后最直接的變化是學生必須完成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比以往大大延長了臨床實踐時間,而本專業的學習時間則由原來的12?18個月縮減為3?6個月,本專科僅剛人門,從長遠角度看并軌后無疑更有利于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但短期內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尚有差距。
那么對臨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與過去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有何異同,如何借助“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模式”(是指以學生勝任某種工作為出發點,以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來決定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以及評估方式,是一種以預期的教育結果來指導教育活動開展的教育形式,與傳統的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以知識的輸入為起點的教育理念相對立),使其畢業后真正在實質內容上達到甚至超過并軌后的要求,下面作者依據重要程度依次從人文素養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臨床科研能力培養三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良好人文素養的培養
1.1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包含信念、品格和倫理規范的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教養、性格、習慣的真正養成。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由內而外不但左右其日常的言行,甚至影響其事業的發展、人生的格局。對于醫學這個行業,良好的人文素養,就淺層而言,使醫務人員更具同情心、責任心,更加注意其在工作中的態度、言行,懂得誠實、守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無形中很大程度避免了醫患矛盾、醫療糾紛的發生,也更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懂得溝通與協作,對于涉及的科研也不會出現學術造假、剽竊現象,避免了學術不端;就深層而言,讓人們對生命敬畏衍生更多的人文關懷,真正體會與實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不是就病看病、管中窺豹,其中廣博的人文知識還可開闊視野、更具辯證思維,思維活躍而不拘泥,有利于臨床思維的形成、創新意識的喚醒、潛能的激發,也能讓人們面對臨床工作及科研中的困難與瓶頸,更具韌性與個性,增強其精神力量,進而優雅而從容。用荷爾德林的一句話總結人啊!你可以失去一切諸如金錢、權力、榮譽的東西,但你不能沒有你的品格,你的修養。”
1.2目前現狀
醫學生出身于理科,推理、邏輯思維能力強,但人文知識卻有所欠缺。大學及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文教學內容有限,僅局限于英語、倫理學及哲學,同時教學方式以單一的傳授式為主。另外,大家慣常的思維及應試教育的評估體系忽略了對人文知識的認識與學習。
1.3培養策略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與研究生接觸最為密切的人是導師。首先,應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地不教而教,從思想意識、言語溝通、規范化語言書寫等點滴出發。其次,開展讀書會、人文知識小講座等,科室每周開展涉獵寬泛的人文知的學習,形式多樣,如提出主題,大家共同探討,或者單純個人分享;內容包羅萬象,可涉及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作者所在的科室每周進行一次“讀一本好書、品一杯香茗”活動,全科室同事輪流演講、推薦自己讀過的“好書”,供大家參考。另外,導師還可要求學生在臨床輪轉過程中養成每日寫隨筆的習慣,促使其在人文素養方面進行思考,并定期就此進行溝通。實質上人文素養的培養非一朝一夕,與家庭的教育,科室、學校、醫院的氛圍,乃至整個社會的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模式均息息相關,所以在人文素養培養方面一些好的建議、方法可在整個醫學院系統內統一要求,使學生在不同的醫院盡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于研究生學習的始終。
1.4評估體系
人文素養的范疇寬泛,針對醫學生評估可具化為人際交往能力、職業道德及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界定為與患者及家屬、醫院同事溝通與協作的能力。職業道德,界定為是否違紀違規;是否具備同情心、愛心、責任心、尊重他人;儀表服飾、言行舉止是否符合職業規范等。語言表達能力表現為演講報告時所展現出的氣質、自信和深在的文化內涵。采用自評與問卷相結合的方式。
2.較強臨床專科實踐能力的培養
2.1目前現狀
生源大多為應屆畢業生,缺乏實踐,故臨床思維欠缺也是學生們身上常見的短板。同時并軌后的多學科涉獵有利于學生對于人體、疾病整體觀的建立。但其中本專業的學習時間較短,僅能達到剛剛入門的要求,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尚有差距。
2.2培養策略
首要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層層遞進,專科的學習時間不單純局限在最末這短暫的3?6月,而是向前推進,延伸至整個研究生學習期間。具體可分階段進行要求:第一步,可讓學生以見習的身份提前1?2個月人科或同時將本專業的學習時間分成兩個階段,拿出1?3個月作為第一階段,目的是使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本專業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求精進。第二步,其實是基礎知識的儲備階段,不在導師身邊的前12個月,按學期安排此時期為二級學科輪轉,同時晚上及周末為基礎知識、專科知識、人文知識理論學習時期。此時期,要基本功扎實,做到知識全面和準確、基本概念清晰、靈活掌握診斷原則、嚴格掌握治療方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等。此階段導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水平指導其針對本專科常見病、多發病逐一進行國內外文獻的查閱,以國外文獻為主,精讀和泛讀結合。第三步,專科理論的深人階段,接下來的18?21個月,除常規的輪轉外,業余時間導師安排學生針對本專科某一疾病進行綜述的寫作,導師點評并指導修改,當然此階段與第二階段不見得有如此嚴格的區分,可因學生而異。并定期要求學生抽出時間回科內(如下夜班時間)進行專科小講課,督促其提高學習效率。積極參加相關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時間許可情況下)。參加課題組、科室、國內等不同層次靈活、互動的研討會、學習班,以此迅速擴展和深人專科理論,如作者每年舉辦2屆的全國顱底解剖學習班,學生就收獲極大。第四步,專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導師身邊的階段,研究生學習最后的3?6個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專科臨床實踐工作中,導師嚴格把關,學生針對每一例病患,從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査、初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設計、治療效果觀察,每一步驟進行縝密計劃,并不斷對比、觀察、提問、總結,深入疾病的本質。橫向、縱向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達到觸類旁通。專科理論知識,在實踐-思索-再實踐-再思索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臨床思維得以形成。同時加強專科操作技能的培養,精講多練。導師放手不放眼,并保持充分的耐心,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
2.3評估體系
每天寫隨筆,導師每月抽檢;完成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
3.臨床應用科研能力的培養
碩士研究生培養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查閱和處理文獻資料的能力、試驗設計能力、試驗操作能力、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處理能力及試驗的總結和論文撰寫能力等[4]。如何培養與提高,除去前面已經提到人文素質培養及臨床實踐培養涉及的內容,人們通常不由得從學生自身、導師、外圍輔助三方面考慮,如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視野的擴展;如導師自身素質提高,在科研研究各環節對學生的引導、監督和把關,以及對學生精神上的鼓勵等;如外圍輔助從科研氛圍、儀器、信息咨詢、實驗室技術原理、技術人員的配合、實驗室開放的制度巳搭建良好的科研平臺等[5-以上方式許多文獻已經研究與分析得很透徹,并逐步完善與實踐,但排除這些具化的細節操作,我們在宏觀的思維上能否進一步突破,以期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達到宏觀與微觀上完美地調和。
也就是說,能否傳達給學生一個這樣的思想--科研就存在于日常工作中,可能有的學生會認為科研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及,其實科研的全過程,不管從選題、設計、數據統計分析到最后成文,其實都是一個“游戲”的過程,是一個略微加了相應程序的游戲。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英國布萊克沃頓小學一些學生獨立完成了有關大黃蜂覓食行為研究的全過程,并且用所謂不規范格式書寫的論文最終2010年在《生物學通訊》LeiZer.0上發表。
這種游戲的思維把人們通常認為枯燥、乏味、需要堅韌意志的科學研究,變得充滿了趣味,達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對于科研選題,游戲的思維讓我們精神上得以放松,思維更開闊、發散,在微觀培養的前提及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于問題的提出,敢于挑戰與突破,敢于發現與設想,使其更具創新性、可行性及前瞻性。宏觀與微觀培養相結合,精神上藐視,行動上重視,讓研究生得以具備較好的臨床應用科研能力,在浩瀚的醫學海洋遨游。
與上相比,更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名導師,應該時刻有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學習、欣賞鼓勵的心態,對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想法、意見,應該多加以考慮、鼓勵甚至接納,而不是完全以自己的經驗去指導,指導不好可能就是對創新的打壓,所以說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也是導師成長、學習的過程,如何因材施教,也是我們需要深人思考與探討的。希望不斷修正教育理念與方式,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淺談并軌后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幾點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實施《新課標英語》后的幾點體會論文01-11
論文:淺談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01-24
淺談如何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的論文05-26
淺談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研究生教育11-18
淺談初中生英語寫作的培養的論文03-12
英語高效課堂幾點體會論文03-22
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論文(通用13篇)02-11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論文03-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