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而”的考察

    時間:2024-10-12 06:42:44 碩士論文 我要投稿

    《論語》中“而”的考察

      為了加深我們對“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認識,本文試以《論語》為語料,著重探討“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語義解釋之間的映射關系,辨析“而”動態性的句法特征及語義特點,并通過實例分析,論證“而”這個論元與其它論元之間的關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中“而”的考察的詳細內容,希望能幫到各位讀者,更多內容請瀏覽(www.oh100.com/bylw)。

    《論語》中“而”的考察

      摘要:在古代漢語中,“而”是一個應用頻率高,用法多樣,語義靈活的語詞。“而”的本義是指人兩頰下垂的胡須。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為,“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吨芏Y》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臣鉉等曰:‘今俗刖,作髵非是之切。”隨著漢語的發展,“而”逐漸被假借為代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語詞。據楊伯峻對《論語》20篇中“而”的統計,“而”的出現次數達341次(《論語譯注》),頻率如此之高,在對表達孔子的思想過程中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對《論語》中“而”字進行考察,可以發現“而”跟句子中的主語、謂語、壯語等句子成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加深我們對“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認識,本文試以《論語》為語料,著重探討“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語義解釋之間的映射關系,辨析“而”動態性的句法特征及語義特點,并通過實例分析,論證“而”這個論元與其它論元之間的關系。

      一、“而”作代詞,通“爾”,讀作ěr.表示第二人稱,在論語中僅有一例。

      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陳蒲清《四書·論語》注釋為“天下到處都象洪水一般泛濫,你同誰去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逃避壞人的孔丘,怎比得上跟著逃避整個社會的我們呢?”

      例句中,兩個“而”都是第二人稱代詞“你”,前一個“而”作為主體論元出現,是“易之”的施事者,即而是核心論元“易”的主語。后一個“而”與前相同,同樣用作代詞,充當分句的主體論元,即核心論元“從”的主語。

      二、“而”作連詞,表示連接兩個并列的語義成份。

      在《論語》中,“而”用作連詞出現次數達300多次,其用法極為靈活,語義也非常豐富,通常讀作“ér”。根據其語法功能和語義特征概括有8種。

      (一)“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份呈并列性。

      例如:

      (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人在其中矣!蹲訌垺

      楊伯峻《論語譯注》“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志趣;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中間了。”

      (2)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稇梿枴

      楊伯峻《論語譯注》“晉文公詭詐好耍手段,作風不正派;齊桓公作風正派,不用詭詐,不耍手段。”

      (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额仠Y》

      楊伯峻《論語譯注》“怎樣才算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4)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

      楊伯峻《論語譯注》“真的傷心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么人傷心呢?”

      (5)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队阂病

      楊伯峻《論語譯注》“而——王引之《經議述聞》云:“而猶輿也,言有祝魚它之佞輿有宋朝之美。”很多人同意此說法,我嫌“不有祝鮀之佞,輿有宋朝之美”為語法不順。王氏此說恐非原意。“假使沒有祝魚它的口才,而僅有宋朝的美麗,在今天的社會里怕不易避免禍害了。”

      上例中,“而”連接的都是兩個語義并列的成份,但是連接的類型各又不同,如(1)中“切問”和“近思”是兩個謂詞性短語;(2)中“而”連接的是兩個形容詞;(3)中“質直”和“好義”是兩個主謂結構;(4)(5)則連接的是兩個分句。從而看出,“而”在連接兩個語義并列的成份時,其語法形式是比較靈活多樣的。

      “而”在連接兩個并列語義成份時呈現出有時是順接的語義特征,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時是逆接的,如:“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豆遍L》”。

      (二)“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份表示相因關系例如: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独锶省

      陳蒲清《四書·論語》“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不見賢的人,便反省自身。”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妒龆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

      (3)吾黨有直躬身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蹲勇贰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那里有個坦白直率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

      上例中,“而”既可以連接兩個語義并列的事情或動作行為,還可以直接連接兩個語義互為因果關系的句子。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復合句中,并且“而”字的左邊習慣為原因,右邊為結果。此時的“而”可譯為“就”、“因而”。它們的因果關系不是非常強,如(1)例,“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自省”不一定就在“見不賢”的情況下才發生,完全可以在閑暇時“內自省”。

      (三)“而”表示轉折,相當現代漢語的“卻”,“但是”。

      例如:

      (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

      (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断冗M》

      (3)貧而無滔,富而不驕,何如?《學而》

      (4)說而不絳,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蹲雍薄

      (5)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短┎

      上例中,“而”在句法結構上都呈并列形式,但在語義上則是相逆或相對的,如(1)中“為人也孝弟”與“好犯上者”是逆連;(4)中的“從”與“不改”也是逆接。其它幾例也相似,但其轉折成份的語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兩個句子成份轉折的,如(2)中“季氏富于周公”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是兩個單句。也有兩個是形容詞構成的轉折關系的,如(3)中“富”和“驕”是兩個形容詞。

      (四)“而”表示順接關系,可譯為“就”,“并且”,有時也可不譯。

      如:

      (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秾W而》

      陳蒲清《四書·論語》“行為要在言語前面,做到了然后再說。”

      (2)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為君子!栋速

      (3)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蛾栘洝

      上例,中“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分在事理邏輯上都有先后之分,“而”字后面的動作行為是前面行為的連續。

      《論語》中的“而”表示順接關系還表現在一些連謂句中,如:

      (1)孔子與之坐而問焉!稇梿枴

      陳蒲清《四書·論語》“孔子給座位,然后問道。”

      (2)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路》

      陳蒲清《四書·論語》“衛君等著您去治政,您準備首先干什么?”

      (3)鯉退而學詩。《季氏》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退回去學詩。”

      在《論語》中,“而”連接狀中關系的語義成份中,有一部分表示有順接的意味,可譯為“地”,“著”、“便”或不譯。

      如: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詁諸?《子罕》

      陳蒲清《四書·論語》“有一快美玉在這里,是把它放在盆子里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

      “而”連接的“韞櫝”是“藏諸”的方式狀態,作核心論元的“藏”的壯語,構成偏正結構。

      (五)“而”連接方位詞“后”,構成短語,表示前后兩件事情的連續或條件。

      如: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

      楊伯峻《論語譯注》“今天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禍害了。”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豆遍L》

      楊伯峻《論語譯注》“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

      (3)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和之!妒龆

      楊伯峻《論語譯注》“……,如果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他。”

      (4)君子信而后勞其民。《子張》

      陳蒲清《四書·論語》“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勞動百姓。”

      上例中,“而”和“后”組成的短語繼續起著連詞的作用,它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然后”,“才”。在“而后”連接的前后兩個語義成份中,有著重強調條件成份或前一行為的必要性意味,如(3),語義上要突出“反之”,強調“和和之”的前提。(4)也同樣強調“信”,只有在“信”的條件下才能“勞其民”。

      (六)“而”表示假設或轉折,相當于現代漢語中“如果”,“卻”。

      例如:

      (1)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蹲勇贰

      楊伯峻《論語譯注》“人假如沒有恒心,連巫醫都做不了。”

      (2)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

      《文言虛詞》“假如管氏懂得禮節,誰還不懂得禮節?

      (3)富而可求也,隨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

      楊伯峻《論語譯注》“而,用法同‘如’,假設連詞,……,財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

      (4)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狂正墻面而立也與?

      陳蒲清《四書·論語》“為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就像把臉正對著墻壁站著,什么也看不到啊。”

      上例中,“而”均處在復合句的前一分句,連接分句的的主謂語,使分句具有假設意義。如(1)“而”的出現使主體論元“人”和謂語“無恒”構成假設意義關系。(2)(3)(4)也均是如此句法關系。

      (七)“而”表示兩個語義成份的相關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則”、“就”。

      如:

      (1)子欲善而民善也!秾W而》

      楊伯峻《論語譯注》“您想把國家治理好,百姓就會好起來。”

      (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秾W而》

      上例中,從句法結構分析,“而”連接的兩個分句是并列的,但從語義特征分析,它們又成條件關系。

      (八)“而”連接結構助詞與動詞。

      例如: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楊伯峻《論語譯注》“老師關于文章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

      (2)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妒龆

      張中衛《論語直解》“我不能看見圣人了。”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隨有粟,我得而食諸?《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注》“……,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的著嗎?”

      三、“而”的語法特征靈活多樣,在《論語》中“而”有一例猶“為”或“見”,表示一種意念被動。

      例如:

      夫如是,奚而不喪。《憲問》

      楊伯峻《論語譯注》“奚而,俞樾《群經平議》云:‘奚而猶奚為也’。楊氏也釋為‘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敗亡?’”

      四、“而”在《論語》中用為助詞。

      “因古代漢語中沒有時態助詞”《文言基礎知識》,所以,我們這里談的只是結構助詞。“而”在《論語》中用作助詞主要出現在兩種結構類型里,即主謂和壯中結構里。

      在主謂結構里,“而”表示加重語氣。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稙檎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做個人,卻不將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

      (2)人而不仁,如何禮?《八佾》

      楊伯峻《論語譯注》“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衛靈公》

      陳蒲清《四書·論語》“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上例中,“而”都處在主謂語之間,強調主體論元的行為動作或狀態。“而”在句子組合規則中起輔助連接作用,無實際的語義。

      在狀中結構里,“而”連接副詞或副詞短語,作核心論元的狀語,對謂語動詞加以修飾,如;(1)子路率爾而對曰!断冗M》

      楊伯峻《文言虛詞》“子路不假思索地便答道。”

      (2)必不得已而去,於斯諸何先?《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注》“如果迫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信用這三項當中一定要去掉一項,你先去那一項?”

      (3)曾獨立,鯉趨而過庭!缎l靈公》

      楊伯峻《論語譯注》“(他老人家)曾經一個人站著,我恭敬地快步過庭院。”

      上例中,“而”前面的謂語成份對核心論元動詞加以描述,如(1)中“率爾”是“對”的方式態度,是對“對”的修飾限制。

      另外,《論語》中有一例用法如“之”。

      如:

      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稇梿枴

      例中的“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同“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語法功能一樣。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注釋為“‘而’用法同‘之’,說詳《詞詮》;寿┧鶕,日本足利,這一‘而’都作‘之’。”

      五、“而”在《論語》中用作語氣詞。

      如:

      (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而思?室足遠而!蹲雍薄

      (2)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微子》

      上例中,“而”都位于句末,相當于“啊”,如(1)《文言虛詞》注釋為“……翩翩的搖擺啊!”陳蒲清在《四書·論語》注解為“算了吧,算了吧,今天從政的人危險啊!”

      在《論語》中“而已”相當于“耳”,表示限止,常用在句末,并且多與其它語氣詞“矣”、“乎”等連用,相當于現代漢語“罷了”。

      如:

      (1)夫子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2)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文?《顏淵》

      (3)辭達而已矣。《衛靈公》

      上例句末中的“而已”語法功能也表是語氣詞,但整個句子的語氣主要落在“矣”上,它們共同描述主體論元的動作行為狀態。如(1)中的“而已”表示對“忠恕”的程度限止,它和“矣”共同來描述主體論元的行為狀態。

      綜上所述,“而”在《論語》中的語法功能不僅有實詞中的代詞,還有虛詞中的連詞、助詞、語氣詞。從中我們發現“而”的語法功能在戰國時期已被虛化,但程度不太深,還不夠完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張中衛.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4]孫鈞錫.文言基礎知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

      [5]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文言虛詞淺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6]陳蒲清.四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論語》中“而”的考察】相關文章:

    《論語》中的孔子形象11-14

    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12-03

    試論語文技能訓練中的原型定向12-01

    試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12-01

    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整合11-18

    試論語文課程中的思維訓練03-03

    論語域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3-11

    論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06-14

    淺論語文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幾個誤區12-05

    • 相關推薦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 午夜国产亚州视频在线 | 亚洲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