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寧君的人生傳奇:15天從員工到總經理
40歲“下海”的教授
1982年,寧君從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畢業。大學畢業后他在大連一所軍事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寧君說:"那是一段平靜有序的生活。"由于科研成果顯著,他榮立過兩次二等功,好幾次三等功,30歲時成為當時軍區最年輕的教授。
40歲的時候,也就是在1997年,寧君突然決定下海了。他說:"我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履歷中,在工農兵學商里少了一個‘商字,如果沒有趕上這個時代也就罷了,但既然趕上了就不能不試!"
寧君騎著自行車,到各處去找工作。他要進的是高科技企業。但高科技公司需要的是30歲以下的年青人,40歲?對不起,免談。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大連雅奇電腦公司買軟件,見到了公司老板劉寒柏。兩人交談,一見如故,于是,寧君走進了大連雅奇電腦公司。在公司僅做了一個月,寧君就從最底層做到了總經理。寧君說:"我是中國高科技企業里,從員工干到總經理時間最短的,只有15天。"
但就是這樣一個計算機外行,而且又是一個從來沒有經商歷史的書呆子,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把大連雅奇電腦公司做成全國知名的軟件公司,同時,寧君也聲名鵲起,號稱"東北軟件王".
“Internet盲”當上了“金融街”總裁
可以說,在做軟件行業時寧君是以外行的身份來做,而在做互聯網行業時,他又是以外行的身份來做,和許多互聯網業界的從業者相比,尤其和有著海外背景的人相比,寧君的基礎確實是薄弱了許多。
"作為一個18年前的大學畢業生,不能說是文盲,但有一點可以斷言:是一個Internet盲。"寧君這樣說自己。在從事互聯網這個行業之前,寧君甚至都沒有發過電子郵件,直到來到了金融街之后,寧君還不習慣發電子郵件。
IDG中國區總裁周全是讓寧君做互聯網的關鍵人物。作為投資人,周全對他所欣賞的人材有著"挖山不止"的執著,在周全及寧君的幾位朋友勸說下,寧君終于答應到北京看看。談及這段經歷,"知遇之恩"這四個字是經常掛在寧君嘴邊的。
"當時到北京,周全說,你可以四處看看,IDG在國內有很多投資項目。下了飛機后,是金融街王新政董事長接的我,所以直接就到金融街來了,這是看的第一家企業,也就沒有再看別家。"
王新政董事長的一次待客之舉讓寧君留在了這里,這也是對寧君知遇之恩的體現。但那時的"金融街"每天訪問量只有5000.
"我從來不相信,在這個公司沒干好,在另一個公司就能干好。所以這種選擇并沒有什么對與錯。我第一次進到了一個網絡公司,第一次進到了一個不掙錢的公司,第一次聽到了融資這個詞,企業不掙錢但是可以找地方去要錢。我是做市場出身的,所有的收入都是來自于用戶,而現在要去寫商業計劃,去講一個概念,從投資商那里拿錢。其實,當我們茫然的時候,其他的人也都在茫然,王志東當初也一定茫然過。既然別人能夠越過去,你有什么不能越過去。"
就這樣,寧君在一個連電子郵件都不會發的時候,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來管理、運作這家公司。"我告訴大家說,我是一個外行,但我同時告訴他們,我會在最短的時間進入角色。"寧君的管理方式就是做人,他說:"什么叫管理,就是為人處事。把人事關系處理好。"
寧君不懂互聯網,但在金融街公司,寧君一定會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寧君認為,總裁就是要能夠把人力分配到最佳,就是一個最大的人力資源部部長,等到大家都各司其職,CEO就輕松了。
互聯網沒有老手
寧君是個工作狂,每天要工作到夜里兩點,早上七點半鐘就起床,這已經成了他下海后的生活規律。
"我不光是在做金融街時才感到壓力,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感到壓力。如果僅僅是應付投資人,可能沒什么壓力,但我要把這個企業做得更好,做成最好,無論是在火車站發貨,還是做軟件,還是做金融街。這個壓力是自己給自己的。比如,在資金上,別人都能拿到錢,寧君拿不到就不行;在市場上,別人有了新的產品、技術,你也要有,才能給用戶提供服務;還有收入模式的探索,不能光花錢不掙錢。"
在寧君的眼中,互聯網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新的課題,即使有"老手",也還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既然都沒解決好,也就不存在"老手"、"新手",所有做互聯網的人都在摸索。
"金融街"定位是要做中國的QUICKEN,這有著令投資者看好的概念。寧君先給金融街自身理了一下財:中國有13億人口。10億為農民,城市人口有3億多,1/3是60歲以上的離退休職工,1/3是學生。只有1/3強的是20歲到60歲的人,即1億人口需要理財,其中有6000萬股民、1.3億保戶、200萬期貨主和5000萬超前消費者。這些人都是服務對象。
針對這些用戶,"金融街"迅速推出了小巧、快速、好用實用的實時行情系統"報價精靈";又迅速推出了"股民茶館"、"股市專家在線"、"期貨專家在線"等。
"金融街"的日訪問量到7月份上升為1765萬。寧君迅速進入了角色。
不要老把自己當精英
寧君看不慣一些互聯網公司的老總,常擺出一副人類精英的態勢,他們目空一切,心態最狂、底氣最虛、最浮躁。搞房地產的一年都是掙幾個億,現在的互聯網公司一年花幾個億倒是可能。互聯網公司應當雙腳落地,是企業就應當遵循企業發展的規律。
"互聯網公司是企業,最基本的東西都是相通的,現在大家都往下一層層剝神話外衣。說白了,開一家互聯網公司和開一個拉面館有什么不同,拉面館是講究客流量多少,掙多少錢,互聯網公司也要掙錢。我們業界很多專家,喜歡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神秘化、神圣化,認為自己做的事情脫離那些基本的東西,其實沒任何不同。"寧君對互聯網行業的一些做法已經有些看不慣了。
不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人們常說,互聯網行業,是最強調創新的行業,要永遠跑在最前面。寧君很不屑地說,這個世界,不要老提當第一。
"永遠能和‘第一差兩天,就挺好的。在中國做成王志東挺好,但是做成張朝陽也挺好,第二個上市的怎么了?做第一,會把你累死。當還沒有更多的想法時,不要做第一。做老二跟著走就行了,比如和訊可能找了一百多人,論證了半年多,拿出一個網站方案,我可以等和訊拿出來后,也出一個一樣的。而和訊的付出要比我大得多。這就叫四兩撥千斤。"
有人認為可能因為差兩天,而失去很多機會。寧君說,這是危言聳聽。除非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筆風險資金,他先出來,拿走了。但事實上是:他找到了高盛,你可以找美林,既然是個好東西,就不會只有一個機會。寧君原來做軟件的時候,就有人說,產品的開發速度應當快一點。寧君說,中國的用戶有5000萬,一家企業推出來,我比他晚一個星期,就被他一網打盡所有的用戶了嗎?
當然,寧君并不是不去創新,金融街有一個市場調研部,是在市場上調查其他公司的發展狀況;此外,還有一個研發部,就是要做別人沒想到的,當別人都不變,金融街還要變,而這種變化,是基于金融街對市場的理解。
人是一個好斗的動物
寧君承認現在承受著來自三個方面的壓力。第一個壓力來自業內:"互聯網一日千里,每天都不知道要冒出多少個ICP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有一種鞋跑掉了都趕不上的感覺。"第二個壓力來自自身:"本來做軟件是很前衛的事,在兩年前誰要是提起軟件公司,還感到那是站在潮頭上的公司。現在軟件公司反倒成為‘傳統產業了,人們會問你:還在做軟件啊?好像在做上個世紀的事。"第三個壓力來自IDG:"作為CEO,我拿什么回報它?IDG投了許多家公司,成功的公司就是我最大的壓力。"
寧君最初下海的時候,想等到做成功了一個企業,就收山。而當他進入到互聯網才發現,人本身就是一個好斗的動物。他說,我現在再也不說,如果把金融街做成功,就收山了這類話。寧君現在所想的就是不斷地迎接挑戰。
【寧君的人生傳奇:15天從員工到總經理】相關文章:
傳奇女性:從清潔工到飯店總經理05-12
從普通員工到企業總經理03-22
王旭寧:小家電行業的傳奇人物03-22
張近東:15年賺25億成就蘇寧傳奇11-23
從修腳妹到50家連鎖店老板的創業傳奇11-20
胡晶晶:8平米小店到月銷百萬的傳奇02-21
傳奇女性從打工妹到酒樓執行人02-28
傳奇女性:從打工妹到酒樓執行人03-04
喬布斯和霍金的傳奇人生03-28
總經理陳世麟:從500萬到14億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