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褚時健:從煙王到橙王的創業故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褚時健:從煙王到橙王的創業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幾乎每個上午,褚時健都要來廠里走一遭。負責裝貨的工人們說,這個老頭沒有名人的架子。
最忙碌的一天,從果園運出去的橙子達130噸,整整動用了9部東風牌大貨車。
褚時健,這位大名鼎鼎的企業家,煙草業曾經的符號性人物,如今卻在哀牢山下種起了橙子,且越來越紅火。
褚時健為何選擇在“紅塔山”的產地玉溪重新復出,這塊土地帶給了他什么,當年在煙廠的管理經驗對農民們有效果嗎?
2009年12月10日,褚時健在果園里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件是和下屬商議如何解決來年可能面臨的供水不足,另一件是果園首次發現兩名果農監守自盜,大家討論是不是應該將他們開除。
褚時健的果園越做越大,2008年的純利潤是1800萬元。2009年,它的產量比頭年提高了一千余噸。這個帶著強烈褚時健精神色彩的果園,走到了其8年以來的頂峰。
首次實現股東分紅
2008年,一家雜志結合改革開放30年背景,做了一期題為“30年失蹤者”的策劃,其中一篇文章說,褚時健等人是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歷史進程中的犧牲品和失蹤者,他們“一時風光,永久寂寞”,“他們的犧牲為后來者插上了一個此路不通的標志。”
褚時健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是從今年2月開始的。那段時間,褚時健和妻子馬靜芬曾多次探訪昆明的橙子市場,而昆明的水果商們,也機敏地打起了“褚時健”的品牌。雖然備受爭議,但在云南,尤其玉溪地區,褚時健深得人心。
馬靜芬說,老伴搞果園,是想證明自己之所以成為一代“煙王”,不單單是因為云南煙得天獨厚的優勢。褚時健自己卻說,開始搞橙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消磨有生之年的余暇時間,只是后來才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2009年12月7日,在他的外孫女、事業接班人仁書逸女士的帶領下,我們再次拜訪褚時健。他住在玉溪市區的一片別墅群,保姆開的門,馬靜芬正坐在沙發上擺弄著一堆牛骨頭,她準備將它們制作成一個可以按摩的錘子。褚時健在客廳里來回走動,白襯衫、寬褲子,這是他最常見的裝束。
話匣子從最近的新聞打開:“報道出來后,有人就說我是在出風頭。以前我搞煙,有一次去重慶,光送煙就送出去一千多條,就有人告我的狀,說我褚時健是不是太放肆了一點。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你搞經濟,有時候需要宣傳自己。人氣旺是好事,有的地方門可羅雀,那才是可怕的。”
褚時健更像一個傳說。即使是今天,網絡上仍很難找到他更多的照片,這個閑不住的老頭偶爾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能認出他的人不多。“很多人知道褚時健這個名字,卻不知道我長什么樣子。偶爾也有認出我的,就聊兩句。”
褚時健“出事”的時間是1995年,當時云南煙草的發展延續著勢不可擋的勁頭,煙草經濟的蓬勃發展備受矚目,褚時健一度被視為最大功臣。其時,一家中央級媒體甚至將他和他帶領的企業描述為“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有著更大影響力的市場報和網絡媒體的急速發展,不過是近10年的事,而那時,褚時健已在監獄。“身體越來越差,到最后要扶著墻走。”他說,如果2002年沒有保外就醫,他或許就死在監獄里了,果園更無從談起。
上一季過后,果園的外債已經還清,今年是產量最高的一年,“市場反響很好,股東已經能實現分紅”。目前,他的橙子已經賣到了川渝、東南沿海、西北,以及遙遠的新疆和內蒙古。
“褚果”
褚時健進入水果行業,最開始是受了弟弟褚時佐的影響。兄弟倆的果園都位于玉溪市新平縣戛灑鎮和水塘鎮交界處的山頭上,褚時佐的橙子叫“高原王子”,這樣的廣告牌,從昆明經玉溪至戛灑小鎮一路可見,褚時健的“云冠”牌冰糖橙,卻找不到一句廣告詞。
褚時健的果園分為兩個山頭,一個叫硬寨梁子,面積710畝,一個叫新寨梁子,面積為前者的兩倍有余。之前,這里是一個農場,主要種植甘蔗,效益不是很好。土地是從當地政府和附近一些村莊租賃來的,租期30年,年租金14萬。果園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注冊名稱為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公司就在果園之中,公司董事長是褚時健的夫人馬靜芬,所有工作人員加起來共計22人。褚時健抓生產,馬靜芬管銷售。
當地人把褚時健生產的冰糖橙稱為“褚果”。這一季的“褚果”是11月3日進入昆明市場的,云南以外的市場全部交給一家叫海南科果的公司負責,截至12月7 日,這家公司已經團購了數百噸冰糖橙。“褚果”銷售的主戰場依舊是云南,從12月中旬的數據觀察,果園今年的產量在4040噸左右,是一個豐收年。
農戶將橙子采摘后,果子就在果園里進行第一次統計,并按個頭大小分裝。公司辦公室主任普元星介紹說,最忙碌的那一天,從果園運出去的橙子達130噸,整整動用了9部東風牌大貨車。果子直接運往玉溪市大營街的分廠,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1月,每天出廠的40-50噸冰糖橙經由這里,陸陸續續銷往各地。
幾乎每個上午,褚時健都要來廠里走一遭。負責裝貨的工人們說,這個老頭沒有名人的架子。12月7日,南京金箔集團市場部經理劉廣富特意帶助手來到廠里,一次性買走了30噸冰糖橙,這筆生意的成交價為24萬元,冰糖橙將作為禮品發給公司員工,每人一箱。“主要是看中褚時健的名聲。”劉廣富說。
昆明市茭菱路豐寧平價水果超市老板吳應虎喜滋滋地介紹,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褚果”,無論顏色還是味道都有了飛躍。上一季吳應虎一共賣掉了20噸“褚果”,一直賣到今年春節。2009年,從11月初開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吳應虎就已經賣掉了17噸褚果,“這次至少也能賣掉40噸”。
“褚果”在市場分三個等級銷售,價格上各家水果店可能略有差異,以豐寧平價水果超市為例,褚果分為1級果、優級果和特級果,每公斤價格分別為6.8元、 8.8元、10.8元。吳應虎說,就價格來看,“褚果”的利潤空間并不是很大,“但顧客就是認可它,而且只要賣得好,公司會給我5%的返點。”細細估算下來,他銷售“褚果”能賺取10%-12%的利潤。
最后的7%
12月是褚時健最忙的時節,“今年我們的果子銷售非常好,我們現在只有一臺洗果機器,機器只要出一點故障,第二天貨就發不出來。
關鍵是我們的質量,要做到一年比一年好,這樣才一個帶一個來買。”迫于高產量和價格競爭的壓力,“褚果”的批發價今年低了1元。
家中有三個保姆,她們負責82歲的褚時健和妻子馬靜芬的起居。褚時健習慣了6:30就起床,這時候保姆們都還在睡夢中,閑不住的他就開始給大家弄早餐。“我常說,不知道是保姆在照顧他,還是他在照顧保姆。”馬靜芬說。褚時健說,他現在做的是明年的事情,“我們的土壤已經進行化驗,結果也出來了。我們要根據這個結果,對明年肥料的配置做出調整。我們有五、六個人一起討論,有時大家談不攏,最后還是要我拿意見。可以說,他們都很信任我。”?“果園做這么大,你的理想實現了嗎?”我問。
“還沒有。”他脫口而出。“那究竟要做到什么樣的程度,你才滿足?”他站起身,從茶幾上拿起一個小橙子,這個橙子的表皮布滿粗糙花紋。他給客人端詳,語調渾厚:“和美國進口的冰糖橙相比,色澤上我們已經趕上了,但我們還有這樣的小橙子。別的橙子我們賣8塊(1公斤),這個才賣3塊。搞這個的話,我們就虧本了。”褚時健笑了起來。
“今年這種果子的產量占到了7%,有人說是風刮的,有人說是蟲害,果子是我的,原因認真查,力爭來年將問題解決。”這7%,是褚時健2010年最大的敵人。
“你愿意承認,這樣的丑果子也是褚時健種出來的嗎?”“我的果子,別人認得,我也認得,別人要想冒充也冒充不了。丑果子也是我的,我們只在玉溪市場銷售。其實這種果子的味道很好,但我不希望它表皮花,不好看。”說完,他隨手將手中的小橙子切成4瓣,分給大家品嘗。
農戶才不管你是不是褚時健
作為曾經的“煙王”,褚時健只有在談話時,才有抽煙的習慣,“以前美國有個調查機構,說抽一根煙減少壽命5分30秒,我對這種說法不當回事,很多人,抽煙抽到90歲。我三天一包煙,沒有什么感覺,但喝酒對我有影響。”對于果園,如何平(博客)衡果農的利益,讓這支隊伍趨于穩定,是褚時健經常思考的問題。
目前果園農戶有104戶,兩百余人,分為三個組管理,約有14%的農戶是原來農場留下的,后來大家相互介紹,加入褚時健的團隊。90%的農戶來自戛灑和水塘兩鎮,另有9戶來自普洱市的鎮沅縣。果苗是褚時健的家鄉華寧縣弄來的,通過多年的培育,果實味道已大為改變。農民講究現實的東西,不一定相中褚時健的名氣。
為了留住果農,今年果園新增了一項福利,即果農可以從他們入園的那年算起,每年遞增100元的工齡工資。每戶果農承包的果園面積大概在23畝左右,從開花、施肥到打藥、修剪,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所以他們吃住都在山上。房子是公司的,里面有沼氣,需要買生活用品,就騎摩托車去山下的戛灑鎮。他們每月從公司領取500元的生活補助,工具和農藥的錢都是公司承擔,果農需要學習技術并付出勞動。
12月中旬,果園里還掛有600噸的果子,為了保證品質,公司要求大家在限定的時間內摘完。天還沒亮,果農們就起床采摘了。果子摘完,接下來的功課是施肥,以補充果實帶走的營養。
也有農戶認為很辛苦,一年到頭都住在山上,幾乎失去了自由。
42歲的農民胡九陸說,老家的土地被泥石流吞噬,果園一開建,他就和妻子來到山上。他算了一筆帳,如果兩人的年收入不能達到3萬,日子就難以過下去。胡九陸說,“果農之間有競爭,如果誰的產量低,公司也會說,養不起你,可以走了。”如今,胡九陸已經掌握了全面的技術,遇到病蟲害,不用請教技術員,自己就知道對癥下藥。
這一年胡九陸一共收獲60噸冰糖橙,和幾乎所有果農一樣,產量都有提升,只要年終公司的“收購”價不低于去年,兩口子3萬元年收入的目標即可實現。
對監守自盜的處理
12月10日,褚時健將2月份被邀來賞花的幾個老朋友又帶來了。但這次他們沒有下車,只是在果園里慢悠悠地兜了一圈。
昆明煙廠曾經的廠長瞿靜怡說:“上次我們來賞花,這次來分享你豐收的喜悅。”瞿靜怡也80出頭了,年輕時去北京學習,和褚時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一大早,助手給褚時健注射了一針胰島素,那是抑制糖尿病的藥物。吃完簡單的面條后,瞿靜怡一行就返回昆明,褚時健卻還要在果園里逗留半日。
他來到新來農戶王光榮的地里,那里種有一些稀疏的果苗。褚時健說:“你得把地弄得平整點,趕緊種黃豆。”王光榮問:“黃豆種來吃嗎?”“不是,是做綠肥。”他還告訴王光榮,果苗根部覆蓋著枯葉,是為了保住水分,但同時也要小心下面藏著的看不見的白蟻。
在硬寨梁子的作業區,褚時健聽取了下屬關于兩果農監守自盜一事的匯報,大家給出兩種意見:開除或者罰款。12月8日晚,農戶資某和魯某合謀,在魯某負責的片區,分別盜取650個和452個果子,準備下山偷賣,不料被抓了現行。這個5人參加的小型會議討論出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家賊難防,應該殺一儆百,不但要按公司規定給予罰款,甚至可以將兩人開除。褚時健補充說,兩人2009年度該做的活計還是要做完,罰款適可而止,應該讓他們回家有錢作資本。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可讓兩人寫檢討,按每個橙子5元的計算方式收取罰款。考慮到新招農戶不容易,培訓成本更高,還是建議留下來。當然,如果類似情況再出現,一律開除。褚時健想了想,說,果園首次出現這樣的事情,處理上還是謹慎一點為好。
吃完飯,已是中午,褚時健動身,準備坐車回玉溪。我們走上前,問是否可以再聊一會兒。他慌忙小跑兩步:“不行,太累了,我要休息,剛才你怎么又不說?”就在這一天,褚時健的另一位朋友、昆明煙廠原黨委書記何忠祿告訴我,“我們都私下里談論說,老褚這個人,就像水里的葫蘆,將這一頭摁下去,那一頭又冒出來了。”現在看來,褚時健并沒有失蹤,他只是曾經迷了路而已。
拓展內容:李嘉誠創業故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云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
1940年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后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么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么愿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后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后,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后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板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后,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后打算去讀大學,老板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創業故事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于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并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板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后,李嘉誠穿梭于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債臺終于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后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并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后,“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后,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后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并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并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于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于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占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移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后,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于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場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于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并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并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并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移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后,‘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后,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么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里,“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褚時健:從煙王到橙王的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75歲褚時健再創業的故事11-18
專訪王健:16歲創業從0到月入500萬02-25
比亞迪王傳福從電池王到汽車王的創業成功史03-15
王石創業故事12-09
王小玲的創業故事自述03-28
王力的傳奇創業故事12-27
王傳福的創業故事03-26
平民咖啡王的創業故事11-18
中國鞋王的創業故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