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創業 為何路難走?
隨著國內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據教育部門統計,2005年全國的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340萬人。許多將眼光瞄向了創業。但記者了解到,在島城,今年春節過后雖然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到工商部門咨詢,但真正注冊的卻少之又少。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
據了解,為了鼓勵,市政府辦公廳在2004年2月3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中規定:對從事個體經營的畢業生,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部門批準其經營之日起2年內免交工商、衛生、環保等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登記類及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創辦屬高新技術領域公司的畢業生,可向市科技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有關部門確認后,其以工業產權和非專利技術出資的比例最高可占注冊資本總額的35%。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除參加社會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等所有費用由個人繳納外,其檔案由本人自愿存放在人事或勞動保障部門的,管理費減半收齲對自謀職業、自主和合伙經營的,其自籌資金不足部分,可以按規定申請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對畢業之日起2年內不愿繼續經營而重新找到單位就業的畢業生,可由市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給予重新辦理就業派遣手續。
眾多難題擋住路
一方面是就業的白熱化競爭,一方面是國家和地方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為什么選擇的還是那么少呢?市畢業生就業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面臨著很多的困難。
困難一:切入口難找
據了解,目前,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都有自主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很多畢業生不知如何將自己的所學和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如何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塊新的“自留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并創造出經濟價值。
困難二:資金不足
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也是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多數大學生上學時的經濟來源是父母,可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也只是能供孩子上學,真正能給孩子提供資金的卻少之又少。雖然政府有政策,大學生自籌資金不足部分,可以按規定申請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但一些認為優惠政策中的貸款金額太少,辦理手續太繁瑣。
困難三:社會經驗少目前大學生社會經驗貧乏已經成了通玻如果畢業后選擇自主,必須要求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自己的創業條件進行分析,制定自己的計劃,看自己是否具備未來的老板氣質和素質,比如承擔風險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和領導能力;還要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準確掌握市場信息;做好市場預測,建立經營思路,設計市場進入策略;要學會理財;要撰寫計劃書等等。這對于一個剛剛走出“象牙塔”的來說,也是個考驗。
高校適當開展教育
從擇業到創業,這是就業觀念上的一個重大轉變。走自我創業之路,從長遠看這也是將來大學畢業生的一種重要選擇。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多大學畢業生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走上****創業之路。例如美國有“硅谷之父”之稱的威廉·休萊特,在他母校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恩師特曼教授的鼓勵下,一畢業就向銀行貸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世界首富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大學沒讀完就出來自己創業。“雅虎”的楊致遠與費羅,讀博士期間就在一輛學校的拖車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畢業后租了一套寫字樓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說明并非每個人都非得先在別人的公司里打上十年八年的工,然后才能出來。尤其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直接將“智本”轉化為“資本”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來說,創業畢竟不是說干就能干的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方面,敢于****創業的人,應該說綜合素質都比較高,這就要求他們在校期間學會過硬的本領。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增加創業教育的課程,把創業教育當作一個重要的教研課題來對待。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讓不是理論課那種“紙上談兵”,而需要高校真正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去干,使學生本來要到社會上去磨煉積累經驗的過程,濃縮到內來完成,讓更多的學生畢業后走上的道路。
【大學生創業 為何路難走?】相關文章:
想創業為何要按步驟走03-26
創業路:克服創業難要有強烈的成功欲03-01
走上創業路,再難也不回頭03-26
創業關注:大學生創業難在何處03-12
大學生創業難在何處?02-23
小本創業:不走尋常路03-03
創業的路你要怎么走?11-17
大學生“創業之星”的創業路03-09
大學生創業有“三難”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