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有感

    時間:2020-11-26 16:34:0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有感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輝煌,可他卻要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遺憾就是到臨終前也沒能看到在創新能力上真正超越了他們這一代老科學家的年輕一代。他把這一切歸責于“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出不了有創新思想的人才,真的只是大學的責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顧雪林先生的見解可謂一針見血: “創新性思維需要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應當從孩子開始抓起,從中小學開始抓起”;“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認為,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缺乏師生互動,缺乏課堂討論,缺乏讓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總之一句話,缺乏研究性學習”;“問題的根子還是出在我們自己的教育思維上”。問題就出在我們的教育思維上,這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承擔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

    讀《“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有感

      初進校園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天真活潑。他們對一切都很好奇,都想去弄個明白。他們每一天都很快樂,為一點點小小的發現而快樂。然而,一年,甚至一個學期后,你很難每天都能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笑容了,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每天六七個“40分鐘”他們都要規規矩矩地“端坐”、“恭聽”,目光隨著老師移動,腦子等著老師“灌注”,隨之而來的還有做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書。講課的老師不能說不辛勤,聽課的學生不能說不刻苦,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失去童真,失去快樂,失去創新性思維就理所當然了。

      對于顧雪林先生所說的“研究性學習”和“賞識教育”我非常贊成。因此,在每天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所給是學生的所需,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的靈光在快樂中閃現,讓在快樂中學習的孩子們得到更大、更多的收獲。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做的就是自始至終地相信他們,欣賞他們,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及時地給予幫助。

      會思考的孩子才會有創新,有快樂的孩子才會更愿意去思考。愿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改變自己的教育思維,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快樂學習”中完成知識的積累和靈感的創新,讓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在我們的努力下不斷地涌現,讓帶著遺憾告別人世的老科學家含笑九泉。

    【讀《“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有感】相關文章:

    讀朝花夕拾之阿長與山海經有感08-05

    讀《老人與海有感》有感02-10

    淺談中國的教育之痛11-22

    讀《傲慢與偏見》有感11-03

    讀傲慢與偏見有感11-03

    《老人與!纷x有感10-19

    讀《老人與!酚懈09-22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12-25

    讀《老人與海有感》有感6篇02-10

    讀《老人與海有感》有感(6篇)02-10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AV在线不卡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放 |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