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

    時間:2021-01-14 19:30:2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

      魯迅先生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作為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xué)著作。是集先秦文化思想之大成的一部巨作,為諸子所共仰,更得后世之傳誦。

    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

      我們且先不去探討《老子》中諸如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之類的政治思想主張。光其中《道經(jīng)》——對外界萬物的審視,《德經(jīng)》——對處事為人的剖析,就足夠我們研究的了。

      在《道經(jīng)》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課本《諸子喻山水》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了。的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對于“水”這一意象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人最好的狀態(tài)是像水一樣目標清晰,朝著目標默默的努力,才能最終百川歸海,功成名就。而為政同樣應(yīng)像水一樣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和諧安康。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唯一目標,也能有所成就:反之,再強的人分心于太多事物,也可能一事無成。 另外老子運用了大量辯證的思想,闡述了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例如“曲則全,枉則直,少則得,多則惑”老子以為:事物的存在均在對立的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人們應(yīng)充分觀察事物的兩面性。從正面窺視負面的情況,對于負面的把控,從而更好地了解正面的內(nèi)涵。在《道經(jīng)》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矛盾的手法。在“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中,重與輕,靜與躁是兩對矛盾體系,而重是根本,輕是其次,靜是根本,躁是其次。矛盾之中又有主次之分的見解實屬獨特。于是,在當(dāng)時人類對自然充滿好奇和窺探的階段,老子于正反互證之中得出了許多的真知灼見。其中不乏“禍兮福依,福兮禍伏。無生于有,有生于無”等發(fā)人深省的警世名句。

      在《德經(jīng)》中,老子率先以“上德不德”開頭,強調(diào)真正高尚的德行從不追求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形式上的“德”。這不禁讓我想起司湯達在《紅與黑》中寫道:“那些目不識丁的貴婦,以為噴上濃郁的香水便會抬高她們的素養(yǎng),簡直是癡心妄想。”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所謂“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由于在《德經(jīng)》中,老子主要闡明了為人處事的道理。與儒學(xué)經(jīng)典《論語》中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相同。《德經(jīng)》中也存在著爭議頗多的地方。如老子本人最自豪的一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可以說很好的概括了老子以為最好的處世之道。前兩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最后一條“不敢為天下先”也是民族劣根性的本真體現(xiàn)。如今社會上太多太多的矛頭指向了中國人的“懦弱,平庸,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連魯迅先生生前無助的彷徨,大聲的吶喊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原來這些劣根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種下。這也正是老子之悲哀,道家之悲哀。與儒家的“當(dāng)仁不讓”相比,怪不得只有孔子被世人譽為“圣人”呢。

      總而言之,《老子》作為“萬經(jīng)之王”無論是從思想內(nèi)容還是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上都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起到了指導(dǎo)作用。《道經(jīng)》生花妙筆,《德經(jīng)》字字珠璣。其中妙理,只待后人評說……

    【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老子道德經(jīng)名言名句08-13

    老子道德經(jīng)讀書名言警句09-15

    老子讀后感2000字09-08

    老子高中讀后感1000字08-28

    《道德經(jīng)》2000字讀后感04-06

    《老子》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04-01

    道德經(jīng)的讀后感1500字04-10

    老子名人故事08-03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2000字精選06-17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亚洲就去吻婷婷永久网 | 午夜爽爽福利影院 | 久久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13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