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游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游記》讀后感1
《西游記》想必大家都在熟悉不過了吧!我認為《西游記》是在四大名著之中,最生動活潑的。文章中曲折的情景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個徒弟一路上的歷經艱險,降伏妖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西經。《西游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萬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豬八戒貪財好色,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四個人的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悟空出世至大鬧天宮的情節.讀這個情節的時候心里越看越欣喜。對這本數更是愛不釋手,津津有味的誦讀著每個字。情節表現出孫悟空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和斗爭。幽默、詼諧的藝術風格。《西游記》吧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結合起來,鮮明的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西游記》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生活基礎。同時在神者的形態下,表現作品與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難,七十二變。各種神魔的本領都充滿幻想的色彩,五花八門,奇光色彩的寶貝,是人們為了征服自然或戰勝敵人而想出來的。《西游記》構成了浪漫主義的基本特征。《西游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西游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一朵怒放的花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
本文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朝,當時社會經濟雖然繁榮,膽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難,作者對比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來批評。《西游記》的語言生動形象流利,尤其是人物對話,富有鮮明個性特征,富有濃烈的生活氣。吳承恩善于提煉人民生活中的口語,吸收他新鮮有力的詞匯。
《西游記》中,師徒一行經過千難萬險,終得正果,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分別被如來佛封號。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豬八被封為“凈壇使者”,沙僧被封為“金身羅漢 ”,白龍馬為“八步天龍廣力菩薩” 。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看到現實的影子。
在中國著作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本本都包含著不同的意義,讓我們不斷誦讀吧,不斷了解更多的歷史,都可以體現出我們中華的魅力。
《西游記》讀后感2
《西游記》,我想大家都很喜歡,里面有既活潑又有正義感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和尚,還有唐僧、白龍馬等等一些各有神通的人物。在我眼里,《西游記》是一部能讓人學到道理的書,它讓我受益匪淺。它里面神奇的故事給我許多啟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孫悟空三次用火眼金睛識辨了白骨精變成的人物,而唐僧卻誤認為是孫悟空打死了無辜的人命而趕走了孫悟空。悟空走后妖怪趁虛而入抓走了唐僧師徒。這個故事就讓我懂得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有時候生活中是會遇到虛情假意的偽善者,我們要擦亮眼睛,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對于伙伴的勸告要仔細思考,虛心聽取,切不可剛愎自用,假若兩個好朋友不能夠團結,那么就會讓別人趁虛而入,破壞彼此之間的友情。
在“孫悟空借芭蕉扇”中,孫悟空為了度過火焰山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而鐵扇公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最后孫悟空就去托住鐵扇公主,豬八戒則去南海找觀音,后來鐵扇公主和牛魔王終于把芭蕉扇借給了孫悟空。這個篇章讓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也真正理解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想想自己的學習不也需要這種精神嗎?我覺得英語很難,考試考不好,單詞記不牢。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每天都努力地記住幾個個單詞或兩個句子,那么就一定會把成績提上去的。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
在“孫悟空大鬧天宮”中,孫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于是,太上老君就把孫悟空扔入煉丹爐中,孫悟空居然陰差陽錯地練成了火眼金睛。這個篇章讓我懂得了壞事有可能變好事,好事也有可能變壞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面對困難時,我們不應該用疑惑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把眼前的困難看成是一次簡單的練習;在面對簡單時,我們不應該因為它很簡單而很高興,有時即使你會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所以不管是困難的還是簡單的,都要認真的去完成它。
在《西游記》中我們能學到許許多多的道理,只要你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
《西游記》讀后感3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既然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還等什么呢?!最近,我迷上了一本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西游記》,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或看過《西游記》吧!《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作家吳承恩先生所完善的!同時也是古代第一本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
歷史上,《西游記》也和一件真實的事情有著關聯,這件事發生在近1400年前,年僅27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受到唐太宗的命令離開了京城長安,到遙遠的印度天竺去游學,但路上并不是那么簡單,他遇近艱難險阻,最后到達了印度天竺,回來長安時,他帶回了佛經657部,這個故事和《西游記》中唐僧去西天取經差不多一樣。《西游記》這本書中塑造了許多有個性的人物,比如:神勇忠心的孫行者,心地善良的唐三藏,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和任勞任怨的.沙僧等形象。這些人物是這本書變得多姿多彩,更有吸引力。
《西游記》主要講了石猴出生后拜為美猴王,去拜師并取名為孫悟空,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500年,之后如來告訴悟空如何才能得救:“必須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做唐僧徒弟,保護唐僧,修成正果”,隨后,豬八戒和沙僧也觸犯了天條,也要跟隨唐僧到西天取經,取經的途中遇近危險,出現了許多妖魔鬼怪,但師徒四人并沒有害怕,而是四人齊心協力對付,之后經過一系列艱辛,終于取得了真經,唐僧返回來東土大唐。
小說雖然是長篇巨作,但也是由許多短篇的小故事綴連在一起,真是少一篇都不行啊!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都不行,每一難都是精髓!
小說《西游記》最終的目的原來是想要告訴我們取經人的排除艱難奮斗的精神,并鼓舞人們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永不灰心。但我想到了自己沒有達到小說的目的!而是遇到小小的阻礙就放棄了,就不去奮斗了!阻礙就像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的妖魔鬼怪,取經人有沒有因為妖魔鬼怪的強大而放棄去西天取經的道路呢?他們沒有放棄,而是排除阻礙,勇往直前,直到去西天取完真經。
《西游記》讀后感4
“剛降住了幾個妖,有抓住了幾個魔,這世間妖怪怎么就這么多。嘿嘿、吃俺老孫一棒…… ”聽見這首歌,你一定回想起那《西游記》的片子吧!你讀過《西游記》這本書嗎?沒讀過吧!下面,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想聽嗎?那就往下讀吧!
想要讀書讀的好,首先作者要認得準。《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他于1501年出生,1582年過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區人),是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他自幼聰慧,才藝雙全,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故事。他剛正不阿,隨著奇聞軼事越積越多,他開始將耳所聞、目所讀,心所想整合成一個故事,《西游記》便出世了。
在西游記中,令我最佩服的人物是孫悟空。因為他有一身的本領:在打鬧天宮時,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成了火眼金睛,銅頭鐵臂。會七十二般變化。他的眼睛可以分辨人、妖。孫悟空善于降妖抓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金箍棒一揮,碰著就死,挨著便亡。他智勇雙全,力大無比,是我心中的英雄。
有一集里面寫的是:唐僧被一陣陰風抓走了,他來到一個地方,被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攔下,五人一起談起詩歌來。這時,一位美麗女子來了,她叫杏仙。看見唐僧,心里很歡喜。讓女童倒茶,親自給唐僧送上,孤直公看出杏仙對唐僧起了愛慕之心,想讓他們倆成就一段姻緣,還好孫悟空及時趕來。那些人一下子都不見了。只是多了幾棵樹。悟空看了出來:十八公是松樹、孤直公是柏樹、凌空子是檜樹、拂云叟是老竹;杏仙是杏樹。看到這里,我一下子明白了,哦,原來是猜字謎呀!“十八公”三個字組成的是一個松字。我不禁為孫悟空的聰明才智豎起了大拇指。
師徒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靈山,取回了真經,修成了正果,一路上的艱難險阻真是數不勝數,但他們面對困難時從不退縮,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他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努力向前。俗語說:“人心齊,泰山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最終完成了取經大業,成就不朽的功績。只要我們在實現理想的路上努力前進,永不放棄,就能取得生活的“真經”。
【《西游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西游記的讀后感悟11-09
西游記的讀后感受11-10
《西游記》讀后感悟12-04
《西游記》 讀后感01-01
西游記讀后感12-27
西游記讀后感12-28
西游記讀后感12-28
《西游記》讀后感12-28
西游記讀后感12-28
西游記讀后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