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譚氏宗祠對聯
有關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有哪些特色?關于譚氏宗祠對聯分別又有哪些?以下YJBYS小編為大家提供譚氏宗祠對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譚氏宗祠四言通用聯
七齡登第;
三策攄奇。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神童”譚昭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字彥成,長沙人)事典。
宣猷邊塞;
錫春土茅。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末長沙人譚世勛,字彥成,元符年間進士,歷官郴州教授、秘書省正字。曾扈從皇帝到金兵帥帳,以十條理由說金兵進軍之弊、講和之利。張邦昌建傀儡政權稱“楚帝”時,請他直學士院,他以病為借口不上任。著有《師陶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滁州人譚淵,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間襲父親譚勝的職務,任燕山衛副千戶。后跟從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奪九門,破雄縣,立有戰功。土茅,土階茅屋,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指居住簡樸。
土茅錫券;
邊塞宣猷。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互易),上聯典指明代副千戶譚淵,滁州人。有膂力,引兩石弓,發無不中,從燕王起兵,奪九門,破雄縣,驍勇善戰,夾河之戰中,以馬蹶被殺,謚壯節。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元符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后扈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言講和之利,詞意中激,金人聳聽。
譚氏宗祠六言通用聯
七歲能登上第;
三子盡作大夫。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譚昭寶,相傳七歲應童子試而登上第。下聯典指北宋始興人譚佚,皇祜年間進士,三個兒子也都成為名大夫。
仙客練月得到;
烈婦漬血留痕。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譚峭煉丹得道,后仙去。下聯典指宋譚氏婦趙氏為元兵所害,血濺殿楹,如婦人抱嬰兒狀。
譚氏宗祠七言通用聯
十載父子雙進士;
一時兄弟兩將軍。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元符進士譚世勛與其父譚申政和進士,其間時隔約十年。本聯可作譚姓家祠聯。下聯典指元代帥左都監譚資榮,以其弟資用攻汴梁有功,舉資用代其職。
為人樹起脊梁鐵;
把卷撐開眼海銀。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自題聯。
頗有清香留畫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譚延闿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光緒進士譚延闿自題聯。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聽鯤化海濤翻。
——五代·譚用之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五代詩人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詩句聯。
竹徑支分班玉筍;
江灣族聚躍金麟。
——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
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于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溪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志》)。六世祖譚竹坡約于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至乃孫譚亮采(字熙臺以武舉人資格出任湖南湘鄉、善化兩任知縣)在村中毗鄰而建乃兄云臺及自身祠兩座,于是,譚姓遂為村中望族。長房云臺祠于1992年重修。據譚姓族譜稱,其遠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祿公,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圍落籍。”“湘省譚氏之盛,居全國之冠。蓋可奕公元孫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遷江西虔州,復遷廣東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譚氏尤稱巨族,民國偉人譚延闿屬焉。”該譜又稱:“考譚氏有虔翁,諱崇紀,號宏帙。誥贈資政大夫。原由湖廣遷居江西堯州虔化縣西俊村。今屬贛州,隋唐稱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亂,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眾裔遷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寧靜后復遷于虔。至何時再來廣東,未有記載,大約在洪公(虔公長子,登進士,任廣州儒學提舉)出任廣州時間耳。”據此可知,譚宏帙乃隨子遷粵,成為譚氏之“入粵始祖”。
譚氏宗祠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攬湖海英豪,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華。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1897年自撰聯。
終南山上神人,涉獵文史;
棲隱洞中道士,出入金門。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唐國子司業譚峭,泉州人。好仙術,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傳仙去。亦稱紫霄真人。
勛名炳炳,榮列戊戌六君子;
偉績昭昭,號稱關隴一文人。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維新派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曾設立算學會,結合維新志士講求變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補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為袁世凱出賣,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全集》。下聯典指清代洮州訓導譚詠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堅潔,擅詩文,為同光間“關隴文人第一”。有《看云書屋詩文集》。
祖宗來自江西,慕三閭風景、五指煙霞,欽仰大夫先屈子;
嗣孫守成湖北,綿千秋俎豆、萬古馨香,堪羨公爵邁邢侯。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秭歸縣樂平里譚氏宗祠聯。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光陰冉冉,歲月攸攸,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深潭欲海,力如項羽,智若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為什么?請君息坐片時,試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閑處且安閑,留些奔波過明日;
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仆仆,道途茫茫,牽未住朱顏白發,帶未走黃金碧玉,富似石崇,貴比楊素,綠珠紅拂皆成夢,今何在?替我解下數文,沽酒半壺猜三通兩,會暢飲時應暢飲,西出陽關無故人。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城東西江北岸山譚公廟聯(76+76=152字)
廟祀元代寧海(今屬浙江省,一說山東省弁平縣)人譚處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稱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俠丈義,頗得人心;在廣西梧州城東,西江北岸山上,舊時立有“譚公廟”,所紀念為他正直俠義,扶危濟困,尤其是對水火災禍預見異常準確,而舊時的梧州水火兩災頻繁,故人們立廟祀之,以求蔭佑。該廟已毀多年,今僅存遺址,在梧州家用電器廠內。據地方志載,舊時廟中有這副長柱聯,內容頗有意思和哲理。
姓氏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上聯:長綿世澤; 衣冠百世; 春秋匪懈; 昭假烈祖; 繩其祖武; 慎終追遠;
下聯:丕振家聲。 俎豆千秋。 繼序不忘。 佑啟后人。 貽厥孫謀。 積厚流光。
上聯:百年樹德; 繩其祖武; 蒸嘗勿替; 心誠則靈; 奉先思孝; 孰事有恪;
下聯:奕代流芳。 佑我后人。 祀事孔明。 意虔便安。 敦族言歡。 明德維馨。
姓氏宗祠五言通用對聯
上聯:千枝歸一本; 世代源流遠; 禮樂家聲遠; 典祀千年重; 宗祖規模遠;
下聯:萬派總同源。 孫枝奕祀長。 詩書世澤長。 綿延百世昌。 兒孫紹述長。
上聯:祖功垂福澤; 祖功垂福澤; 澗溪毛可薦; 蒸嘗酬祖德; 福田宗祖種;
下聯:宗德布春光。 宗德衍家聲。 黍稷德惟馨。 昭穆序人倫。 心地子孫收。
上聯:仁義禮智信; 萬葉薦余慶; 衣冠陳俎豆;
下聯:忠孝節德行。 千齡光本支。 禮樂薦馨香。
姓氏宗祠余慶堂五言通用對聯
上聯:余地有亨泰; 土產無價寶; 土能生萬物;
下聯:慶盛多吉祥。 地生有道才。 地可發千祥。
姓氏宗祠六言通用對聯
上聯:本支百世不易; 禮樂繩其祖武; 名垂天地不朽; 聽聰祖考遺訓; 春秋享祀來格;
下聯:烝嘗萬古如斯。 詩書貽厥孫謀。 神與日月同明。 思貽父母令名。 祖宗明命如聞。
上聯:昭穆明其禮教; 祖靈穆乎不遠; 祖宗憑依在德; 恭敬節讓明禮; 子孫亦以為序;
下聯:俎豆薦以馨香。 舊德煥若其新。 子孫對越惟誠。 語默動靜其誠。 昭穆不失其倫。
上聯:福星高照棟宇; 富貴貴在創業; 元吉光耀在上;
下聯:禮樂幸來紫閣。 幸福福于勞動。 福祿繁榮來成。
姓氏宗祠余慶堂六言通用對聯
上聯:道遠幾時通達;
下聯:路遙何日還鄉。
姓氏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上聯:丁蘭刻木思親孝; 千百年祖宗如在; 不忘孝友為家政; 水源木本承先澤;
下聯:孟母斷機教子賢。 億萬世子孫同薦。 還冀詩書著祖鞭。 春露秋霜展孝思。
上聯:百代孝慈山仰泰; 以燕以翼宏堂構; 先代貽謀由德澤; 孝友傳家繩祖武;
下聯:萬年支派水流東。 孔惠孔時潔蒸嘗。 后人繼世翼孫謀。 詩書禮樂盡修齊。
上聯:孝孫弟恭皆學問; 金鼎焚香香結彩; 春露秋霜崇祀典; 秋霜春露懷先澤;
下聯:先祖是皇禮莫愆。 銀臺秉燭燭生花。 父慈子孝篤倫常。 霞蔚云蒸啟后人。
上聯:儼若思孝孫在慶; 祖功宗德流芳遠; 祖澤百年惟禮樂; 祖硯父田垂燕翼;
下聯:祭如在明德惟馨。 子孝孫賢世澤長。 家風十世有箕裘。 階蘭庭桂肇鴻圖。
上聯:神至尊一誠可格; 致孝思高曾以上; 繼高曾孝思不匱; 教孝教忠開世德;
下聯:家常泰萬福攸同。 遵古禮宗廟為先。 奉俎豆明德惟馨。 且耕且讀振家聲。
上聯:謀烈遠貽山石厚; 繩其祖武唯耕讀; 雅言不外詩書禮; 僾見愾聞昭祀典;
下聯:蘋蘩時薦水泉香。 貽厥孫謀在儉勤。 家教無非孝弟慈。 貽美繩武煥宗祊。
上聯:滿門忠節傳宇內; 漫說不如我同姓; 德洽群黎安衽席; 藉談數典知有祖;
下聯:世代宗親在人間。 須求無忝爾所生。 法嚴三尺懔風霜。 富辰小忿不忘親。
上聯:保民子而民歡樂; 聰聽祖考之懿德; 惟籍葵忱修俎豆; 乃圣乃神監有赫;
下聯:寧爾裔則爾熾昌。 思貽父母以令名。 敢憑明德薦馨香。 維宗維袒啟無疆。
上聯:匡扶民物昭千古;
下聯:燮理陰陽障一方。
姓氏宗祠大堂神龕七言通用對聯
上聯:祖德流芳思木本; 樹發千枝根共本; 祖德振千秋大業;
下聯:宗功浩大想水源。 江水源同流萬派。 宗功啟百代文明。
姓氏宗祠二姓合祀大堂神龕七言通用對聯
上聯:休言別族與宗族;
下聯:但道吾翁和若翁。
姓氏宗祠八言通用對聯
上聯: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身范克端,繩其祖武; 世世子孫無相害也;
下聯: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家規有訓,貽厥孫謀。 明明我祖實式憑之。
上聯:奉之以樂,安之以禮; 金鼎呈祥,龍香結彩; 繼序不忘,昭假烈祖;
下聯:敬其所宗,愛其所親。 銀臺報喜,鳳燭生花。 春秋匪懈,佑啟后人。
上聯:祭用烝嘗,仰酬祖德; 僾見愾聯,孝思不匱; 雨順風調,四時無害;
下聯:禮循昭穆,克序人倫。 秋嘗春礿,祀事孔明。 民安物阜,一視同仁。
【譚氏宗祠對聯】相關文章:
甄氏宗祠的對聯11-18
李氏宗祠對聯04-14
關于沙氏宗祠對聯07-19
關于強氏宗祠對聯09-27
關于衛氏宗祠對聯07-20
莘氏宗祠對聯大全11-25
仰氏宗祠對聯大全09-21
國氏宗祠的對聯大全09-23
周氏宗祠的對聯大全01-27
章氏宗祠的對聯大全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