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有企業生產率增長動力分析
國有企業是我國的經濟基礎,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加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便有了最初的國有企業。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國家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的目標更多地轉化成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模型選擇
資本要素投入、勞動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成為生產率增長的三大源泉。但是如何評估每個因素對生產率增長的相對貢獻呢?為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從20世紀的經濟學家Copeland開始,經濟學家Tinbergen、Solow等人經過努力,創造性的使用和逐步完善了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分析方法。從理論上來說,全要素生產率就是各個投入要素無法解釋的部分,當然關于全要素的敘述還有許多別的觀點。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將趨于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具體定義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測量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并據此討論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
目前全要素生產率已經發展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考慮到本文所要研究問題的特點,以及搜集到的數據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實用性較好的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來測定TFP。作為當今全要素生產率度量的主流方法,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在國內外經濟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是根據已知的一組投入、產出的觀察值,定義出投入產出的一切可能組合的外部邊界,使得所有投入產出觀察值組成的坐標都位于這個邊界的“下方”,而且與其盡可能地靠近。起初,把一個前沿生產函數記為:
Yf=f(X,β,T) (1)
式(1)中Yf表示最大可能產出,X表示要素投入向量,β表示參數向量,T表示技術水平。
但是初級的前沿生產函數模型是建立在不允許無效性長期存在的完全競爭市場的基礎之上的,而在實際生產中無效性是普遍存在的,這顯然會阻礙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實際應用。正是認識到這一點,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 denBroeck分別獨立提出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其生產函數表達式中的隨機誤差項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由隨機因素引起的;另一個是生產的無效性引起的。這一模型可表示如下:
Yf=f(Xi,β)・exp(Vi-Ui),i=1,2 (2)
其中:Yi表示第i個生產單位的產出,Xi表示第i個生產單位的投入向量;β為未知參數向量;Vi為反映外部因素對生產影響的隨機變量,并且有Vi~i.i.d.N(0,σ2v);為解釋技術低效性的隨機變量,滿足非負的半正態分布,即Ui≥0且i.i.d.N(0,σ2v);Vi和Ui相互獨立。
隨后,人們對隨機生產函數模型研究不斷進行擴展,其形式也變得豐富了。在本文中,根據所要研究問題的特點,加之在研究中數據搜集和處理的實際情況,選擇了一種具體的對數形式的時變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
lnyit=β0+βklnxkit+βLlnxLit+βTktlnxkit+βTLtlnxLit+vit-uit (3)
其中,yit是行業產出,用經過價格調整的行業業務量表示;xkit是資本要素投入量;xLit是勞動要素投入量;時間趨勢變量t=1,2,3,…,T,反映技術變化。誤差項uit是行業技術非效率造成的產出損失(不可觀測),要求大于或等于0,統計誤差vit與uit相互獨立。
由式(3)可得到,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為:
εK=βK+βTKt (4)
εL=βL+βTLt (5)
如設總規模報酬彈性為E,在生產函數條件下得到:
E=εK+εL (6)
設y、k、l分別表示產出Y、資本K、勞動L的增長速度,那么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可以表示成:
TFP=y-εK・k-εl・l (7)
為了進一步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可對隨機前沿生產函數進行技術進步的推導,得到技術進步指標,具體推導過程如下:
(8)
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的另一個指標―技術效率的變化TE,對TE的研究可以從技術效率TEit開始:
(9)
式(9)中的uit引用Battese(1992)的設定,uit被定義為:
(10)
其中,η是行業的技術效率指數增長率的估計量;ui是技術非效率指數的估計量。由此可以得到:
(11)
要素計量
(一)產出計量
由于產出的多樣性,有形產出和無形產出有時是沒有辦法進行精確計量的。在全要素這類研究中,通常用GDP價格指數、主營業收入、產業收入等近似研究,在本文中,考慮到數據的搜集及樣本的實際情況,產出指標選用每年總的銷售收入。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為了消除時間、通貨膨脹等干擾因素,對產出指標按第一年為基準進行了平滑處理,以更好反映產出情況。
(二)資本要素投入計量
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研究中,對資本投入要素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現在的學者一般都是以資本存量作為計量指標。本文中選用的資本投入指標選定為固定的資本存量,當期實際資本存量由上期實際固定資本存量與當期實際凈投資兩部分構成。目前學術界比較推崇用永續盤存法來估算資本存量。永續盤存法實質上是對歷年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進行重估價后,根據所選折舊方式確定某個資本消耗,按逐年推算的方法計算在編表時點上的資本存量總額、固定資本消耗和資本存量凈額。根據永續盤存法推導出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Kt=Kt-1(t-1)δ+I(t) (12)
式中,Kt和Kt-1分別表示第t年和第t-1年的資本存量,I(t)表示t年的投資數,其中在本研究中折舊率δ采用慣用的5%進行分析,另外基期數據是采用若干年固定資產投資系列數據進行線性回歸估計得到的。
(三)勞動要素投入計量
由于我國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的工資分布不均勻,且漲幅很快,加之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由于自身特點,沒有嚴格執行工時管理,所以在估算勞動要素投入時用工資或工時計量就不準確。因此,為了保持人力資本投入的實際情況,采用從業人數作為指標。
實證分析
(一)研究樣本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我國所有行業的國有企業以及國有控股企業,采用1999年到2008年國企各個行業匯總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庫。研究投入產出指標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二)計量結果
根據選取樣本中時間段的數據,運用計量軟件Frontier4.1和Eviews6.0進行分析和檢驗,得到我國國有企業對數形式的時變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擬合結果如下:
lnyt=11.66208-0.291911lnk-0.425749lnl+
0.071922tlnk-0.084704tlnl (13)
(t值1.548321* -0.770845** -0.959609** 1.464989* -1.145078**)
注:*為10%置信水平,**為25%置信水平。
根據計量軟件計算結果,帶入模型的各個指標的計算公式,經過整理,得到表2。
(三)結果分析
投入要素產出彈性和規模報酬彈性(εK、εL和E)。1999-2008年勞動要素投入呈直線下降的態勢,國企1999年勞動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為-0.51045,當時已經進入規模報酬遞減的區域,以后的十年間,勞動要素還在不斷的投入,卻沒有給國企帶來遞增的邊際效益,這勢必會導致國企的生產效率大大減低。1999-2008年國企的資本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還是處在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勢頭,1999-2002年資本產出彈性處在負值,但是在以后的年份逐年攀升,這很大程度上與20世紀90年代國企的改革有關,使得資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圖1顯示1999-2008年,國企已經呈現規模報酬遞減,并且越來越嚴重,這使得資源在配置過程中沒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國企規模的結構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全要素指標(TFP、TP和TE)。1999-2008年這十年來,國企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為10.025%,從每年的數值來看,除了2001年為負值外,其余年份都為正值,并且增長勢頭穩定在10%附近,可以說,十年來國企很好地運用了國內外前沿的技術,加速了整個國企的增長。計算結果顯示,十年間,國企的技術進步增長非常明顯,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平均增長率達到9.7107%,這一結果表明國企在技術更新、引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效果明顯。相對技術進步,國企技術效率的增長卻沒有那么顯著,除2000年左右的高效增長外,以后每年的增長都不很明顯,這說明國有企業雖然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目前的實際生產水平與最前沿生產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明國企在技術改革這一發展方向上存在巨大潛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國有企業規模過大,已經進入規模報酬遞減的區域,特別是勞動力投入的報酬在直線下降,但是目前國企的資本投入產出狀況良好,否則規模報酬遞減的負面效應會更加嚴重。計算結果顯示國企十年飛速增長的動力是運用了先進的技術,也就是說國企技術的迅猛發展,掩蓋了其效率低下的弊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國企不至于陷入困境,但是從整個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國企的長遠發展來看,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合理的。
政策建議
削減國企勞動力要素的投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先要識別國企現有臃腫部門和冗余人員,然后進行組織結構調整,精簡或合并效率低下的部門,裁減冗余的員工,對現有龐大的組織進行瘦身,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避免過多的組織層級滋生官僚作風,從而導致組織決策效率低下。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建立學習型組織,讓員工在不斷進步和提高的組織環境中發揮最大效用。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必須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和薪酬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讓真正有能力的員工能夠在國企中一展才華,消除“搭便車”現象,明確責任制度,使員工始終處在一個優勝劣汰的環境中,激發員工潛能。
發揮資本運作優勢,提高資金利用率。國企經過多年的發展,顯然已經不適合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如果還想通過勞動力要素投入拉動國企的發展,那肯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這一點從文中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出。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目前我國應該走資金密集型的發展道路,發揮國企強大的集團資本運作優勢。由于我國經濟的特殊性,使得國企在國民經濟中有著很明顯的規模效應優勢,雖然從總體上看國企已經進入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但是本文的研究已經探明,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勞動力要素過多且低效的投入,抵消了資本要素投入產生的積極貢獻。國有企業要扭轉這一頹勢,不僅要提高國企員工的工作效率,還應當在資本利用和運作上下功夫,繼續憑借強大的資本優勢,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始終處于行業的領先者,通過兼并或收購,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將市場交易成本轉移到企業內部,增強對產業鏈的控制,使國企擺脫由政策扶持下的龐大半商半政的形象,轉變成為行業內真正的領頭羊。另外,提高國企的資金利用率,就必須建立資金流向責任制,消除“吃大家”的現象,避免資金使用權利和責任的分離。加強國企員工的成本意識,不浪費國家財產,讓國企的每一分錢都能發揮作用。
明確國企生產率增長的動力源泉,加大技術改造的投入。索洛說過:美國經濟的80%-90%是由技術進步拉動的。近十年來,國企能持續增長的動力主要是技術進步,但是有些國企還沒有認識到這點,或多或少的偏離了這一發展軌跡。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應該明確科技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國企要想得以長足的發展就必須調動資源推動技術革新,加大在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我開發新技術,不斷提高生產力。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國家應該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國企采用新技術,特別是在新技術采用初期,經濟效益還沒有產生時,更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從國企自身方面來說,為了提高技術革新的能力,應該成立專門的技術開發和引進部門,并且提高該部門在國企中的地位,國企內部建立鼓勵技術革新的制度,充分調動員工開發新技術的熱情。國有企業有別于規模較小的私有公司,在應用新技術時比較保守,這導致許多新技術被引進回來或開發出來還沒有被應用就夭折了,抑或應用時已經錯過了黃金時期,為了有效的改善這種現狀,國企憑借其強大的財力,可以建立相關技術的孵化基地,為這些重大技術的引進、開發、試驗和應用鋪平道路。這樣既可以提高新技術被應用的效率,又能降低國企的風險。在以后的發展中,國企要盡快走出一條自我研發為主、引進為輔,小范圍試驗、大范圍推廣的健康的技術革新路線。
【國有企業生產率增長動力分析】相關文章:
國有企業整體上市的分析03-11
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分析05-19
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分析03-10
國有企業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06-08
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改革03-18
國有企業采購和倉儲管理03-13
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的問題與措施03-06
國有企業資本運作的策略06-02
國有企業的資本運作淺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