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氣候變化加劇霾發生
會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現任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氣候模擬與氣候變化、東亞季風氣候變異及其預測等。
“隨著我國東部大氣污染的加劇,冬春季節霾天氣次數顯著增多,影響著數億人口的生活和健康。”中科院院士王會軍指出,東亞冬季風減弱、副熱帶西太平洋海溫負異常、北極秋季海冰減少等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我國華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發生頻數和嚴重程度。
他認為,將氣候因素考慮在致霾原因范圍內有可能實現對霾的季節預報,副熱帶西太平洋海溫負異常和北極秋季海冰減少能夠于一個季度前監測到,從而可用于霾天氣的季度預測。
氣候變化和氣象因素對霾污染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由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增加是霾天氣增多的主因和基本物質條件,而燃煤、交通和浮塵等是大氣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同時,氣候變化和氣象因素對霾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但此前關注不夠。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氣候系統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王會軍做了題為《我國霾污染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的報告,引起與會者高度關注。
王會軍表示,改革開放以后,能源消耗的急劇增加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為霾天氣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霾的性質,對霾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同時他也指出,從氣象分析中可以看出,霾日數的變化并沒有隨能源消費量的增加而簡單地增加。研究顯示,1980年之前,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霾日數表現為快速增加,而1980年以后經濟快速發展,霾日數卻表現為明顯的年際變化,甚至有些季節還略有減少趨勢。
據此,王會軍判斷,除了能源消耗或者污染排放以外,肯定還有其他因子影響霾的變化。他分析了1961年~2012年間我國霾的發生情況,發現氣候變化對大氣污染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霾的年代際變化與東亞冬季風有密切關系,1961年~1985年,東亞冬季風偏強;而1986年~2010年,東亞冬季風明顯偏弱。所以,霾日數在這后端就相對偏多于前段時間。
王會軍解釋說,東亞冬季風偏弱的情況下,地表風速減弱,冷空氣活動減弱,濕度減少,這樣就越有利于霾的形成。
此外,副熱帶西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異常通過影響東亞冬季風變化,同樣可能影響華北地區霾的發生。
對于王會軍團隊的研究,中科院院士呂達仁表示,霾的產生是污染排放與氣象因素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我國霾污染研究確實忽視了氣象因素。他認為,將霾的問題與氣候過程結合,能夠給予更科學的解釋。
全球變暖帶來的北極海冰急劇減少,加劇了我國霾發生
隨著全球變暖,北極海冰急劇減少,這一變化已對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天氣、氣候產生顯著影響。那么,是否對我國霧霾天氣的形成也有影響呢?
對此,王會軍院士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他表示,我國東部地區冬季霾發生日數與北極秋季海冰變化有著顯著關系,北極秋季海冰的減少能夠加劇我國東部地區霾發生。
王會軍表示,不要小看氣候變暖后北極海冰減少的問題,最新研究發現,我國東部地區霾的增加可能也與北極海冰的減少有關。
他解釋說,北極海冰減少后,太陽的反射率低,冰面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后,會加速融化的節奏。而北極一旦變暖,整個北半球的氣候都會發生變化,冷空氣活動路徑偏北,我國東部冷空氣活動變弱,這就導致大氣靜穩,擴散條件變差。
北極秋季海冰減少,華北地區冬季的霾也容易高發。王會軍提醒,今年秋季北極海冰也屬于偏少,是霾有可能在冬季高發的一個指征。
研究還發現,當熱帶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像今年這樣的厄爾尼諾年份,中國華北地區霾發生的概率會加大,要警惕霾污染可能高發。
目前,霾天氣的48小時甚至72小時內的預報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對氣候因素導致霾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季節性預報霾天氣平均狀況。王會軍表示,如果能做到提前一個季度預報霾天氣平均狀況,政府有關部門將能夠提前部署有關措施和安排有關重大活動,個人也可更好地提前做好健康防護準備。
【氣候變化加劇霾發生】相關文章:
韓國留學應了解的氣候變化問題11-03
氣候變化相關的雅思英語作文(精選13篇)10-26
全球氣候變化英語詞匯集錦07-05
聲樂演唱發生技巧09-24
關于霧霾的英語作文10-31
冬季兒童怎么防霾07-29
霧霾天的駕駛技巧匯集04-27
雅思作文寫作素材:霧霾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