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設計
人在行進在街道的過程中,作為街道邊界的建筑不是作為量塊,而是作為面表現出來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設計,希望對大家有用。
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設計
1、建筑
街道空間的主要邊界就是建筑,B·魯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中說:街道正是由于他兩旁的建筑才形成街道,摩天大樓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可以看出建筑是城市街道環境中的重要人工組成部分。
因此,建筑是街道景觀必須重點關注的部分。那樣就涉及到建筑與街道協調的問題。在尺度上和諧,讓人在心理學上有個舒適的感受,在視線上能便捷的感受建筑帶給街道空間的豐富度。蘆原信義在《街道的美學》中提到了寬高比(D/H,D為街道寬度,H為建筑外墻的高度)的問題,根據他的觀察,D/H>1時隨著比值的增加會產生遠離感,大于2時產生寬闊感;D/H=1時則比較勻稱。
當然,由于各種差異,這種數據不能作為唯一標準,但是在實際進行建筑與街道的控制規劃時能適當考慮,就會為營造良好的街道景觀提供先決條件。
人在行進在街道的過程中,作為街道邊界的建筑不是作為量塊,而是作為面表現出來的。因此,建筑的立面(其包括的構件的比例關系,材料,色彩等)則是影響街道景觀的重要的因素了。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從視覺舒適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設計,以協調統一為一般原則了。所以在沿街的立面的設計上要從街道景觀的方面進行整體的考慮,以期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整體感,不至毫無關聯而造成視覺上的雜亂。
當然,協調統一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定程度的新奇與變異也是視覺興奮的重要部分。同時,由于街道流線的平直化現象,往往造成沿街建筑僅僅在垂直緯度上變化,但是前后關系上過于平面,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最好能設計一定的凹凸組合,在表達前后關系的同時也形成一定光影上的變化,從局部打破街道過于平面的現象。
2、路面鋪地
城市街道、人行道的鋪地的質感、圖案和色彩是街道景觀中引人注目的特征。鋪地材料的不同質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受和行為,例如青磚鋪地的古樸,鵝卵石鋪地的小巧與輕松。
鋪地圖案就類似在地面作畫,是打破單調的鋪地形式,豐富視覺效果的有效手段。鋪地材料的選擇是一個需要斟酌的問題,不同的街道氛圍宜采用風格對應的鋪地材料,因為鋪地面積廣大且長時間作為視覺上的著眼處,當追求與整體環境的統一,避免變化過多而造成視覺疲勞。
3、綠地
街道綠地可以說是街道景觀中最豐富多彩的組成部分。在景觀學上有關于人的動物性的論述,提到人類天生喜歡泥土的芳香,綠葉的清新,天空的蔚藍和寬闊。我們內心渴望這一切,它時而強烈時而沉寂,但從未消失。
在城市生活中,人們很難接觸到泥土、山川、河流,但是綠葉卻是可能的。在沉悶和毫無生氣的城市中,綠地想必帶給我們些許親近自然的溫情。讓我們在樹葉的顏色中知曉四季的變化,在暴曬的硬地炙烤下找一片陰涼。
機械式的"一條路兩行樹"的線性布置應當被突破,可以利用樹木和草地適當圍和空間,從而串點成線,形成親切且又趣味的綠化空間帶。城市街道綠化還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的影響,在夏季持續高溫的地區,當注重綠化的遮陽作用,適度的改善街道微環境。
在街道綠化的布置的時候,當充分利用條件進行多樹種的立體式配置,灌木與喬木結合形成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也要充分注意與街道氛圍的配合。例如繁華商業街道當不能過度遮擋視線,以影響商業氣氛。
4、休憩小品及城市雕塑
有關調查顯示,人在步行是適當的距離大致為300m,而超過500m會產生疲乏的感覺。所以,街道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設置休憩小品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強調街道公共空間屬性的重要方式。休憩小品的設置是否得當也是評判街道是否友好的一個標準。
前面提到通過綠地圍和小型休憩空間的方式可以和這一點綜合配置。另外休憩小品和城市雕塑的造型也是很具有符號性的,能夠藉此展現城市風貌,傳達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質。
城市街道植物的景觀配置模式
1、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據地形與環境來模擬自然景色的綠化模式,從植物的配置到活動空間的組織、地形的處理等都以自然手法來組織,形成一種連續的自然景觀組合。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講究樹木花卉的四時生態,植物的自然形象與建筑、山、水的配合關系一另一方面則追求大的空間內容與色彩的變化,強調整體的景觀效果。
沿街在一定寬度內布置由不同植物種類組成,具有高低、濃淡、疏密和各種形體變化的自然樹叢,注重植物層次、色彩與地形的運用,形成變化較多的景觀輪廓與層次,在四季之中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形成生動活潑的氣氛,增強街道的空間變化。
2、規則式
規則式是指有規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種規則的圖案重復出現,注重于裝飾性的景觀效果,對線形注重連續性,對景觀的組織強調動態與秩序的變化。適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園林植物布置,因為綠化空間成帶狀,因此能使街道園林植物景觀井然有序,而且有規律的、簡潔的綠化模式能滿足 交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規則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為常綠植物、喬術、灌木與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層次式、色彩式的組合。修剪的各類植物在規則式的街道園林植物景觀中.常常表現出莊重、典雅與宏大的氣質。植物的高,低層次的組合,往往使規則式街道植物景觀的景觀效果對比鮮明,色彩的搭配更為醒目,成為城市街道景觀的地域性標志。在規則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觀構筑物,也以秩序組合并加以點綴,同街道園林植物景觀取得統一,并融為一體。
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與規則的統一與分離,在統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離之中求得對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與規則式兩者的特點,所以變化較多,在景觀中注重點的秩序組成。
混合式的空間構成,在點的變化中形成多樣的統一,同觀者之間的距離可更近一些。它不強調景觀的連續性,更多的是注重個性的變化。因此,在城市園林植物景觀中,混合式的手法較多地應用于城市街道綠化景觀變化豐富的區域。
4、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兩側主要布置喬木、灌木、常綠樹和地坡形成的濃密的樹林。豎向層次豐富,街道空間有明確的方向性,行人與汽車走入其間如入森林之內。
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觀一般適合于路側有較寬綠地,且又遮蔽的路段。兩側樹木枝葉繁茂,不易看到周圍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種植,則比較適應現狀地形,可結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齊種植時,若將地形整齊,則能使景象莊重。
5、簡易式
簡易式指在街道兩側各種植一行喬木或灌木形成"一條路,兩行樹"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觀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形式。簡易式適合于以步行為主的、人流量大、停駐時間較長的空間,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業街。
6、多層式
沿路兩側布置多行落葉喬木、常綠樹、灌木和綠籬,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異的層次。特別是常綠樹和花灌木能顯露觀賞的特色,行進在路中可產生整齊中富于變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據層次的多少安排相應的面積。多層式不僅在景觀上起到美化街道環境的作用,同時也為城市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設計
(一)設計思路
以人為本,體現生態性、舒適性、參與性,營造居民生活環境,反映現代人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愿景。按照現代人對物質和精神需求,合理配置功能,力求滿足人本要求,創造一個感性的、可觀可游的園林景觀環境。
(二)設計原則
1、人性化原則
環境設計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體現人本效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提倡居民參與意識,追求環境的舒適性、多樣性,實現對居民的不同需要的滿足。
2、協調性原則
小區的景觀設計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與主體建筑相協調,充分利用規劃設計手段,將住宅、道路、綠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等在用地范圍內進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組合,創造有序流動的小區空間系列。
3、整體性原則
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靈魂”是居住小區的整體性。通過整個小區的空間組織、住宅建筑群體布置、小區的整體色彩、綠化布局等,構造小區的整體形象。另外,彼此間的協調也要加以保證,形成有變化、有韻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間。
(三)規劃布局與功能分區
規劃場地為長條形,總體布局采用組團式布局,以游步道串聯,形成大核心,小組團的景觀布局結構,使每棟住宅樓的居民都享有均好的景觀環境。
1、主要景觀節點
在兩個組團之間形成主要節點,為人群集中的區域,以無視覺障礙的大形鋪裝為主,可以體現出小區內的地形開闊、清新,使人入目一新的感覺。布置休息座椅、景觀亭、大型景觀樹木等,營造熱鬧、閑適的生活環境;結合茵綠的草地,色彩繽紛的上層中型喬木,中層有觀花小喬木及灌木,低層配以高貴的龍舌蘭等,使整個節點廣場顯得高端、大氣。
2、小組團
以宅旁、樓間綠地空間為載體,就近布置兒童活動場地、運動場地、休閑場地等功能區,與主體建筑相結合,形成小組團,滿足組團內居民的休閑活動需求。
3、消防撲救場地
消防撲救場地占用了較大區域,是不可缺少的功能區,為使其與景觀環境相融合,需對其進行了景觀化處理。一是鋪裝材料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既豐富了地面色彩,又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二是在場地內噴涂趣味圖案,如兒童跳房子游戲圖案、貓抓老鼠游戲圖案、迷宮圖案等,在不影響消防功能的前提下,賦予場地休閑活動功能。
4、大面積生態綠化區
植物以常綠喬木、觀花灌木、地被為主要搭配方式,營造層次感強的生態景觀。芳香樹種可采用白玉蘭、桂花、含笑等;觀花樹種可采用美麗異木棉、大花紫薇、細葉紫薇、火焰花、黃槐、雞蛋花等;球形樹種可采用黃金榕、石楠、山茶等;棕櫚科可采用蒲葵、蘇鐵、棕櫚等;觀干樹種可采用龍舌蘭、小葉紫薇等,地被可采用野水仙、結縷草等。其間配置小品有園凳、園桌,有鋪裝路、鵝卵小徑、步汀等。各景相互輔成,形成幽雅別致的生態環境,融健身、休憩、靜坐于一體。
(四)景觀要素分解
1、鋪裝
首先滿足行車行人的安全,其次考慮生態性,采用靈活多變的鋪裝形。地面鋪裝材料主要選用鄉土天然材料,如卵石、砂巖、板巖、粗面花崗巖等,局部做一些毛石、卵石裝飾或彩磚裝飾。避免大面積硬質地面,小區道路采用透水混泥土,柔化路面,確保小區環境清新樸質、豐富自然。
2、植物
(1)植物配置
整個小區選擇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花卉樹木,有機的組合,合理的搭配,并形成參差錯落,疏密有致,季相變化明顯,景色獨特的景觀。種植設計中考慮到小區內整體效果的統一和局部效果的特色,在總體植物配置上,采用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通過散植、叢植、孤植、混植等不同的配植方式,力求創造疏密有致、高低錯落、變化豐富的植物生境。植物與不同的功能空間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創造不同的空間序列和特色鮮明的植物景觀。
(2)植物選擇
以亞喬木、花灌木為主,體現其良好生態環境效果。地被以葉色苗木和花灌木為主,形成局部大片色塊,體現亮麗的植物圖案線條美和韻律美。主要選用植物品種有:扁桃、小葉榕、白玉蘭、蝴蝶果、美麗異木棉、蒲葵、蘇鐵、棕櫚、桂花、含笑、大花紫薇、細葉紫薇、黃槐、雞蛋花、黃金榕、龍舌蘭、火焰花、臘梅、大葉紅草、山茶、鵝掌柴、滿地黃金、七彩朱槿、野水仙等。
3、園林燈具
選用造型美觀的庭園燈、草坪燈,達到既美觀,又經濟實用的目的。
4、微地形處理
在小區局部位置,通過挖填小丘,既豐富了視線,又能增加整個小區的綠地蓄積率。
5、無障礙設計
整個小區應考慮殘疾人和兒童推車的便利措施,滿足現代人對情感關懷的需求。
商業街景觀設計
(一)設計思路
步行商業街景觀是動態的空間景觀,具有時空連續性的韻律感和美感。步行商業街把街內外不同的景點組成了連續的序列,同時本身又成為景觀的“視線走廊”和“生態走廊”。設計充分考慮人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及心理等要求,從形式美感、空間美感、時空美感和意境創造等方面進行步行商業街景觀設計。
(二)設計原則
1、人性化原則
步行商業街是人們公共交往的場所,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鋪裝、小品的設備都應具有人情味。
2、生態化原則
生態化傾向是21世紀的一個主流。步行商業街中注重綠色環境的營造,通過對綠化的重視,有效地降低噪聲和廢氣污染。
3、可識別性原則
構成并識別環境是人和動物的本能。可識別的環境可使人們增強對環境體驗的深度,也給人心理上產生安全感。通過步行商業街空間的收放,界面的變化和標志的點綴可加強可識別性。
4、要創造輕松、宜人、舒適的環境氛圍
步行商業街是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人們出于商場,忙于購物和娛樂,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緊張情緒,通過自然環境的介入,可以大大緩解這種緊張情緒,創造輕松、宜人、舒適的環境氛圍。
5、視覺連續性原則
步行商業街線形和空間設計具有從步行者步行的角度來看四維空間外觀,且應當是順暢連續的、可預知的線形和空間。
(三)規劃布局與景觀要素
步行等一般為線性帶狀空間,其長度遠遠大于寬度,具有視覺的流動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時,會進行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活動,時而漫步前進,時而停留觀賞,時而休息靜坐。因此它可分為:運動空間和停滯空間。運動空間可用于:向某處前進、散步、游戲比賽、列隊行進或其他集體活動等。停滯空間可用于:清坐、觀察、讀書、等侯、議會、討論、演說、集會、沉思、娛樂、儀式、飲食等。
功能空間:
運動空間應相對平坦,無障礙物,寬闊,利用臺階高差巧妙的向停滯空間過渡和聯系。停滯空間可相應設置長椅、樹木綠蔭、獲觀景臺、車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獨立的情況,也有渾然一體的情況。停滯空間如果不從運動空間中分離開布置,就不能創造真正的安全環境。運動空間容易給人流動和延續的感覺,而停滯空間往往給人以滯留和安全感,運動空間引導顧客向兩個方向流動,不宜使用者停留和匯集。
【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設計】相關文章:
建筑的構成要素分析09-15
園林景觀鋪地設計要素05-12
生態景觀設計要素06-12
景觀設計的要素和方法研究08-13
物流系統及其構成06-21
小城鎮街道的景觀設計08-14
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10-09
關于色彩構成的基本要素知識03-31
植物景觀配置的要素05-30
園林景觀設計的四大要素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