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在各個領域,許多人都需要跟試題打交道,試題可以幫助主辦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學教師資格證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教師資格證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1
一、單選題
1.禮、樂、射、御、書、數是我國( )的教育內容。
A.現代社會
B.奴隸社會
C.原始社會
D.封建社會
【答案】:B
【解析】: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教育內容。
2.孔子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下列的觀點中不是他提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三人行必有我師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答案】:D
【解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不是孔子提出的觀點。
3.外部影響轉化為內部發展的要素的根據是( )。
A.實踐
B.主觀能動性
C.教育
D.訓練
【答案】:B
【解析】: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身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4.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發展、傳統教育走向終身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的( )。
A.生產性
B.科學性
C.民主性
D.商品性
【答案】:C
【解析】:
教育的民主性體現為教育的普及、教育機會的均等及傳統教育向終身教育的發展。
5.在我國的學校課程結構中,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隱性課程
【答案】:A
【解析】:
我國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是學科課程。
6.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宗旨,著重培養學生的( )。
A.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B.良好習慣和自主意識
C.良好的個性品德
D.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
【答案】:A
【解析】: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7.上《植物的葉》一課,老師講葉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動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太陽。從而認識到自然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植物與空氣、水、太陽(即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學會保護自然。這一過程體現了( )教學原則。
A.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
B.鞏固性
C.量力性
D.因材施教
【答案】:A
【解析】:
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強調教學中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8.著名生態學家、生物學家洛倫茲發現,剛出生的小鴨子會發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動物進行學習。這一觀點支持了教育的( )。
A.神話起源說
B.生物起源說
C.勞動起源說
D.心理起源說
【答案】:B
【解析】:
生物起源說認為學習是動物的生存本能,“印刻”的概念恰恰體現了動物這一本能。
9.最近一周小明的情緒一直不高,他的班主任王老師為了了解情況,去小明家進行家訪,這體現了教師勞動的( )。
A.創造性
B.長期性
C.示范性
D.空間的廣延性
【答案】:D
【解析】:
班主任老師進入到學生家庭進行家訪,這體現了勞動空間由學校之內延伸到了學校之外,是教師勞動空間廣延性的表現。
10.最早對班級授課制進行系統論證的教育家是( )。
A.福祿貝爾
B.奧蘇伯爾
C.蒙臺梭利
D.夸美紐斯
【答案】:D
【解析】:
最早對班級授課制進行系統論證的教育家是夸美紐斯。
1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所學知識向學生進行提問屬于( )。
A.形成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相對性評價
【答案】:A
【解析】: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題目中老師在課堂上就所學知識向學生進行提問屬于形成性評價。
12.小芳看到有人隨地亂扔果皮紙屑,立刻產生了一種厭惡感,這是一種(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答案】:B
【解析】:
道德情感就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出現的一種內心體驗。
二、材料分析:
材料:
老師:雪化了變成什么?
學生:雪化了變成水。
老師點頭表示肯定:雪化了還能變成什么?
學生:?
老師:雪化了,天氣——
學生:越來越暖和了。
老師:大家穿著的衣服——
學生:越來越少了。
老師:小草開始——
學生:發芽了。
老師:小燕子——
學生:從南方飛回來了。
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雪化了變成春天。
老師:對了,雪化了變成水,但也能變成春天!
問題:
1.該老師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學方法?(6分)
【答案】:
案例中該教師采取了問答法。問答法又叫談話法,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談,以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去獲得新知識的教學方法。案例中的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得出“雪化了變成春天”這一答案。
2.這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是什么?(6分)
【答案】:
談話法的優點在于能夠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青表達能力;并使教師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從而提出一些補救措施來彌補學生的知識缺陷,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保持注意和興趣。談話法的缺點是教學組織比較困難,教學時間不易控制。
3.該如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6分)
【答案】:
在教學中,運用談話法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做好提問準備。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準備好談話的問題、順序.如何從一個問題引出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
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
第三,要善于啟發誘導。當問題提出后,妥善于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對直觀教具觀察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歸納、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并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準確地掌握知識。
中學教師資格證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2
1.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
C.教育者和教育內容
D.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動的開展都要以這兩個要素為前提。
2.( )是上課的必要補充,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備課
B.課外輔導
C.布置作業
D.考試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D.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范)與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它的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屬于課堂紀律類型的選項是( )
A.教師促成的紀律
B.集體促成的紀律
C.自我促成的紀律
D.學生促成的紀律
【答案】D。解析:課堂紀律一般分為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和自我促成的紀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
A.《學記》
B.《論語》
C.《大學》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
6.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有( )
A.個別教學
B.復式教學
C.特朗普制
D.設計教學法
【答案】A。解析: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有個別教學和現場教學兩種。
7.班主任工作總結一般分為( )
A.學年總結和學期總結
B.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
C.班級總結和教學總結
D.學習總結和活動總結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總結,是對整個班主任工作過程、狀況和結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評估,進行質的評議和量的估計。一般分為兩類,即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一般在學期學年末進行。
8.靈感現象是( )的結果。
A.直覺思維
B.綜合思維
C.聚合思維
D.分析思維
【答案】A。解析:直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整體及其本質直接領悟的思維活動,它表現在對事物及其關系的敏銳、迅速地識別和整體地把握。靈感現象就是直覺思維的結果。
9.義務教育具有明顯的( )
A.時代性
B.經濟性
C.強制性
D.創新性
【答案】C。解析:義務教育是指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制定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故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
10.“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體現了( )
A.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答案】B。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直觀性原則。考生需注意區分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與直觀性原則的內涵。
11.信息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條件是( )
A.思維
B.想象
C.注意
D.復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過內部言語形式默默地復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定,再經精細復述可轉入長時記憶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經復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則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遺忘。因此,復述是使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12.當一個人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時,拒絕相信此事,以減少心靈上的痛苦。這是防御機制中的( )
A.壓抑
B.否認
C.文飾
D.代償
【答案】B。解析: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似乎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以此減少心靈上的痛苦。這種自我防御機制稱為否認。
13.“人實際上因為生活在社會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這句話體現了(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教育社會化
D.實質教育論
【答案】B。解析:題干的描述出自涂爾干,體現了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
14.“兒童中心主義”違背了( )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C.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答案】D。解析: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要圍繞兒童轉,這違背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
15.在限定時間內產生大量的觀念,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 )特征。
A.靈活性
B.獨創性
C.發散性
D.流暢性
【答案】D。解析: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征。
16.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A.獨特性
B.穩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
【中學教師資格證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相關文章:
2017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題08-13
2017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09-23
最新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考題07-22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題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