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古詩詞教學經驗
引導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小學古詩詞教學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您,謝謝您的閱讀。
小學古詩詞教學經驗
一、學會搜集資料
短小精悍的古詩蘊涵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比如:詩人事跡、時代背景等,通過查找資料,閱讀資料,為學習古詩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讓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學習唱古詩
雖然小學生所學的古詩都比較通俗、簡短,背誦起來較容易,但是如果能讓學生用“唱”的方法來背誦古詩,是不是會更吸引同學的興趣,效果會不會更好。我覺得一首很長的歌詞背下來很困難,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卻可以很快記住。再說,中國的古詩詞本來就可以唱,比如:孟浩然《春曉》、李煜《虞美人》、蘇軾《水調歌頭》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所以以“唱”助讀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在學完一首古詩以后,可以讓同學們選用現成的曲譜與古詩詞巧妙聯姻,即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歌曲曲譜為古詩詞配曲,這樣既便捷實用,又別有情趣。學生每次到這時候都特別興奮,個個都能大展歌喉,有的同學甚至在課前就為古詩配好了曲。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會誦讀古詩,還學會“唱”流行歌曲,真是一舉多得。
三、學習演古詩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條是“注重閱讀感受和情感體驗”。而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情景,則是啟發學生感受和體驗的好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非常好的課本劇,同樣,古詩也有意境,可以讓同學們演一演。比如:教學《贈汪倫》一詩,學完全詩,我讓學生把詩中描寫的離別情景演一演,有一個同學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還有《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通過表演,學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詩內容,而且能深刻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既學詩,又學表演,學生們可真是全面發展啊
四、學習畫古詩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還主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限的。是的,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大力倡導創新能力,而想象是創新的前提。語文的閱讀不能“見槐是槐,見柳是柳”,在古詩教學中就更離不開想象,只有邊讀邊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古詩語言精練,行文短小,留有許多的 “空白地帶” , 這就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所以說,古詩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載體。我國的古詩詞一向講究詩情畫意,只要你用心品讀,就會發現,每首詩甚至每句詩都是一幅美麗的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進行“詩配畫”,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中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在腦海中展現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畫面,再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用畫筆再現出來。這樣的做法尤其適合于田園詩、寫景詩的教學。這樣讓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領悟到的畫下來,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學習古詩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所學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當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后,也就是把自己的收獲表現出來了。
五、學習古詩改成小故事
古詩詞中的畫意真情不僅可以用圖畫描繪,更可以用優美的語言展現。例如,在教學《游子吟》這首古詩,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充分體會游子對慈母的的深厚情感,我讓學生將這首古詩編寫成一個故事,讓學生充分想象,寫出他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我自己也寫了幾篇下水文(由古詩擴寫、改寫),同學們讀了這些美文,在唇齒留香之際不覺感慨萬分:原來,詩詞還可以這樣來讀。在后來的詩詞教學中我就經常讓學生把古詩編寫成小短文,引導學生將詩人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此一來,同學們不但把古詩內容、情感理解了,還多了一次練筆的機會。
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正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要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料,為他們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終生受益。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不同古詩的具體特點,巧妙設計教學方法,合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與“生成”,引領學生穿越時空與古詩深入“對話”,讓古詩教學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延伸閱讀:七種公式教你學好小學語文
1. 讀一讀
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 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中考考查項目之一。
2.劃一劃
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復習鞏固,一目了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于求教于老師同學。
3.查一查
查什么?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 書能力的過程。對于似曾相識的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問一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鉆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題,而且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5.寫一寫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何故?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6.練一練
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 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后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 能。
7.想一想
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 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不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 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反復誦讀
古詩詞節奏鮮明、音韻鏗鏘,讀起來別有一番韻味。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古詩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深情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
(一)讀準字音。讀,講究字正腔圓,字正則音正,腔圓則韻足。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例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學生大聲讀詩,把詩中的渭、浥兩個生字和朝、舍、更三個多音字的字音讀正確,做到聲音洪亮飽滿。
(二)讀出節奏。古詩詞形式整齊、節奏鮮明,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就能讀得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教師可以示范讀,指出詩句中停頓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告訴學生讀出節奏的方法,即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讀的時候注意做到聲斷氣相連;或者采用師生前四后三輪換讀的方法,讀出古詩的節奏。
(三)讀出韻律。古詩詞講究押韻、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長仄短的讀法,把詩的韻律讀出來。例如朗讀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教師先進行范讀,讓學生注意傾聽,看看哪些字是輕讀,哪些字是重讀,輕讀的字是第幾聲,重讀的字是第幾聲。要讓學生明白現在一、二聲的字相當于古代平聲字,要讀得輕而緩;三、四聲的字相當于古代仄聲字,要讀得重而急。這就是平長仄短的讀詩方法。另外,詩中押韻的字叫韻腳,漫、干、安三個字就是詩的韻腳。讀韻腳時可以比其他的字讀得略重一些,聲音延長的時間略長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長字音,應根據需要來把握重音或者拉長音的分寸。
二、揣摩詩意
在傳統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串講方式釋義。這種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實、逐句理解,但過于單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應從整體把握,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領悟詩意。
(一)自主揣摩。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古詩詞的意思。例如教學《泊船瓜洲》,可以讓學生通過借助注釋、查找工具書、聯系上下文領悟詩義,看插圖想象詩句的意思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和體驗,比教師用串講的方式品詞析句更加有效。
(二)互動探究。當學生大致了解了詩意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在學習《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教師拋出問題: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字替換詩中的‘綠’字?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積極展開交流。有的說用到字,有的說用滿字,有的說用入字,有的說用過字,還有的說用舞字……最后發現不管用哪個字替換都沒有綠字用得好。因為綠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動態感,把春風寫得活靈活現,生動表現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舉象入境
古詩詞的意境是由一個意象或多個意象形成的藝術境界。朱光潛先生說: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教師要想方設法把詩歌的意象打開來,讓學生見到意象,進而領悟詩情。例如執教《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教師可以抓住雨、柳、酒三個意象進行教學。雨是送別詩常用的一個意象,表現悲傷的感情。詩的一二句描繪了一幅雨后美景圖: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與陽關以西的荒無人煙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傷感。柳是一個特殊的意象,從《詩經》惜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就有了借柳寄托離愁別緒的開端。柳者,留也,柳留諧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酒這個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詩詞中常用的,借酒寄別情、消離愁,酒可謂送別的絕佳媒介。《雨霖鈴》中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讓人深感離別凄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抒發離愁別緒的樂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勸酒話別、荒蕪陽關等圖片,讓學生步入離別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古詩詞教學中的拓展,表現出讀的拓展和寫的拓展。一節課只讀一首詩是不夠的,以一詩帶多詩已經成為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一是讀詩人的其他作品,加深對詩人思想性格的了解,把握詩人的寫作風格。比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淚的意象鏈接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分析詩人面對國破家亡時的悲憤流淚和聽聞收復失地時的喜悅之淚,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二是讀相同主題的作品。例如,學習了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拓展學習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青門柳》等一類描寫送別的詩,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寫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執教《贈汪倫》時,結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引導學生寫出朋友間依依惜別時的心境。或者讓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將原詩改編成故事、抒情散文甚至是現代詩歌。通過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小學古詩詞教學經驗】相關文章:
SAT Ⅱ的物理教學經驗09-24
肚皮舞入門教學經驗10-14
牛津英語教學經驗分享09-04
中考化學教學與復習經驗總結08-27
對外漢語知識教學經驗分享06-09
小學生必備古詩詞73首04-28
2016年小學語文古詩詞分類匯總07-25
對外商務漢語教學的經驗分享07-31
CPA備考經驗經驗分享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