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質量管理的七項思考
質量管理思維會決定質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結構的建立,其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質量的好壞。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努力挖掘自己的思維,力圖使之最科學。對于質量管理,yjbys小編有如下觀點:
一、質量是制造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明白,因為質量是由制造者掌握的,他們將質量弄好了,產品就沒有質量問題;如果他們將質量弄壞了,并不會因為有了檢查就會變好。這是最簡單的理解,更深一點的意思就是僅靠檢查是控制不了質量的。
但是,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人卻不夠深刻。質量的保證并不在制造者,而在于質量管理,檢查只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是為了保證質量。如果認為質量是由檢查來控制是不對的,但如果認為質量與檢查無關那就更不對了。
二、我們保證的是通過自己手中的產品質量全部合格,而不只是自己干得合格。
這一原則提示,上道工序的產品不合格,如果從我們手中流了過去,我們同樣有責任。我們不但要干好所謂的“自己的活”,還要監督好其他人的活,這樣才能做到全員參與。(這一原則直接影響到責任判定,很可能別人的問題,但由于“我”沒有認真監督,而導致責任在“我”。)
三、我們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向管理者提供最真實的信息,而不是為了控制產品合格。
檢查員查到了不合格的產品,馬上督促責任人將其整修為合格,但并沒有將這個情況記錄于報表中。問他為什么要這樣,他說:“你放心,我絕對能保證我查到的問題都會被整改好,既然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了,再記錄都沒有什么作用了。”其實,這位檢查員認為他的檢查是為了控制產品合格,徹底走入了“質量是靠檢查保證”的誤區。本來,如果他能將所有的都認真的檢查,也是可以保證產品質量的,但是,他能檢查的項真是太少了,還有大部分的他無法檢查的我們該如何保證呢?其實,我們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向管理者提供最真實的信息,讓他們去教育、去管理,達到管理好整體質量的目的。這才能體現管理中的1+1>2的原則。如果質量管理中“檢查”之后就沒有其他管理行為了,那是無法保證整體質量的,充其量也只能保證檢查到的產品的質量。
四、我們監督的不是產品,而是行為。
這一點很重要,不合格的產品是不規范行為的必然結果。我們做的不是消滅不合格產品,而是要消滅不規范的行為,這也說明了管理的本質不是出了問題去糾正,而是保證不出問題。
而且不規范行為是一個全面的概念,但產品只是形容質量行為,也就是說,質量管理必須全方位從人的行為著手,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從質量行為著手。看到很多的質量檢查人員,熱衷于對產品的檢查,卻忽視了對人的行為的控制,要記住:我們只是在無法監控人的行為時,才會用他們行為產生的結果——產品來反映他們的行為。
五、很多情況下我們都難以做到全項檢查
這時我們的思維是:不要再刻意去增加檢查的次數,我們要做的不是確保我們都能檢查到,而是確保員工沒有十足的把握能逃過監督。
永遠要記住一點,如果有10000個點,我們抽查50個點與100個點效果是一樣的,這時候,我們應該轉換思維,不要再試圖以增加檢查次數來保證質量,我們要做的不是把50個點變成100個點,而是讓操作工不知道我們要抽查哪50個點(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讓這50個點反映的內容更接近真實)。
六、程序越多就越保險嗎?
人有一種思維,因為擔心出問題,而將程序設計得多多的。雖然程序多了,對預防問題有好處,但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程序多了,程序偏差的可能性也相應多了。或許,會出現因為程序多而產生其它的問題。當然,程序的繁多肯定是一種浪費。程序在于嚴謹而不在于多。你如果問一群小學生1+1等于幾,大概所有的人都會說是2,但如果你問他們1+5-4等于幾,結果會是什么呢?
一個人一個小時挖一個坑,但60個人一分鐘卻挖不了一個坑,甚至60分鐘也挖不了,而且60個人挖的坑還不如一個人挖的坑好,在企業管理中就是這樣。質量管理也如此,并不是程序復雜就好,也不是人多就佳。
七、檢查人員素質就一定比員工高嗎?
這個答案我就不說了。我要說的是,我們千萬不要有檢查人員的素質就一定比員工的素質高的思想,檢查人員也需要管理。其實,所有的管理人員都需要管理,如何管理呢?我認為應該由全體員工來管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全員參與企業管理。
【質量管理的七項思考】相關文章:
質量管理的原則12-30
物業質量管理03-20
護理質量管理規范06-03
景區質量管理分析10-17
企業的質量管理與提升09-14
做好質量管理的方法09-17
淺析質量管理的環節12-30
搞好質量管理的方法12-29
質量管理規范制度01-05